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小筠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腫瘤、關節外科 福建 福州 350000)
進行關節鏡下膝關節手術是臨床上治療嚴重的膝關節疾病的常用方法。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接受關節鏡下膝關節手術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筆者對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關節鏡下膝關節手術的7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關節鏡下膝關節手術的78例患者。我們將這78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各有39例患者。在常規組3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54歲至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31±1.33)歲。在試驗組3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53歲至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98±1.5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具有進行關節鏡下膝關節手術指征的患者。(2)知情并同意參加本次研究者。
(1)股四頭肌萎縮的患者。(2)患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3)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精神病的患者。
1.4.1 為常規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1)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緩解其不良情緒,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2)指導患者多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鈣的食物。(3)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4)遵照醫囑對患者進行輸液護理和用藥護理。(5)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1.4.2 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試驗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進行康復訓練的具體方法如下:(1)在手術結束后12小時,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屈伸訓練,每天做3次,每次做5分鐘。(2)在術后第1天,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或坐臥位,并指導其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訓練,每天做4次,每次做15分鐘。(3)在術后第3天,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每天做10~15次,每次做1~3分鐘。同時,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指導其進行膝關節主動屈伸訓練和膝關節被動屈伸訓練,每天做2~3次,每次做30分鐘~1小時。
護理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膝關節疼痛的評分、膝關節功能的評分、膝關節屈曲畸形的評分、膝關節穩定性的評分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其中,膝關節疼痛評分的滿分為30分,膝關節功能評分的滿分為22分,膝關節屈曲畸形評分和膝關節穩定性評分的滿分均為10分。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膝關節功能評分、膝關節屈曲畸形評分和膝關節穩定性評分的得分越高,說明其健康狀況越好。
我們使用SPSS13.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n,%)
試驗組患者膝關節疼痛的評分、膝關節功能的評分、膝關節屈曲畸形的評分和膝關節穩定性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接受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康復訓練的試驗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只接受常規護理的常規組患者,其膝關節疼痛的評分、膝關節功能的評分、膝關節屈曲畸形的評分和膝關節穩定性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這與余敏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3]。
綜上所述,對接受關節鏡下膝關節手術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地促進其患肢功能的恢復,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 張紅梅,梁程亮,凌映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醫學,2015,5(7):107-109,115.
[2] 王小琴,蔡璐,王元元.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鞘內重建膝前交叉韌帶18例圍術期康復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0):7-9.
[3] 余敏,劉長英.髕骨骨折術后不同體位護理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