曹萬忠
(信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是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實施的全國專業學位教育。2007年教育部批準設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截至2014年翻譯碩士培養院校已達206所。該專業學位實踐性強,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職業化專業碩士,有別于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培養的英語語言文學或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下設的“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的學術型碩士[1]12。翻譯工作成為對外交流和國際交往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翻譯專業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CATTI)2003年12月首次試點,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累計已有近42萬人次報名參加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CATTI),僅6萬人次通過翻譯考試并獲得翻譯職業資格證書。翻譯碩士專業學位主要是為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需要,促進中外交流,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具有專業口筆譯能力的高級翻譯人才。
經教育部審批,我校2010年獲批為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11年開始招收第一屆翻譯碩士。回顧五年來的翻碩培養歷程,我校在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實踐基地建設等環節都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敢于面對挑戰,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我校翻碩教育健康發展的道路。
國務院學位辦制定的宏觀培養目標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具有專業口筆譯能力的高級翻譯人才”[2]1,各培養單位培養目標的制定必須務實,不能都定位為高層次翻譯專業人才。我們應該結合學校特色、所處地理位置、擁有的區域經濟特色,結合翻譯產業的實際需求,以及學生的基本素質等,在宏觀目標的指導下制定各培養院校的培養目標。
“課程設置是整個課程系統中聯系課程計劃與課程實施的重要紐帶”[3]94。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只是一個原則性的參考,具體培養單位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訂自己的一些規劃,開設的課程中必須融入一些獨具特色的開發性課程,這些是我們在今后課程建設中的努力方向。
翻碩教育要求教師具有嶄新的教育理念。翻碩教育是產業化視域下的教育,教師和學生要面對市場和職業,教學選材更應“取之于產業,用之于產業”,從真實翻譯材料中選取典型案例進行訓練、模擬、分析,在實踐基地真實的翻譯職業實踐環境中鍛煉成長。
針對翻譯碩士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師資隊伍建設、本碩課程的銜接、課程設置、教學實踐等,要對其逐一進行分析思考,以開放的姿態,群策群力,攻堅克難,共商翻碩教育發展大計,謀求翻碩教育健康發展之路。
翻譯是一個應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職業,不僅要有很好的中外文基礎,還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學、翻譯學知識,具備豐富的跨學科知識。由于師資隊伍建設還不完善,職業導向和市場導向不明顯,傳統教學模式依然占據上風。我們要設計不同的培養方案,“從務虛到務實,從面向學院的學術化翻譯到面向市場的職業化翻譯,從封閉式體系到開放式體系,從孤身奮戰到團隊化合作……”[4]150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真正領會“引出”或“導出”的內涵,堅持以人為本,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徹底擯棄傳統模式下的一言堂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學習,增強專業的市場競爭力。要學習課本知識但要超越課本;走出教室,進入翻譯職場;拓寬視野,累積百科知識;超越老師教條式的知識傳授,趨向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導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如課堂互動、分組討論、翻譯工作坊、項目學習與調研、課堂與講座相結合等,與信息技術發展保持同步,在網絡環境下進行開放式的自主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養[5]27。
《方案》要求“有一支具有良好學術素養的專職師資隊伍和具有豐富翻譯經驗的兼職教師隊伍”,“承擔專業實踐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口譯或筆譯實踐經驗”[2]1。目前,多數翻譯教師是從英語專業轉型而來的,并非翻譯專業出身,而這一問題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6]18。 MTI教指委每年都要進行大規模的全國翻譯專業師資培訓,旨在培養教師的翻譯思維模式,轉換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使教師掌握現代化的翻譯技能,了解市場化的職業翻譯運作管理模式,塑造高尚的職業道德,這就是為各個MTI培養院校廣為接受的“走出去”的快速解決方案之一;“引進來”就是針對兼職教師隊伍而言,聘請翻譯公司、翻譯軟件公司、外事及外企等單位具有豐富翻譯經驗、具備較強翻譯實踐能力的專業人員充實師資隊伍,施行雙導師制對學生進行指導,以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翻譯專業本科階段注重教學內容的通識性,通過進行基礎翻譯訓練,培養學生的基本翻譯意識與能力,為碩士階段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碩士階段主要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礎上進行譯者素養和職業翻譯能力培養。做好本碩翻譯教學的銜接,擺在教師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避免知識的重復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首先,教師對本科、碩士不同階段使用的教材有全面了解,把握其編排的體例、格式,以便在碩士階段學習時,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而有針對性的取舍;其次,在教學之初,教師要明確各階段和最終培養目標,對學生的基本翻譯能力了然于心,便于制定翻譯碩士教學方案、做好本碩知識的銜接;再次,在布置翻譯任務、翻譯練習時,教師要把握好難易度,做到本碩不同階段有一個難易梯度、每一階段的練習體現不同的訓練側重點,進一步強化培養目標。
翻碩教育的特色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方面。首先,在課程設置中要注意課程的“連續性原則”和“順序性原則”[3]95,前者指課程組織的一個縱向關系,在培養院校的設置方案中,應當面向市場進行職業化教育,必須適當增加一些注重實用性、與翻譯職業相關的課程;后者類似于本碩課程銜接的問題,后學的內容要以先學的為基礎,并在縱深方向上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其次,從翻譯產業需求出發,鼓勵“市場化”的“特色”辦學模式。由于各個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不同行業的翻譯人才,各具特色的培養院校可以培養不同領域的翻譯人才,譬如:我校地處豫南大別山區,對外交流機會不多,這是教學資源的弱勢所在,同時我們也有自己的強項:依托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開發設計“紅色”課程,如“大別山紅色旅游文化與翻譯”;信陽毛尖茶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享譽海內外,開發設計“信陽茶文化譯介”;以“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契機,發掘華夏文明、中原文化,開設“中原文化與翻譯”,讓世界了解古老的華夏文明,認識現代化的中原文化。
實踐教學是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在遴選建設翻譯實踐基地時,我們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實訓實踐基地建設必須保證學生身臨翻譯一線,獲得直接翻譯經驗,切實體會如何把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其次,翻譯實踐基地建設盡可能涵蓋各相關領域,以滿足將來不同工作崗位的需求,如出版社的編譯部、翻譯公司、外企公司、外事部門、新聞媒體等,并且讓學生到各個實踐基地輪流實習,與各工種親密接觸;再次,加強與業界的合作,施行校外導師制。聘請業內專業翻譯人員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模式,如項目進課堂、翻譯講座和模擬外事口筆譯現場等。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就是為了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需要而設置的,翻譯碩士的培養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翻譯市場的產業化需求為目的。在翻譯碩士培養和管理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以《方案》為本,認真抓好每個環節,探索一條能彰顯翻碩培養特色的、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翻譯碩士培養道路。筆者結合本校翻譯碩士培養現狀,提出一些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性意見,以期促進翻譯碩士教育健康發展,把學生培養成高層次、應用型、能夠勝任區域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中不同專業領域所需的高級翻譯人才。
[1]穆雷.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職業化教育的新起點[J].中國翻譯,2007(4):12-13.
[2]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證專家小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2007年1月.
[3]文軍.翻譯碩士(MTI)課程設置研究[J].外語教學,2009(4):92-95.
[4]仲文明.翻譯教學理念的轉變[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48-150.
[5]楊朝軍.產業化視域下的翻譯碩士培養模式[J].中國翻譯,2012(1):24-28.
[6]林東生.陜、甘、寧高校翻譯碩士課程設置調查報告[D].寧夏大學,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