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舟

【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從高校擴招、求職心理、性別歧視、政府導向等有關方面分析了當前畢業生就業形勢,指出大學生就業問題在多因素影響下,逐步形成了當前的新常態。但不應盲目悲觀,未來幾年就業難問題或有所緩解,但需要社會、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自身共同做出努力。
【關鍵詞】就業難;大學生;就業形勢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畢業生人數逐年攀高,2015年高校畢業生達749萬,相比2001年的114萬可謂天差地別。社會對于新世紀以來高校擴招一直質疑不斷,一定需求的用人單位與年年人數遞增的大學畢業生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就業人數不斷增加,不同學歷層次就業差別較大,大學生素質也參差不齊。于是年復一年高呼大學生就業難也成了常態。
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今天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就業問題成為反映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程度,衡量我國高等教育,關系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二、就業難原因探討
隨著國家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學生就業觀念正迅速發生變化。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有很多,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迅速增長,就業壓力不斷增大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邁入“大眾化”階段。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2001年114萬,2009年突破600萬,繼201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700萬之后,2015年的畢業生人數持續突破700萬,并超過去年的727萬達到749萬之多!畢業生人數在年年遞增,就業之難也似乎成了常態。
(二)擇業期望過高
一方面,對于部分大學生來說,許多用人單位的工作性質、薪酬待遇等達不到學生的心理期望,寧可“事業單位打雜,不去中小企業骨干”“撒網式考公考事”。
另一方面大學生初次就業工資也只能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對于人民生活逐漸富裕、逐步邁入小康社會的中國來說,結果就是“啃老”人數增加,延緩就業時間,以期獲取更好的工作崗位。
對比國外和國內、國內農村和城市的相關數據可知,大學畢業生對工作的期望過高也可以說是由中國教育思想、家庭環境等因素縱容而成的。
(三)就業過程的性別歧視
就業的性別差異由來已久。在高校畢業生中,成績優秀的女生比男生數量多得多,但用人單位更傾向于招男生。高學歷的女性自覺抵制性別歧視的結果就是:女研究生就業困難度上升,而且表現為女研究生的簽約薪資水平顯著低于男生,在就業機會和就業率上也是如此。
性別歧視的另一個表現在于,在就業薪資上,女生比男生更少,發展也更不穩定。而且性別歧視也造就了女生對薪資的期待低于男生。本科畢業生中,可以接受3500元以下月薪的女生比例為68%,比男生高8.3個百分點;碩士畢業生中,可以接受5000元以下月薪的女生占53%,比男生高14.6個百分點。在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的呼聲中,這樣的現象既現實又無奈。
(四)高校推行多年的素質教育并未使得專門人才素質達標
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上過于陳舊和單一,專業和課程設置未能跟上國際形勢,內容過時,實踐和實習課程偏于形式化、流程化。使得大學生在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心理素質上未能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存在“重書本輕實踐”“重分數輕能力”的問題。
根據麥克斯公司的近幾年對高校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畢業生對學校教學工作最不滿意前三點分別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
除此之外還有供需信息不暢,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人才的地域分配不均衡,人才供需結構失調、不能人盡其用等原因。
三、積極方面與展望
雖然大學生就業問題在未來幾年仍會困擾社會和家庭,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能夠有所改變,而且隨著國內外大環境的變化,許多方面正在向積極方面發生變化,就業難有了新常態。
(一)高校擴招放緩
因人口政策帶來的90、00后人口增長放緩而導致學齡人口的逐年減少,以及出國留學、自主創業等渠道的分流,使得我國高校擴招也在放緩,在未來幾年甚至可能出現零增長和負增長,畢業生數量也將回落,這種情況預計到2022年之后才能有所好轉。
(二)國家產業轉型升級
恰逢國家產業轉型升級這個新機遇,盡管學者們對于在短期和結構上是如何具體影響就業持有不同觀點,但普遍認為從總量上來看在長期上有利于就業。并且隨著產業升級的進行,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度增長,產業升級將為大學生拓展新的就業空間。如何通過調整高等教育模式和專業設置來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從而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要求,是高校要著重考慮的。
(三)國家對高校就業創業指導的愈加重視
國務院要求各地各部門各高校共同努力,積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例如蘇北計劃、西部計劃等等。
要求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列為重要督查內容之一,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和回訪,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和就業、鼓勵參軍入伍,進一步加強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后續服務工作。
(四)財政補貼
在發達國家中,政府財政從就業服務與管理、就業補貼、失業補貼、勞動力培訓、社會保障措施等各個方面給予強力支持。令人欣喜的是,隨著我國法規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我國逐步建立了起了完善的貼補制度,各地方對引進人才的補貼力度也不斷加大。
人社部發[2013]43號以及2015年的補充條款:對申請助學貸款、享受低保家庭的畢業生給予一次性的求職補貼。是全國性的針對大學畢業生的求職補貼。各地方還有各自針對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和引進人才的制度,例如,東莞給予2008年及以后畢業的東莞戶籍大中專畢業生,工作累計滿一年(含一年)以上,給予“企業就業崗位津貼”,最長可補貼24個月,按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分別補貼200、400、500、800元/月。
四、結語
雖然廣大學子身處就業難的環境中,但不應盲目悲觀。國家、社會已調動起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未來幾年就業難問題或有所緩解,需要社會、高校、用人單位共同做出努力。大學生則應做努力提升自身競爭力,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