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爽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劉田莊中學
現代漢語中的歧義分化探究
平 爽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劉田莊中學
歧義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對歧義的探究,最早始于柏拉圖,而對現代漢語中歧義的探究是由趙元任先生發起的。對歧義問題的研究,可以從許多不同的側面進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歧義研究,在前段研究的基礎上,對歧義現象的探究更為精細,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完善歧義分析手段和深入探討歧義理論兩個方面。[1]縱觀前人的探究,總的來說,成績突出,但學者們對現代漢語歧義的一些基本概念討論的過少,對歧義的定義以及歧義分化現象眾說紛紜,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學說。本文試圖從現代漢語中歧義的界定開始探究,尋找歧義產生的原因,并從語音、詞匯、句法、語義、語用等方面對歧義進行分化分類。
現代漢語;歧義;分化;語義
語言是人與人、人與社會聯系的紐帶,我們每個人都有掌握語言的能力,在交際過程中,現代漢語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合理運用能準確表達出作者的內心想法,促進人際交流。但是,現代漢語的靈活性也有著阻礙人際交流的負作用,換句話說,由于語言表達不明確,而造成對句子意思的多種理解,這就是歧義現象,它受現代漢語的語音、詞匯、句法、功能、語義、語用等諸多方面影響。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作為必不可少的思維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來使用的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現代漢語是現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它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2]由于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在人際交流時,漢語的歧義現象也應運而生了。
2.1 現代漢語歧義的界定
語言學家很早就開始對現代漢語中歧義進行界定,我們所熟知的柏拉圖先生從哲學的立場出發,認為“歧義是哲學論證中詭辯和錯誤推理的主要原因”,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對歧義進行了更全面的研究,認為“歧義是一個句子會有兩種或更多的命題。”[3]其實我們認為歧義就是在理解語言時會產生兩種或多種可能,在一個語言形式能夠包含多種意義,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的句子。
2.2 現代漢語歧義產生的原因
許多人對于歧義句的原因做了很多解釋,如同形異構、發音區別、重音不同、語義指向不同、同音異義等。呂叔湘認為,“歧義的產生或者是由于同一片段可以分析成幾種結構,或者是由于這一片段中有一多義成份。”多義詞或多義詞組以及語境都有可能造成歧義。[4]我們認為,語法歧義和語用歧義具有共性,應該將他們都納入歧義探究的范圍,歧義是一個語言形式能夠包含多種意義,它是由于語言的內容和形式之間對立的矛盾產生的。
3.1 語音歧義
語音歧義大多數是由漢語中的一個音節對應多個不同的語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語中。多數表現為同音字歧義,它是指兩個或多個字詞外在語音形式相同,但意義完全不同的一種歧義現象,這種歧義多存在口語中。例如:他又zuò了一會兒,如果在口語中聽到這句話,由于zuò有很多個漢字與這一音節相對應,我們就不知道到底指“他又做了一會兒事情”還是“他又坐了一會兒”。這種語音歧義是純粹的同音字觸發的歧義,口語中存在大量這樣的讀音相同、但字形與意義不同的字詞造成的歧義現象。
3.2 詞匯歧義
客觀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詞”是現象和客觀事物之間的反映,因此,“詞義”也會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有一部分詞,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舊義逐漸消失,產生了新義;有一部分詞,舊義和新義并存著;還有一部分詞,在上下文中一定條件下可以產生詞義的轉移。[5]詞匯歧義指的就是,由于人們對句子中的某一個詞語的意義有著不同的理解而產生的歧義。在漢語中,這種現象也很常見。例如:她已經走了。在這個例子中,對“走”可以進行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指“離開這里”,第二種則是指“去世”,這種歧義源于該詞的多義性,它既作為動詞直白地代表走的動作,也作為婉語代表著死亡的含義。
3.3 句法歧義
朱德熙先生在《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一文中說:“所謂句法歧義指的是句子的多義現象”。[6]其實句法歧義不等于邏輯錯誤,它指的是句子因其構成成分的組合不同而使其所表達的意義不止一種的現象。通常可以分為功能和結構歧義兩種。例如:他的自行車沒有鎖。“鎖”是個常見的兼類詞,既可以表示動詞“上鎖”的語法功能,也可以表示名詞“鎖頭”的語法功能,這是詞性的功能歧義。
再如:三個孩子的母親。這句話既可以指一個母親共有三個孩子,又可以指三個孩子各自的母親,這種歧義是由于結構劃分的不同分化而來的。
3.4 語義歧義
語義歧義指的是語句的意義不明確,一般來說,這種歧義多是出現在成分殘缺造成的表意不明的病句中。比如,“魯迅的書”就是由于深層語義差別造成的歧義,既可以把魯迅理解成作者,也可以把他理解為收藏者。再如,“反對的是少數”這個句子上下文缺少必要的限定,是一個歧義句,其中的主項意義不明確,缺少了必要的限定成分,從語法學上說就是犯了“成分殘缺”的錯誤。
3.5 語用歧義
語用歧義是指在特定的語境中,表達者有意地利用某一語言結構的語義內容而表達另一個或幾個含義,從而產生歧義。語用歧義是表達者有意創造的,是為了增強表達效果。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現象,父母經常會問到孩子的學習狀況,當孩子拿著一張不及格的成績單回家給母親時,母親莞爾一笑,說:“你考得分數真的不少啊!”這句話看似簡單,可是在此語境中,它便有了歧義,可以理解成正面贊揚,也可以理解為反面刺激。
類似的句子還有很多,例如“三個人就吃了一鍋飯”。可以指“人少吃的卻多”,也可指“人多吃的卻少”,還可指“光吃飯,其它啥也沒吃”,還可指“光吃飯了,其它啥也沒做”……這樣的句子可以說比比皆是,離開語境我們就會不知所云。
綜上所述,我們對現代漢語中歧義現象的界定是:可以作兩種或多種理解的語言片斷,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又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語言現象。現代漢語歧義是事物的“真假”難以確定,它是可以按照句法結構、語義特征、語義指向、語境改變等方法進行分化的。其實,在實際生活中,這種細微差別的分化類型是很容易被人們混淆的,所以,本文只是從語音、詞匯、句法、語義、語用五大角度來分化歧義,簡單明了,更易于人們對歧義類型的掌握。
[1]袁彩云.實用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張雪.歧義與模糊對比研究.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3)
[4]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5]張義.現代漢語歧義現象說略.高等函授學報,2004(3)
[6]朱德熙.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中國語文,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