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周天
當前,教學一線對翻轉課堂的實踐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技術的變革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沖擊已從理念指引進入操作轉型階段,如何打造高質量的翻轉課堂自然也成為時下教育界熱議的話題。翻轉課堂能夠在短時期內獲得如此之高的關注不僅得益于它新穎的“翻轉”理念,更在于支撐其背后的網絡、視頻及教學軟件對學生的吸引。面對這股來勢洶涌的“翻轉”浪潮,我們有必要冷靜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好的“翻轉課堂”究竟需要哪些因素?客觀地說,翻轉課堂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其優越性的發揮需要其他諸多因素的有機融合與通力協作。
一、領會理念是關鍵
任何一種技術或技術指導下的教學模式的介入,必定會有相應的核心理念支撐,如何正確領會其要旨歸根結底是人的因素。如果我們只是好奇于這一新型教學方式在操作層面的技藝,而不了解這些設計所蘊含的教學意圖,勢必會影響預期效用的發揮。翻轉課堂在教學流程上倡導先學后教,采用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注重課堂中師生的交流與對話,微課制作也充分調動各方資源,盡可能呈現精彩的教學內容。這些理念承襲了古今中外優秀的教育教學思想,積極回應了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通過翻轉課堂這一創新形式運用于真實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把握住這些核心理念,我們在進行翻轉課堂的實驗或實際教學中就能夠游刃有余、有的放矢,較為準確地抓住課堂教學的主要矛盾,讓新型教學方式的理念精髓滲入課堂,為師生的有效教與學提供便利。
二、優質微課是支持
翻轉課堂之要義就是倡導轉變傳統課堂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傳授知識之上的局面,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課”實現知識傳遞。因此,優質微課對整個翻轉課堂的正常運行顯得尤為重要。什么內容適合走進翻轉課堂并作為微課的形式呈現?這是一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微課的處理,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考慮。首先是精選內容。能選入微課的教學內容一般應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聚焦性。容量有限、時間短,盡量能在5分鐘左右講授一小段知識,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第二,基礎性。講授的內容是學生完成這一節課學習任務所必備的知識與技能,主要承擔掃盲的工作。第三,易接受性。內容的選擇與組織要兼顧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并適合通過觀看視頻就能掌握。其次是微課的呈現形式。操作界面的人性化設計,教師講解、ppt展現、教學演示等環節的有機配合,視頻的錄制質量、網絡的傳輸速度等方面都會影響到微課整體教學效果的發揮。
三、過程設計是保障
教學形態不是靜態的呈現,而是動態的過程。在翻轉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兩對關系。第一,微課與課堂教學的關系。翻轉課堂教學有別于傳統課堂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把基礎知識的傳授工作移植到微課中,留出課堂的時間用于研討。這就需要微課與課堂教學相互配合。為了更好地組織開展課堂中的集體討論學習活動,微課的內容要盡可能簡潔明了又生動有趣,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思考熱情。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也要緊密地圍繞對微課內容的學習展開,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把重點聚焦于對核心內容的深入理解上,減少不必要的導入時間,充分發揮二者所形成的聯合優勢。第二,課堂教學中的討論、互動與再學習的關系。相互交流表達自己觀點與再學習是密不可分的,傾聽同學或老師的發言本身也是學習的過程。翻轉后的課堂情境中,對課程內容的再學習是不容忽視的。當討論陷入僵局而無法深入的時候,就須要進入“再學習”的環節。這里的“再學習”,既包括對原先觀看過的微課重新研究,也包括對討論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相應的知識拓展延伸學習。在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基礎上,再展開討論,如此可以達到高水平循環和螺旋式上升的境界,避免出現不著邊際地空談之窘境。
四、師生對話是動力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陷入被微課牽著鼻子走的境況,致使課堂的互動變得缺乏生機或拘泥于對微課內容的重復解讀,這是當前困擾教師開展教學的一大難題。解決這一難題須要在翻轉后的課堂教學中建立合理的師生對話機制,以此推動教學活動不斷走向深入。從對話本身來說,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比如舉行頭腦風暴,集思廣益,充分激發每一位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可由教師引導,對個別存在疑難困惑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集中攻勢,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必要時進行相應基礎知識的“充電”,為研究的深入補充能量。于此同時,這些對話活動的開展也須要符合基本的倫理規范,在組織教學研討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與接納的心態,讓師生間、生生間的對話與交流建立在充分信任、尊重的基礎之上,既能積極達成共識又能求同存異,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思維的碰撞,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高。
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需要師生們群策群力。作為信息技術介入教學的必然趨勢,翻轉課堂只有秉持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心態,統籌各方優勢力量,才能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有所突破,從而真正成為提升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的好幫手。
【責任編輯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