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登
(湖北省荊州市石油四機醫院 湖北 荊州 434000)
肝內膽管結石(簡稱IHS)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原發性膽管結石。該病患者體內的結石分布位置主要在兩側肝管匯合處以上的區域,其臨床表現主要是膽絞痛、黃疸、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發熱及全身感染的情況[1-2]。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內鏡取石手術及肝切除手術對肝內膽管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在本次研究中,為了對比分析用內鏡取石手術與肝切除手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2年5月~2014年5月間我院收治的78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我們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9例)和觀察組(39例)。在對照組3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7例,其年齡為45~67歲,平均年齡為(58.3±0.2)歲,其平均病程為(1.8±0.5)年,其中發生左側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有17例,發生右側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有12例,發生雙側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有9例;在觀察組3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4例,其年齡為47~73歲,平均年齡為(59.5±1.4)歲,其平均病程為(1.6±0.7)年,其中發生左側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有15例,發生右側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有13例,發生雙側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有1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實施內鏡取石手術,為觀察組患者實施肝切除手術。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
1.2.1 對照組患者 為對照組患者實施內鏡取石手術,具體的方法是:①輔助患者保持左側仰臥位。②將十二指腸鏡從患者的口腔插入,依次通過其食管、胃,進入十二指腸降段,探尋到十二指腸乳頭,然后將鏡身拉直,利用導管將其插至膽管處。③向膽管中注入適量的濃度為30%的泛影葡胺。④注入造影劑后觀察膽總管的具體情況,然后取出結石。
1.2.2 觀察組患者 為觀察組患者實施肝切除手術,具體的方法是:①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②在其上腹部正中位置作切口,常規分離結締組織。③剪斷肝鐮狀韌帶和肝三角韌帶,同時切斷肝胃韌帶和十二指腸韌帶,分離出結石側半肝。④沿肝中靜脈約0.5cm處將肝包膜切開,使用刀背對結石側半肝進行鈍性分離。⑤對切口進行常規縫合和包扎[3]。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 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為期12個月的隨訪,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7.69%,結石的清除率為87.18%,病情的復發率為12.82%。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2.82%,結石的清除率為66.67%,病情的復發率為33.33%。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患者存在肝內膽管狹窄的情況、接受內鏡取石手術治療及單側肝內膽管發生結石是導致其病情反復發作的主要危險因素。詳情見表2。

表2 導致病情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
臨床上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原則是盡量清除結石組織及病變的肝臟組織。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內鏡取石手術及肝切除手術對肝內膽管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內鏡取石手術雖然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但無法完全清除肝管內所有的結石組織,易出現結石殘留的情況。而肝切除手術能一次性地將肝管內的結石組織完全切除,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病情復發的幾率[4]。在本次研究中,為了對比分析用內鏡取石手術與肝切除手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筆者為對照組患者實施內鏡取石手術,為觀察組患者實施肝切除手術,然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與進行內鏡取石手術相比,采用肝切除手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均更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馬譯兵.手術與內鏡取石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近遠期療效及其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08(20):184-185.
[2] 袁長鵬,陳余.手術與內鏡取石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近遠期療效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01(08):98-99.
[3] 付光.左肝外葉切除聯合纖維膽道鏡取石術治療左肝內膽管結石[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4,14(04):452-453.
[4] 謝放,黃強,王世杰.復發性肝內膽管結石再手術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13(09):33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