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干部與群眾打交道時,只有坦誠相待并掏出自己的“心窩子”,以真善美的品行走進群眾中,傾心竭力為民服務,實打實地為民謀利,給群眾帶來“走心”的溫暖和慰藉,才能守得住一方百姓的民心。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下中國日新月異,干部和群眾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已是人心所向。那么,悉聽社情民意民聲,是干部與群眾能否“走心”的關鍵。因此,黨員干部只有真情體恤百姓疾苦,在乎他們的喜怒哀樂,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毫不利己地為大家專心服務,才會讓一度 “若即若離”的民心漸漸回暖回歸。
“走心”一詞,既表達放在心上、專心致志之意,又暗含變心和心不在焉。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干群一家親”的真實表達,在于干部“走心”的狀態。只有以公仆情懷真正走進群眾的心中,在為民服務中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忠貞不二,精耕細作好自己的“責任田”,才能收獲人心、收獲未來和希望。
“走心”時代,期待干部與群眾架起心心相印的“連心橋”,如此才能同奔中華復興的“幸福路”,才能贏得政通人和、天下歸心的盛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