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麗容 周建儀 曾奕云 李曠怡 何明豐 王學文
[摘要]目的探討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間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9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一般常規護理,而干預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方案,并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干預組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顯著進步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46.67%和91.11%,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26.67%和68.8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干預后的FMA和BI評分值分別為(53.69±4.25)分和(73.52±6.63)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40.72±3.60)分和(61.65±5.08)分,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恢復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并促進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和提升。
[關鍵詞]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超早期;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5)22-78-03
缺血性腦卒中是腦卒中的一種常見類型,幾乎占據整個腦卒中患病群體的60%~70%。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往往是由于老年人腦部的供血動脈狹窄或閉塞、腦供血不足所導致的腦組織壞死病癥,其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死亡率均呈現出顯著升高的態勢,使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近年來,隨著現代護理理念的日益轉變,以及康復護理模式的不斷更新,其超早期康復護理也被逐步應用于多種臨床疾病的輔助治療。本研究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間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就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探討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間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經顱腦CT或MRI等影像學確診,并與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相符合,嚴格排除全身系統性疾病及惡性腫瘤患者。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將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干預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60~82歲,平均(68.3±7.4)歲;對照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61~82歲,平均(68.7±7.5)歲。干預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一般常規護理,而干預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方案,具體措施:(1)入院12h內康復護理:準確細致評估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實際病情,并嚴格依照所獲得的評估結果積極制定和實施完善的健康宣教方案,科學的飲食干預方案以及系統的康復干預方案,同時針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及家屬所存在的負性情緒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最大限度爭取患者的積極配合。(2)入院12~24h內康復護理:嚴密監測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積極指導患者及家屬將患肢保持正常功能位,仰臥位時應將患肢適當抬高,使上肢臂保持外旋外展狀態,將肘與腕伸直在同一平面,手心朝上并使掌指關節分開,將軟枕置于患側臀下位置以防止壓瘡,同時使下肢處于中立位,使腳背與床面保持垂直,并將雙下肢適當抬高以保持靜脈回流通暢;患側臥位時應將患臂向前伸位,使手部適當外旋至功能位,將掌心朝上并保持手指拉開狀態,健側腿屈曲超前,患側腿微屈;健側臥位時應于胸前放置軟枕,并使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保持充分伸展,防止垂腕現象發生,同時自然放置髖關節和膝關節。(3)入院24~72h內康復護理:嚴格依照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實際病情積極開展功能康復訓練,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應首先以被動活動四肢為主,開展翻身、床上大小便、床上橋式運動或移動等相關鍛煉項目,并指導其掌握內旋肩關節和內收健側上臂等動作。而待肢體功能得到一定恢復后可逐步開始下床進行主動功能訓練,步態訓練應由人工輔助逐步過渡到借助康復器械,對于活動量和活動時間應遵循適度增加和延長的原則。
1.3觀察指標
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康復情況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神經功能康復情況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定,療效評定標準:NIHSS評分減少91%~100%為基本痊愈;NIHSS評分減少46%~90%為顯著進步;NIHSS評分減少18%~45%為進步;NIHSS評分減少<18%或增加為無變化;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三者之和計為總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采用簡易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量表(BI)進行評定,FMA最高分為66分,最低分為0分,分值越高表明運動功能恢復越好。BI滿分為100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輕度功能障礙:61~99分;中度功能障礙:41~60分,重度功能障礙:40分及以下。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組與對照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康復情況的比較
干預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顯著進步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46.67%和91.11%,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26.67%和68.8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干預組與對照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的比較
干預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干預后的FMA和BI評分值分別為(53.69±4.25)分和(73.52±6.63)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40.72±3.60)分和(61.65±5.08)分,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一直以來,時間始終是腦動脈閉塞性疾病治療的關鍵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腦動脈閉塞動物模型神經細胞的恢復與血管閉塞時間存在緊密關系。一般在缺血性腦卒中的初始時期,其并不是所有的腦細胞都已經死亡,存在于缺血半暗帶內的腦組織往往會經歷一個從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性梗死的發展歷程,故腦細胞會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后才逐步遭受到破壞。因此,如果能在發病后的數小時內積極給予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方案,則能夠使患者瀕死的腦細胞得到最大限度的挽救,進一步縮小梗死范圍,有效改善患者預后。
現代康復學認為,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使其在腦卒中患者腦組織和神經功能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因而,護理人員通過康復功能訓練,能夠促進患者自體功能障礙的改善以及機體運動的協調性。目前臨床對于康復訓練時機的選擇常常為患者的恢復期,以避免患者再次腦卒中的發生。但對于老年腦卒中患者而言,由于其中樞神經系統的敏感性相對較弱,功能重塑性較差,同時大多伴有基礎疾病,因此,盡早的康復訓練,并將會促進腦組織和腦細胞重新建立自主的循環側支,誘導病灶周圍腦細胞的代謝,擴大腦細胞的可塑性,進而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
超早期不同時段的針對性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提高中樞神經的可塑性,使損傷組織和器官的修復潛能得到徹底挖掘,并加速腦部側支循環的全面建立,有效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組織的重組和代償,從而真正實現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重塑,進而達到恢復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的目的。
本研究特對我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用了不同模式的護理干預,通過結果可以得出,采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顯著進步率46.67%和總有效率91.11%均顯著提高。與此同時,采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患者干預后的FMA評分值(53.69±4.25)分和BI評分值(73.52±6.63)分均明顯改善。綜上所述,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恢復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并促進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和提升。
(收稿日期:2015-09-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