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根
(魯東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1959年美國著名課程專家約翰·古德萊德(John Goodlad)提出無年級學校(non-graded schools),強調這種“不分年級的教學組織制度”可以彌補班級制教學的不足,有效解決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問題,使因材施教不再成為空談。這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個人興趣和能力為依據,自主選擇班級上課的走班制教學組織形式迅速風靡美國。走班制已逐漸走向成熟,成為美國中小學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
“走班制”是按照教學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興趣愿望自選班級上課的一種新型教學組織形式。這種形式有利于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個別差異,實現因材施教。20世紀90年代,走班制教學實踐在我國初見端倪,1998年上海市第二初級中學開始在預備年級實行走班制,實驗一年后,走班制開始在全校開展。走班制在我國初期主要是以借鑒、學習為主、嘗試為輔,但是出現了一些問題,諸如教師素質阻礙走班制的推行,學校軟硬件設施不平衡、教育評價滯后等問題。走班制在美國已經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實踐經驗,是科學有效、切實可行的。走班制取代目前的行政班級制,是將來我國中學教育的大勢所趨。
美國中小學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要比中國高。究其原因在于其獨特的教育制度設計,尤其是走班制、選課制、學分制密切相關。這些制度首先體現了“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科學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確保滿足每一個孩子的需要,進行多樣化、多層次、高質量的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和評價,實行教師負責和實施動態管理。中國教育整體設計需要在借鑒美國教育經驗基礎上,進行大刀闊 斧 的改 革[1]。
美國極其注重課程開發,追求課程的多層次化、多類型化、多元化,是實施走班制的先決條件。美國的中學課程一般分為四類:基礎課程、高級課程、職業課程和榮譽課程等,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對課程進行分層次,比如在《選課指南》(COURSE REGISTRATIONGUIDE)上,九年級的數學分為幾何(HCN)、幾何(GT)、代數2(HON)、代數1、代數(數據分析),僅數學一科就為學生提供了五種可能。對比學生的課程表,不難發現同一年級,選修同一門課的學生,實際在學習不同內容。數學為必選課程,從數學這一門課里面選修不同模塊,就將必修轉化為選修。美國的課程體系中沒有必修課程,他們以學生為出發點,學生根據個人需求進行自主選課。因此,多樣化、多層次、高質量的課程開發是走班制切實可行的根本保障。
1.合理的學校建筑及其設施。
美國中小學教學組織方式,教學班級不再固定,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流動性增強,形成“教師坐班,學生走班”的態勢。美國中小學的校內建筑都比較矮,多為三層并且學校的所有建筑都連成一片,這樣便于學生在不同的教室上課,使學生的“走班”更加順暢。另外,美國中小學的走廊有一排排的柜子,這是學生存放學習資料及隨身物品的地方,為學生“走班”帶來便利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與責任感。
2.“小組化”管理學生。
走班制打破傳統意義上的固定班級,但這并不妨礙美國中小學高效的組織管理學生。在美國大多數中小學根據課程差異將學生分為20人小組,每個小組會配備一位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然后指定固定教室,在早上上課前本組學生與指導老師在此碰面、交流,指導老師全面負責本小組成員的學業、職業、健康安全等各方面的指導工作及班級事務,這就類似于傳統意義上的班級制,不僅使學生得到相對約束,而且獲得歸屬感與集體責任感。
3.注重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教師坐班”的授課方式為教師提供充分的課前準備時間,教師會對自己的專門教室精心布置,充滿學科文化特色,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最好的無聲教科書,學生耳濡目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實驗課,學生走進實驗室,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利用實驗器材,親自動手,切身體會實驗的無窮奧妙。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學,可強化動手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美國中小學實施的走班制已接近美國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獨立選擇能力,能夠做出適合個人發展的最佳判斷。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智力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能力及自然認知能力構成。智力的影響因素紛繁復雜,我們應該多維度地評價學生。每個學生生來就有所差異,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走班制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而完善的評價機制又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美國中小學課程多元化、多層化,一門必修課程又可以根據知識點的不同及難易程度細化為不同的選修課程,不同課程之間只有難易之分,沒有高低貴賤之別,即不論初級課程還是深奧課程,只要選修是同一類課程,即可獲得相同學分。另外,在美國中小學,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課程表,他們可以登錄課程管理系統查看個人的選課、上課、測評記錄,這里非常詳細地記錄了自己每天課堂上的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及小考成績等,甚至未完成作業的具體題目都一一記載,真正體現了教學的動態化與科學化管理。美國中小學對學生的平時成績采用GPA(Grade Point Average)評價法。GPA與我們的平時成績有所區別,它是根據學生平時各科的成績劃分為A、B、C、D、E五等級對應4、3、2、1、0, 然后加權相加,求平均分數。
通過美國中小學的評價體系不難看出,分數對于學生而言不是攀比的工具或炫耀的手段,而是自我測量的標準。走班制下的評價機制是對個體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尊重,是學生自主權的最好體現。從GPA評價法可以看出美國中小學教育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學習的過程,可見真正實現“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完美結合,切實做到對學生評價的全面性與客觀性。
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在最近的PISA的考試上,來自上海、廣東的同學在數學、科學等學科“完勝”國外基礎教育。但是我國的創新型人才、引領世界各行各業的精英型人才相對較少,借鑒美國中小學走班制教學形式,對我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
1.課程設置。
構建一個全新的課程結構是實施走班制的前提和關鍵。課程結構的構建要遵循綜合性、選擇性和均衡性原則[2]。其目的是體現“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施走班制,我們必須改變現有的課程類型,借鑒美國的多元化、多層次、高質量的課程經驗,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將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切實避免課程數量、種類的單一化與覆蓋范圍的擴大化。
2.師資保障。
走班制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思想,具有寓教于樂、創新學習、尊重個性、注重能力培養的特點。學生從自身出發,自主選擇課程,因此,走班制對教師的專業素養、知識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教師傾向于“一專多能”不僅要有自己的特色專業,而且要能夠勝任多門選修課的教學。這加重了老師自身的負擔,也是對學校的嚴峻考驗。因此,學校要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聘請有關專家進行校本培訓;各地區學校間要加強交流,諸如定期舉辦教師研討會、教師技能大賽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讓部分一線教師“走出去”,體驗美國中小學走班制,結合本國實際,制定出適合本國的走班制制度[3]。
3.資源建設。
學校資源是走班制有效實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們要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兩手抓,不可偏癱。硬件是基礎,軟件是核心,硬件主要包括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校園網絡管理等,實行走班制需要一定的校舍和設備做支撐,這需要學校在硬件上不斷提升。軟件系統主要包括校園文化、校紀及校風建設等,走班制要注重新的校園文化、學習氛圍的形成。在走班制的實施中,硬件和軟件有機結合,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班級管理機制。
走班制教學不同于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具有三大特點:第一,學生“走班”,使班級彈性增加,班級管理困難;第二,走班制下學生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自主選課,優等生與后進生之間產生隔閡,造成學生兩極分化;第三,自主選課的弊端,學生認知不健全,選課具有盲目性,甚至放低要求、混學分。針對上述問題,勢必要健全班級管理機制,具體應該從教師配備與學生自我管理兩方面入手。選配一名責任心強、素質高的教師對學生跟班管理,保障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建設一支高效的學生管理隊伍,加強學生之間的內部管理。
2.教學管理機制。
走班制下的課程類型、數量都呈現遞增趨勢,全校學生自主選課,“走班”上課,有條不紊地安排教學計劃、學生選課、成績登記等成為走班制需要解決的難題。這需要借鑒美國的計算機管理,實施網絡化選課、成績登錄及安排教學計劃等,保障教學工作順利運作。另外,走班制對教師的教學質量、人格魅力提出更高要求。學生自主選課除了個人因素外,還受教師講課風格、個人魅力影響,走班制滋生教師競爭,但也促進教學相長的形成[4]。
3.選課指導機制。
美國中小學實施的教學管理和組織形式方面有其獨特方法,為確保選課的實施,學校不僅在選課前進行選課指導,在教學方面也運用走班制,而且對學生作業進行學分制管理。首先,學生開學選課前應配備專業的選課指導老師給予學生正確指導。其次,學期開學前一周,應該將該學期的選課計劃表發給學生,并開設選課講座,讓學生清楚課時數、學分數、必修課、選修課的具體安排與要求。
1.改善教育理念。
樹立新的教育觀和學生觀,不把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徹底擺脫傳統的權威型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走到學生中間,傾聽學生的聲音,努力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真正的 “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科學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每個學生由于家庭背景、學習基礎、愛好興趣差異,因此會選擇不同課程,教師要給學生正確引導,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探索精神,真正實現走班制下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
2.完善學分制管理。
學分制是以學分為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完成學業狀況的一種彈性的教學管理制度。走班制下學生學習的每一門學科或者課程都有一定分值,任何一名學生只要根據學校要求,實現教學目標并獲得一定學分,即準予畢業或升入高一級的學校。課程的分值應該由課程的難度、內容及所投入的時間、精力決定。這些學分是等值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國的學分制應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創新教育為核心,與走班制密切配合,完善教學計劃修訂、加強學分制的考勤[5]。
3.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
改革原有的單調方式,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諸如評價內容的全面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及評價形式的不一化。借鑒美國的GPA評價法,對平時測評成績、上課表現、教師評價及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加權統計,求平均分。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逐漸淡化“分數”的地位及作用,轉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
[1]榮維東.美國教育制度的精髓與中國課程實施制度變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5(3).
[2]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楊琴.美國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學模式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4]楊鴻燕.美國加州韋伯高中纖秀課的設置和實施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5]張濟洲.“鄉野”與“廟堂”之間——社會變遷中的鄉村教師[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