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龍
(揚州大學 校機關,江蘇 揚州 225009)
1996年,我國設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它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對推動我國教師專業化,提高教師素質,以及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有重要意義。隨著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們對高層次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大,相應地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少教師選擇在職教育不斷完善自己。同時,課程教育改革的發展,也對教育碩士尤其是在職教育碩士的發展提出新要求。雖然在職教育碩士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經由一棵小樹苗變成一棵參天大樹,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并得到各院校教師的認可,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攻讀在職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可以讓教師更系統地學習新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掌握學科的最新成果,提升教育專業發展水平。但攻讀在職教育碩士的教師通常是利用閑暇時間和寒暑假學習碩士課程,凡事都以工作為先,不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和學習。甚至某些教師存在一種偏見:做好一名中小學教師大學畢業就足夠了,本科生已經能把教科書中的內容教給學生,攻讀在職教育碩士只是混一個文憑。教師學習的出發點不一樣,所得到的收獲也會不一樣。倘若教師不是從教育教學理論、學科知識方面提升自我出發,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教育課程的精髓,因此,如何兼顧工作與學習值得探討。
攻讀在職教育碩士的研究生本身已擁有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有較強的教育實踐能力,學習教育教學專業課程則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理論基礎,從而更好地為教育實踐服務。但是,現在某些院校不注重課程理論的學習,一味地強調教育實踐,致使教師減少課程內容,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正如楊啟亮在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與解釋》(2005)中所說:“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殊性還被人們的經驗遮蔽著,而面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人們只能就事論事作一些處理,于是陷入困境或者滋生偏見便不可避免。”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靠理論的指導,理論在實踐中才能進一步完善,從而繼續指導實踐,因此,必須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雖然現在在職教育碩士的學科領域在不斷拓展,已有教育管理、學科教學、現代教育技術、小學教育、科學技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個專業,17個專業方向。但事實上這些專業方向遠遠不能滿足在職教師的需求,據在職教師反映,課程的門數與內容均有減少趨勢。所在學校會根據自己的師資力量開設課程,而在培養方案中所列的一部分課程根本不具備開設的條件,且選課的自由度較小,甚至有些課程內容不過是之前在大學本科階段學習過的一些課程內容的翻版。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長期存在,如果不盡快解決,則會影響學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會導致在職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功能異化而產生消極的社會影響。
自教育碩士設立以來,它的規模一直在擴大。據統計,招生人數由1997年的不足百人,到2001年突破5000人,達到6262人;2004年(05年入學)則突破萬人大關,達到10422人,2005、2006、2007年穩定在1.1萬余人; 截止到2007年3月,累計錄取約6.3萬人[1]。規模與質量是兩難問題,錄取標準過高能保證質量卻限制了規模,擴大規模又很難保證質量。在職教育碩士的規模越來越大時,有在職教育碩士點的院校的課程教學就出現了敷衍不認真,甚至出現了導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課程的教學模式還受傳統教學影響,教學的目標模糊、導師的指導與監控力度不夠等現象變得較為普遍。有學員提出,某些學校會讓不熟悉中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情況,缺乏實際教育問題經驗的教師充任教育碩士導師[2]。教師關乎教育成效與教育質量,教師資源短缺與招生數量增長的矛盾如不盡快解決,在職教育碩士的培養質量就令人擔憂。
設立在職教育專業學位原本是為教育工作者開辟一條能獲取更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渠道,讓在職教師能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但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利益之心開始在人們心中萌芽。在職教師可能會因為工作需要如獲取更高的職稱資格等攻讀在職教育碩士學位,忽視將知識的積累轉化成能力的發展。而一些院校也想要贏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忽視公益效益,引發一系列問題,如重招生輕培養等。
目前專門用于教育碩士培養的教材比較少,教師也因缺少合適的教材在備課時倍感費時費力,且有的教師沒有實踐經驗,只能空談理論知識,從書本中汲取所謂的實踐經驗。有些教師在指導在職教師課程學習時不以在職教育碩士的學位需要為依據,脫產學習或集中學習的時間比較少,教育方式單一,缺少多樣化,且認為自身已經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常常忽略與時俱進,由此誘發課程因循慣例、陳舊老套等問題,甚至逐漸形成“教育霸權”。培養者和被培養者有各自的價值選擇,如果不能高度適切或高度一致,就會造成差異[3]。因此,導師不應忽視學員的個體價值需求和不同主體的共同需求,造成學業專攻上的差異。
教育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工作,學員平時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很辛苦,好不容易盼到假期卻要被學習占用,心里會產生一些抵觸和抱怨,于是,一些人會在上課時做些自己平時沒時間做的事而不愿聽講和思考問題,久而久之會產生懶惰心,安于現狀,樂享其成,成為只會接受知識而不會思考的主體。學員學習態度不端正,教師感到自己的付出沒有受到尊重,授課時也沒有了積極性,甚至自己的教學態度也變得不端正。同時,任課教師自認為已熟識所要教授的科目,不再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墨守成規,不再擴展課程的內涵與外延。
在職教育碩士的課程教學問題解決需要學員、授課教師、院校和社會共同努力。
在職教育專業碩士雖然已是教師,但在求學階段應是學生。作為一名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努力鉆研課程內容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職教師應該摒棄為評職稱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而讀書的做法,學習應是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一位學員說:“首先要革‘心’,提高認識,端正態度,對學員的管理必須從嚴,對教師教學的管理也必須從嚴。既然花費了時間和精力,拋家舍業,就要有所得,有所獲才行。”[4]要做好一名好教師,必須有高尚的思想品質、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同時要懂得教育教學的規律,掌握好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要做到這些只有不斷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當然,在職教師也要合理地安排好工作和學習,根據自己的需要向院校提出建議。在有限的課程學習中,應在上課時和授課教師一起探討課程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應該全盤接受,此外,上課獲得的理論知識要善于聯想并運用到實踐中。
教授課程的教師理論知識都很充沛,但是他們的實踐知識并不一定很豐富,甚至存在授課教師零實踐經驗的情況。因此,在分配導師時應選擇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生導師,而純學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導師由于不甚了解中小學教學實際,不甚通曉學科課程與教學理論,是不宜作為導師的[5]。毛主席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導師要銳意改造自己,不能自恃教學霸權,要有不斷積累實踐經驗的意識,從課程的目標和性質出發,加強案例教學和課堂實錄分析,這樣才能在教課時更有針對性、更加實用,也才能消除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同時,授課教師要深思適合于在職教育碩士學位的教育方式,注重課程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注意在職教育碩士的職業性和實踐性,尊重在職教師的實踐優勢和從事教育教學的優勢,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
院校要重視學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尤其是要關注在職教育碩士教育的發展,要堅持在職教育碩士專業教育的質量,指導教師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把在職教育碩士學位作為學校的重要品牌來建設,對在職教師進行專業的、多層次的職業培訓,讓在職教師在今后的崗位上能積極進行課程改革研究,同時,幫助在職教師樹立正確的、科學的教育觀,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的技術與方法,讓其具有較高的從教能力和教學管理能力。最后,院校要增強學校的公益性,在提升在職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層次、拓展在職教師的培訓方式、構建課程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積極開展培訓和反映教育新觀念及適應在職教師職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方面進一步開展工作,開創在職教師碩士教育的新局面,避免邊緣化、培訓化、營利化傾向。
[1]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2007年工作總結.
[2]幅維利.教育碩士質量保證與培養資源供給[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5).
[3]楊啟亮.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與解釋[J].教育發展研究,2005(11).
[4]邵光華,姚靜.教育碩士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04(2).
[5]邵光華,姚靜.教育碩士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