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民
摘 要 教師課程能力在中小學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教師課程能力是新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本文從新課程的角度出發,通過對現今教師課程能力內涵、要素等的分析,發現其存在的缺失,并提出教師課程能力須要重建的建議,從而建立適應新課程的教師課程能力體系,使新課程改革有效實施。
關鍵詞 新課程 教師課程能力 缺失 重建
2007年,我國開始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新課程的實施需要學校各個方面都有所改變,尤其在課程的實施上需要全面的改革。從而教師課程能力的強弱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被認為是教學效果的決定性因素,決定著課程實施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國傳統教育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等原因,現今的教師課程能力未能有效促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教師課程能力仍存在多方面的缺失亟需我們解決。
一、新課程視角下教師課程能力內容闡述
教師課程能力是指教師順利完成課程活動的實施所具有的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強弱的重要表現,是教師能否成功完成課程要求和實現課程預期目標的重要主觀條件。可變性、實踐性、現實性、外傾性是教師課程能力的主要特征。教師課程能力需要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決策能力
課程決策是指教師在以教學大綱為中心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情況和一定的教學經驗,根據相關教育經驗、教育知識、教育目的和手段等決定學生如何學習。由于教師與學生直接接觸,了解學生的需要,從而在課程決策中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提出有效的教學建議。新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決策中選擇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預選方案。
2.課程開發與設計能力
課程開發與設計是指教師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結合所在地區和學校的實際情況、自身的教學經驗、教授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需求開發或設計課程。新課程實施中,要求教師具有新課程的課程觀念和課程開發意識,了解該課程的最新資源,開發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滿足學生發展的課程,從而有效地調整課程內容和形式,建立特色化、實際化的課程。
3.課程組織與實施能力
課程組織與實施是指教師根據課程計劃要求,在實際教學中組織教學、實施教學表現出來的能力。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程組織和實施中,能根據課程的發展和學生的需要不斷調整、補充和完善授課目標、內容、方法等,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打開學生的思維和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課程組織和實施能力的強弱決定著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取得怎樣的效果,是衡量教師課程能力強弱的關鍵要素。
4.課程評價能力
課程評價能力要求教師對課程具有較強的課程評價知識和技能,要求教師能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的過程中,通過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不斷地完善課程的實施方法,從而有效地促進新課程的有效施行。
5.課程研究能力
課程研究能力要求教師主動參與到關于新課程的改革和實施的研究中,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維模式,結合新課程的要求、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需求對自己所在學科進行多維的課程研究。良好的課程研究能力有助于新課程的進一步完善,為課程的改革注入新的動力。
二、新課程視角下教師課程能力的缺失
1.決策、開發設計能力的缺失——應試教育觀念禁錮教師思想
新課程實施中,決策、開發設計能力是教師課程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國許多教師由于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決策、開發設計能力仍存在缺失,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有兩個。
(1)應試教育觀念使教師仍處于傳統的教師定位
由于長期尊崇儒家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教育體制等各方面的影響,我國多數教師仍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管理教學和執行課程計劃的指揮者,在課程決策時,往往忽略學生的自主性、自學性、全面發展性。
(2)應試教育觀念使教師過于依賴既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忽視自己的決策權力,抑制了教師對課程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我國長期使用統一、詳盡的課程標準造成教師的課程設計多將范圍設置為本學科,課程設計強調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之內。從而,多數教師受傳統教育體制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多重視知識傳授,機械性地授課和傳播知識,長期忽視學生情感、價值觀等的培養,使教師面對新課程實施時,原有的教育思想未能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原先較弱的課程決策能力、開發設計能力也限制了教師課程能力的提高。
2.組織實施能力的缺失——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統一、發展落后
由于早期受蘇聯教學理論的影響,我國長期實行“上所定,下所行”的課程發展模式,課程計劃是由政府、學校、教育專家制定和設計的,教師只須要選擇怎樣教就可以。教師為了使自己的工作績效被學校明顯地了解,多跟從政府、學校的有關課程設計進行有目標的、機械的學習。同時,應試教育課程管理的過于集中統一、發展落后產生了呆板、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師成為課程計劃的被動執行者,從而教師在長期的課程組織和實施過程中產生實施惰性,多以書本、課堂、學生為主,強調知識的灌輸,缺乏改變課程組織和實施方式的積極主動性,忽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受到原有的課程管理意識和行為慣性的支配及對新課程的不了解,導致教師現有的課程組織和實施能力未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從而影響了教師課程能力的有效提高。
3.評價能力的缺失——教師自身能力限制
評價能力是教師對課程的反思,是對課程實施的進一步了解,是教師發現自身問題的途徑。但是,由于我國現代教育發展較晚,多數教師自身的能力并不能達到新課程教學的專業素質要求。
(1)教師課程素質不高,學科知識面狹窄
長期單一的教學模式和為學習而學習的課程設計,使不少教師將傳授知識作為主要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灌輸主義”的教學,從而導致教師綜合課程素養和能力的缺失,學科視野狹窄,不能與其他學科之間相互交流和滲透,缺少根據課程計劃的需要營造教育環境和與學生交流、互動、溝通的能力以及有效解決實施課程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
(2)教師的惰性和對新課程的不了解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必要的課程評價能力,在對課程進行評價時,不單單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注意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但是,少數教師由于長時間受應試教學的影響,缺乏自主學習、研究和探索的熱情,對于新課改的精神和內容被動接受,缺乏對新課程實施的正確理解,在課程設計中仍用原有的教學計劃,對于課程的評價未能正確思考和提出建設性意見。所以,多數教師的評價能力需要教師自身能力的極大改善才能有效提高。
4.研究能力的缺失——教師研究意識的缺乏,研究條件的限制
(1)教師研究意識的缺乏
長期的應試教育方式使教師習慣了按照以往的課程設計進行教學,用以往的教學思維和行為習慣對學生進行培養。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在研究課程方面,缺少自覺參與課程改革研究的意識,缺乏擺脫傳統以書本為主的教學模式和改變原有的教學思維模式的動力,缺乏從研究者的角度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調查和解決的意識,不能主動地、有目的地將日常教學和教學研究同時作為自身教學中的重要部分。
(2)研究條件的限制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在符合所在學校的相關規定和管理下進行的,教師的教育成果也多由學校去檢驗。但是由于我國傳統教育管理模式的限制,教師在課程方面的研究條件受到時間、人力和物質等方面的限制。
三、新課程視角下教師課程能力的重建
新課程的順利實施,需要教師在課程決策、開發設計、組織實施、評價、研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改善,它們是新課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根據目前教師課程能力存在的缺失進行重建,是現階段新課程順利進行的當務之急。
1.轉變教師課程觀念
教師決策、開發設計能力重建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教師的課程觀念,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受原有課程意識的影響,多數教師對于新課程的理念、原則、方向未能準確把握,在教學過程中未將新課程的理念徹底落實。為了使教師課程觀念轉變,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首先,教育相關部門要做好新課程的課程觀念普及,將新課程的改革意圖、原因、實施、發展詳細介紹給基層教師,讓他們在了解和學習中對新課程有整體的認識,明確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和意義,逐漸形成新的課程意識。其次,教育相關部門要多組織關于新課程的培訓與活動。在新課程的培訓中,向教師講授新課程改革的觀念、目標、意義,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讓教師親身體驗新課程的教學過程,對教師的實際教學過程進行指導,從而幫助教師改善課程觀念。再次,相關教育部門對新課程實施良好的教師進行適當鼓勵。適當的肯定,有助于教師自覺了解新課程的相關內容,可以進一步引導教師形成新的課程意識,主動提升自己的決策、開發設計能力。最后,通過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讓教師主動發現課程存在的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從而有助于教師決策、開發設計能力的重建。
2.提高學校課程管理的水平
(1)提高學校課程管理水平
人們常講“無規矩不成方圓”,課程能力的提高也需要相應的管理制度來進行約束。學校在教師的課程管理上,應該加強新課程的課程改善進度,要求教師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視野,在課程設計的結構和課時比例上進行重要檢查,觀察教師組織和實施課程計劃時,是否與課程設計相符合。
(2)學校等相關部門給予支持,營造良好的新課程實施環境,在課程活動中提升教師的課程能力
課程組織和實施是課程計劃中的關鍵內容,決定著課程最終產生怎樣的效果。良好的新課程實施教學環境,有利于教師自主地選擇教學計劃,在課程組織和實施的過程中保持自愿、活力和熱情的心態,注意學生對新課程實施的反應,自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利于新課程的有效實施。
3.發揮教師自主權
教師評價能力的重建離不開教師自主權的影響。提高教師自主權有助于教師主動承擔課程能力發展的責任,自覺地將自己已具備的課程能力與新課程所需要的課程能力進行對比,對自身的課程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自覺調整和完善。教師自主權的提高需要政府、學校、教師三者的相互配合。政府和學校要主動創造條件,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為教師自主評價和設計課程營造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
4.落實教師課程運作權
在新課程的實施中,研究能力的重建離不開教師對研究的實際運用,要將課程運作中的權力落到實處、建立教師與學科專家的溝通機制。教師的課程能力是在課程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課程研究的結果同樣也是為了解決課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多數基層教師在教育理論和研究上有所局限,從而阻礙了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建立教師與學科專家的溝通機制,教師才能將研究結果應用到課程實踐中,解決具體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學科專家和教師進行有效結合,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巧妙結合。
教師具有良好的課程能力,有助于新課程的順利實施,是促進教師自身成長的有效動力,是教師專業素養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師課程能力的重建需要我們密切重視,盡快對其缺失問題進行解決,從而促進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耿秀麗.新課程改革視野下教師課程能力的提升[J].繼續教育研究,2008(10).
[2] 呂長生.教師課程能力缺失的原因與對策[J].教育科學論壇,2011(10).
[3]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朱超華.新課程視角下教師課程能力的缺失與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04(6).
[5] 張艷梅,張春霞.適應新課改提高教師的課程意識[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7).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