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宇
長春市第二十二中學校
淺議初中美術鑒賞課的深度解讀
鄭曉宇
長春市第二十二中學校
初中美術教育,旨在培養與引導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奠定美術知識,普及美術技能;通過對名畫名作的分析與導讀,使學生養成獨立鑒賞美術作品的思維品質;基于課時短、作品多等實際,初中美術鑒賞課不可能對每幅作品都深度解讀,但美術老師的史學素養與深度解讀思路,必須寬泛多維、深入淺出。
初中;美術鑒賞;深度解讀
初中美術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與美學修養,基于學生美術興趣的差異性、家長態度的功利性、教師素養的單一性、非文化課的輔學性,使得初中美術鑒賞課處于泛解多、精講少狀況。欲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必須創新思維、自補短板、盤活資源,方能不斷拓寬美術鑒賞的教學路徑,并實質促進美術鑒賞的精品解讀。
1、美術興趣的差異性。初中生的美術興趣培養,雖說與教師的引導、名品的解讀有一定的聯系,但最主要的還要看個人的先天興趣和遺傳基因。換言之,倘若文化課落后,只要刻苦努力、奮起直追,基本能夠后來者居上;倘若既無美術興趣,又缺少先天性美術基因,即便能把名家的繪畫作品倒背如流,最多也只能是個動嘴皮子的美術鑒賞家,而無緣于畫家。緣此,也便有了如是差異:學生要么應付,要么喜愛,且應付多于喜愛。
2、家長態度的功利性。迫于無可回避的高考志愿、生存就業等現實壓力,加之美術人才成長的高成本、慢回報、難就業,即便是孩子素喜美術,且漸顯其長,多數家長也不愿意讓孩子走專業美術之路,尤其是那些收入微薄的工薪族家長,無不亟待孩子的早就業、早自立,哪有條件供孩子專攻美術?何況,美術之路的艱辛崎嶇,有幾人能抵達藝術的巔峰?從生存角度觀之,一個美專的本科生,其收入未必抵得上一個成手瓦工。
3、教師素養的單一性。但凡美術專科畢業的美術老師,無不或長于繪畫,或長于鑒賞,兼具繪畫與鑒賞雙重優勢者為數寥寥。問題在于,處于美術興趣培養階段的初中生,其美術興趣的奠基,不僅源于老師所授的美術起源、發展、流派等理論,更基于講到即興處時的信手繪畫、言畢畫成。較之枯燥的理論,教師如能信手在黑板上繪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作,其教學感染力遠勝于引經據典的理論。可見,教師的繪畫能力是學生的欽羨之本、治學之源。
4、非文化課的輔學性。初中美術課系全面素質教育的必修課,較之語文、數學等主科,無疑處于輔學之位。即為輔學,其繪畫技術、學分壓力等,就全看個人興趣與愛好了:即便無心專攻美術,從拓寬學識的視角觀之,初識中國美術的審美期待、審美價值及美感力量,即使今后從事其它行業,如不期然偶遇某美術作品,亦有益于了解畫家的形象思維,并在品鑒時融入自己的審美判斷、審美經驗及聯想內容。以此觀之,輔學之輔,或許在不期然的緊要處促就意外收獲。
1、挖掘美術教育現有潛能。初中美術教育,意在培養和引導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使學生全面了解美術的發源史、分支、流派、畫法,及主要名作的鑒賞與解讀。其教學潛能:教學方法單一,配套手段滯后;滿堂理論灌輸,動手繪畫不多;泛泛而談居多,精品鑒賞寥寥;美術視野狹窄,漠視美術資源;封門自悟成習,技法交流不暢。上述情形,各校不一、成因各異,只要心系學生、系統梳理,必能使現有初中美術教育,更趨貼近實際,并被學生所接受,進而惠及更多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2、開拓美術鑒賞教學資源。美術鑒賞教學資源,是學生拓寬美術視野的前提與基礎,現有初中美術教育的弊端,恰在于美術鑒賞教學資源的單一與匱乏——除了教材和美術工作室里陳列的有限模具外,幾無其它美術作品和專業書籍。如是現狀,怎么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坦誠講,此事并不難,只要創新思維、主動作為,自有良策:任何一個城市,都不乏繪畫、書法等藝術家,甚至是書畫城、書畫作品拍賣公司。如能與這些藝術家建立聯系,學生參觀作品、聆聽作品賞析,豈不是就近就便之事?其效果不言而喻,何苦而不為之?須知,較之老師的基礎美術教育,這些數十年專攻書法、繪畫的藝術家,不僅創作經驗豐富,而且對市場需求、作品賞析、藝術淵源都頗為熟悉,間或請他們到校為學生上美術創作或作品賞析課,必定更有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
3、構建美術鑒賞精典課堂。任何一幅繪畫作品,都是畫家審美情趣、情感和心靈的跡化,并透射著畫家獨特的自我感受、創作風格和個性。以八年級美術(上冊)南宋畫家馬遠所繪《寒江獨釣圖》為例,限于課時課量等原因,美術老師在課堂賞析時,大致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囿于感觀層面的雪景奇趣;二是對漁翁個性情趣的遐思;三是由畫及人的深層解讀,亦即對柳宗元(773—819)的史學性深層解讀——先是從《寒江獨釣圖》,引出南宋畫家馬遠(1189-1223,字遙父,號欽山,與李唐、劉松年、夏珪合稱“南宋四家”)。進而,引出柳宗元的名句《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再從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闡明柳宗元的家境、出身、仕途,尤其是“永貞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被貶謫永、柳二州后,長達九年的政治失意和內心憂憤,以及特立獨行、清逸高潔的性格。最后,蓋棺定論其忠于職守、濟世利民的崇高官德及“為民代言的散文大家”。如在品讀該畫作之前,讓學生閱讀柳宗元的個人傳記,再回頭賞析此畫作,便不難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以形寫神”——透過形象展現人物的精神氣質,并寄托藝術家的思想情感,但這遠不是繪畫審美的最高境界,只有兼達“形神兼備”,才是繪畫審美的最高最高境界,也是畫家的頂級藝術追求所在。
中國繪畫作品,兼納詩詞、散文、書法、印章、篆刻諸美之長,審美意境和藝術魅力極為深厚,欲全面準確鑒賞其藝術審美、藝術價值,必須基于一定的人生閱歷、審美經驗和藝術想象力。惟其如此,才能在多維審美視角下,感悟與分享作品的獨特審美意境。緣此,初中美術教育必須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如能盤活美術鑒賞教學資源、構建美術鑒賞精典課堂,當然再好不過。
[1]薛向榮.美術欣賞教學的新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6.
[2]徐美容.基于視覺圖式的中學美術鑒賞教學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
[3]駱鵬.柳宗元永州時期的詩歌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14.
鄭曉宇(1984-),女,漢族,長春市人,中學二級教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初中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