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京鳳
(山東省蒙陰縣中醫醫院婦產科 山東 蒙陰 2762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子宮肌瘤患者多為30歲~50歲的女性。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表現為痛經、月經量過多及不同程度的貧血等[1,2,3]。目前,臨床上對子宮肌瘤患者主要使用肌瘤剔除術等方法進行治療。但是,子宮肌瘤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其內分泌會發生改變,極易使其出現煩躁、悲觀等不良情緒,增加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影響其身體的恢復[4]。為了進一步提高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的治護效果,我院對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期間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80例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和優質護理,其中接受優質護理的46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此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80例患者。這8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婦產科學》中規定的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5],經超聲檢查后,均被確診。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80例患者分為常規組和優質組,其中常規組有34例患者,優質組有46例患者。常規組患者的年齡在28歲~5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03±5.28歲。在這34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患有闊韌肌瘤,有6例患者患有多發型肌瘤,有9例患者患有漿膜下肌瘤,有14例患者患有肌壁間肌瘤。其中,文化程度為大專或大專以上的患者有6例,為高中的患者有18例,為初中或小學的患者有10例。優質組患者的年齡在29歲~5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06±5.30歲。在這46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患有闊韌肌瘤,有10例患者患有多發型肌瘤,有13例患者患有漿膜下肌瘤,有15例患者患有肌壁間肌瘤。其中,文化程度為大專或大專以上的患者有8例,為高中的患者有24例,為初中或小學的患者有1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肌瘤的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同時,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方法為:①做好手術前的準備工作。A.告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以使其積極配合手術治療。B.告知患者合理調節作息時間,以防止其出現過度疲勞的狀況。C.提醒患者保持外陰部的干燥和清潔。②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A.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觀察。B.對患者進行手術切口護理,若其手術切口處出現感染、腫脹等情況時,需及時進行處理。對優質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具體的方法為:(1)對患者進行術前護理。①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訪視,并對其病情進行評估。②通過發放健康手冊的形式,向患者耐心講解子宮肌瘤的相關知識,并告知其進行腹腔鏡子宮剔除術的原理和優點、相關的注意事項及術后并發癥等,以提高其接受手術治療的配合度。③進行手術治療會對患者的心理產生應激反應,影響其預后。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內心壓力的來源,并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以緩解其心理應激反應,改善其預后。(2)對患者進行術中護理。①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積極配合麻醉師和手術醫師進行手術操作。②在協助手術醫師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沖洗時,應排盡沖洗管內的氣泡,并及時更換沖洗液。③根據手術進行的情況,幫助患者調整體位,并確保手術床的清潔。(3)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①為患者吸氧。②定期為患者更換無菌輔料。③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讓其逐步從流質食物過度到半流質食物。告知患者要多食用高蛋白質和高維生素的食物,以促進其手術切口的愈合。
(1)將患者的治護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①顯效:經過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未出現不適感,進行X光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肌瘤全部被剔除。②有效:經過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進行X光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肌瘤基本被剔除。③無效:經過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病情在加重,進行X光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有殘留的肌瘤。治護的總有效率=(顯效的例數+有效的例數)/總例數×100%[6]。(2)按照心境狀態量表(POMS)對患者的情緒狀態進行評估。POMS包括慌亂、緊張與抑郁三項指標,分數為0~2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情緒越差。
我們使用SPSS22.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護,常規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58.82%,優質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95.65%。優質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進行護理前,兩組患者的POMS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兩組患者的POMS評分均明顯改善。其中,優質組患者的POM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護效果的比較[n(%)]

表2 進行護理前后兩組患者POMS評分的比較(x±s,分)
常規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23.53%,優質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4.35%。優質組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子宮肌瘤患者在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其內分泌系統會發生一定的改變,極易出現慌亂、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其預后。對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①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有關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知識,可提高其對疾病和手術治療的認知度,從而提高其接受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②護理人員在術前對患者進行訪視,并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可明顯降低其發生術后并發癥的幾率。③護理人員在術中的護理配合,有利于降低患者發生術后感染的風險。但是,本次研究因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因素的制約,未對實施優質護理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研究,有待于今后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對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其情緒狀態,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 夏玲華.優質護理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 ,2013,11(5):816-817.
[2] 晉繪娟,梁彩俠,李紅俠等.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術中護理體會[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9):1493-1494.
[3] 陳小秀.臨床護理干預在腹腔鏡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8):1310-1311.
[4] 鮮雪蓮.微創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術后的護理和隨訪[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131,133.
[5] 崔世紅,葛會敏.婦產科學(第二版)[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