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偉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
對發展農村家庭體育途經的再探討
吳曉偉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
發展農村家庭體育勢在必行,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農村家庭中“大學生”和“農民工”群體的帶動作用,多元化籌集農村家庭體育經費,強化農村體育的家庭化等途徑發展農村家庭體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農村家庭體育;途徑;探討
家庭體育是發展農村體育的重要著眼點,為農村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目前與城市家庭體育相比,農村家庭體育的發展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因此,探索出發展農村家庭體育的有效途徑就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村官是我國21世紀農村發展的新型力量,他們有文化、有素質,大學期間基本掌握了扎實的體育與健康基本知識,與農村家庭成員相比具有特別強的體育技能,體育文化意識和體育觀念更深刻,是作為農村家庭體育發展帶頭人的不二人選。他們的一言一行會嚴重影響著農村家庭體育的發展。作為大學生村官,要牢記自己的職責,以家庭體育為出發點,強化家庭成員體育鍛煉的意識,增強其體育鍛煉的習慣,運用各種手段組織家庭成員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農村家庭體育文化,特別是具有家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大學生村官要重點發揚,使家族體育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承,同時,大學生村官在農村體育器材建設上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為家庭體育的開展也提供了有利條件。大學生村官作為農村家庭體育建設的帶頭人,也可同時兼做體育社會指導員,目前,我國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實施,并且效果特別顯著。
農村家庭成員中大學生群體也占據著一定的比例,他們和大學生村官一樣,在體育技能和意識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基礎和能力。他們在學校養成的體育習慣和對體育的深刻理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對家庭體育發展和消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特別是一些節假日,家庭成員中大學生群體可協助村官組織一些體育活動,讓家庭其他成員也參與其中,提高了家庭成員整體的身體素質,娛樂身心,豐富了家庭成員的業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家庭體育文化。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出現的“民工潮”至今已20多年,雖然他們在城市的待遇和工作的強度與城市人口相比具有較大差距,但受城市體育的熏陶,農民工也享受著城市的部分體育資源。作為城市的體育特殊群體,他們對體育的認識和理解比農村其他家庭成員的要深刻的多,他們回鄉后將自己在城市掌握的體育技能、體育知識和信息從城市轉移到農村,轉移到家庭其他成員身上,起到了傳播現代體育意識和科學健身生活觀念的作用,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民工更為主動的去學習有關體育健身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形成良性循環,為農村家庭體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動力。
目前,農村家庭體育經費問題是阻礙其發展的一大重要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家庭成員在體育鍛煉時缺乏相應的場地體育器材。雖然隨著家庭成員意識的提高,對體育的價值觀念的變化會促進農村家庭在體育方面進行一部分的投資,但這些投資對家庭體育來講是微乎其微的,必須發揮其它方面的力量,統籌資金,最大限度的籌集體育經費,才能更有力的促進農村家庭體育的發展。
多元化籌集經費以經成為農村家庭體育發展的重要途徑。既要有政府方面的投資,也要有社會組織等方面的投資,還要有不同的組織、機構和個人的投資。在政府投資方面,不僅要有體育行政部門的撥款,而且要有非體育行政部門的撥款;從縱向看,不僅要有中央、省市的撥款,而且也得有各地方政府,各鄉鎮行政部門的撥款;從社會投資角度看,其范圍概括的比較廣,包括的內容比較豐富,投資主體涵蓋了不同的機關、團體、單位、企業、組織、集體和個人,其中農村家庭體育協會和俱樂部將成為家庭體育投資的的主體,它把農村家族和家庭通過某種組合聯系到一起,并對農村家庭體育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和基本范式構造起來的社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個人體育健身最為重要的社會基礎,家庭成員(社會中的個體)的體育活動意識、方式習慣、價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我們研究社會體育時要重視家庭在其中的地位,在研究農村體育時更因如此,原因有三:首先是農村傳統文化的要求。中國農民有著根深蒂固的家族意識或家庭情結。其次,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勞動范圍逐漸縮小在家族或家庭范圍內,家庭成員共同活動的時間增多,閑暇時間的體育活動逐漸轉嫁到家族或家庭之間,從而使家庭體育組建成為農村體育的“單元”;最后,家庭結構的不斷變化促進了家庭成員對體育的需求。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對小康家庭的目標追求,農村家庭規模趨向縮小,家庭類型結構也傾向于直系家庭甚至是核心家庭,使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參與性性更強,使家庭成員間更容易尋找共同時間來進行體育鍛煉,而體育對調節心理、促進情感交流具有明顯的效果,因此也逐漸被農村家庭所接受。
當前發展農村體育道路遇到很多困境,但從家庭體育入手使我們看到其中蘊含的生機。以家庭體育為出發點發展農村體育具有歷史和時代的意義。我們在農村地區進行體育活動時,要以家庭體育為核心,在各個方面體現家族和家庭的概念和意義。例如,組織機構范圍要擴大到家族和家庭這一層次,形成“縣—鄉鎮—村—家族—家庭”五級組織機構;活動范圍要以家庭居住地為圓心,以家庭周圍為半徑;要設立家族和家庭體育鍛煉目標,有的放矢;體育活動內容要結合家族和家庭的特點,大力發展具有家族傳承意義的體育項目;體育鍛煉評價與反饋等也要以家族和家庭為單位進行評價,從而激活家庭成員對體育鍛煉的內在需求,使家庭體育更具活力。
[1]宋杰.家庭體育:發展我國現代農村體育的著力點[J].體育學刊,2010.3
[2]駱秉全,孫文.多元化籌集農村體育經費問題研究[J].體育科學.2007年(第27卷)第4期
[3]楊海晨,黎曉萍等.廣西新農村建設中鄉鎮群眾體育管理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9年(第45卷)第2期
[4]曹士云,白莉等.家庭體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功能與效益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年(第43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