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靜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在德育教育中滲透專業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和方法
宋 靜
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的不斷深化和改革,傳統的德育教育不能滿足當下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缺乏教育教學的實踐性,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保障新時代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當前我國高校在德育教育的工作中,深入專業社會工作的教學理念與教育價值,從而彌補了傳統德育教育的不足。本文主要闡述了目前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現狀,分析了心理咨詢、社會工作與德育教育的關聯,探究了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滲透專業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和方法。
德育教育;專業社會工作;價值理念;方法
當前,政府機構與教育部門加強了對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視,各高校的教育工作在素質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將“德”作為立教之本,育人之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大部分高等院校很難達到德育教育的預期目標,存在實效性較差的現象。因此,如何加強德育教育工作,培養符合當下社會需要型人才,才是我國教育的重中之重。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政府機構與教育部門加深了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采取了相關措施,但是在實際實踐過程中,仍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總體呈現“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局面,而造成這一明顯實效性較差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側重知識理論,忽視實踐
德育教育與傳統意義上的應試教育具有很大差別,它更注重的是知、情、義、行的統一,而非簡單的理論灌輸。但是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教師們只是進行理論的講授,而忽視了實踐的作用,造成知行分離,學生們缺乏實踐機會,從而導致培養的部分學生成為“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二)教育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德育主體迷失
當前,各高校教育工作者未能妥善的處理德育本職工作中社會本體與個人本體的關系,在教育中過度的重視社會的發展需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內在需要,降低了學生們的學習參與度,從而導致未能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三)德育教育中,德育方法形式單一
目前,教師德育教育仍采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和“大一統”(課本統一、大綱統一、教學方式統一)的教育方式,造成沉悶的學習氛圍,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不能達到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較多問題,影響當下人才的培養,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各高校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德育教育優點的同時,對陳舊的思路和做法進行創新。實踐數據證明,社會工作的先進理念和專業的工作方法能有效地解決當下各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實效差的現狀。
素質教育,德育先行——由此可見當前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也是最高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建設。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一個重品行的國家,半個世紀以來,德育教育工作不斷延伸,由傳統的“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到如今的“德育即社會意識與個性心理教育”,即從重說教到現在的重心理,使得當前學校德育教育發生了質的改變。心理咨詢理論和方法的引導與接入,幫助學生們客服傳統對德育教育工作的認識障礙,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保障了德育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但是心理咨詢與德育教育在對象、目的、方法及理論基礎上具有本質區別,后者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而與心理咨詢有密切關系的專業社會工作方法和理念與德育教育有諸多吻合,而且能克服心理咨詢在德育教育中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將其引入德育教育工作中。
(一)社會工作與德育教育的相通性
專業社會工作是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以“利他主義”為社會指導而進行的科學助人的服務活動。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其社會性質與工作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心理學相比,社會工作更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能打破傳統心理咨詢的局限性。專業社會工作理念由初期的“精神醫學的洪流”到如今的“綜合性助人的知識體系”,歷經數十年的風雨,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相比基礎理論比較狹仄的心理學,專業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與德育教育會有更多的相通之處,具體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從工作的對象和目的的角度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工作的工作內容發生了巨大變化,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更加注意人及社會的發展,注重潛能的挖掘。同時,社會工作的工作對象也法還是能了巨大變化,由過去的有問題的人擴展到社會上所有的人,其工作的最終目的也是實現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而道德教育的重心是“人”,目的是引導人樹立正確的道德品德,加強內在公民道德建設,兩者具有緊密聯系;其二,從工作者所起的作用和工作的方式方法的角度來看,社會工作有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三大基本工作方法。
(二)社會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對傳統德育教育方式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相比傳統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在德育教育中滲透專業社會工作能有效地促進德育教育的教育效率和效果。德育教育與社會工作相比,從本質上來說,社會工作注重的是人的靈魂精神毅力的培養他,即承擔塑造完整的“人”的職責,為人的本質而服務的,更加具有代表性、科學性、系統性。而傳統德育教育工作大多都是憑借傳統經驗進行的服務活動,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容易造成在教育工作的表層化、形式化。因此,社會工作專業工作方法的引入必將大大推動德育教育的發展。
專業性的社會工作首次在西方社會中誕生,與之相比,我國的專業社會工作教育在社會上的認可度還不高,社會工作實習和工作機構較為匱乏,因此為提高我國高校社會性的德育教育工作,教育機構主要從如下幾方面進行工作價值理念與方法的滲透:其一,完善和推動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其二,利用現有資源為社會工作提供工作和實習的場所;其三,借鑒社會工作理念,提高大學生德育教育實效性;其四,借鑒社會工作方法,提高大學生德育教育實效性。從而互相促進,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大學生德育教育可以綜合運用社會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以期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保他們的健康成長,進而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的關懷和責任感,保障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實現德育教育的工作目標。
[1]黃向陽.德育原理[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33-63.
[2]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德育教育[J].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8:25-33.
[3]周永新.社會工作學概論[J].商務印書館,1994,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