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靜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小學;觀察生活;敞開心扉
作文是學生運用書面語言描繪多彩的世界,表達真情實感的心靈勞動。寫作的過程是學生知識積累,生活體驗及能力體現的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的心理過程。小學生怎樣寫好起步作文呢?我有以下法寶:
一、抓住課文,“我手寫我賞”
西師版課本中所選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有很強的示范性。教學時,我便有意識地依據教本滲透段的訓練。學習完《可愛的大熊貓》,學生對大熊貓喜愛得不得了,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課文里是怎么介紹大熊貓的,你喜歡它的哪部分?孩子們的話題一下子引爆了。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描述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童真童趣的孩子們都有自己及其喜歡的小動物,有的喜歡高傲的白鵝,性格古怪的貓,慈愛、盡職的母雞……然后讓學生先問問自己,你最喜歡哪一種動物?你仔細觀察過它嗎?接著告訴學生觀察的方法:觀察時,最好按順序先觀察它的頭部,再觀察它的四肢和身體,最后觀察它的尾部。當然,也可以先整體了解,再局部細看。觀察時不僅要用眼睛看動物的大小、模樣、顏色、形態,還要用耳朵聽聽動物的叫聲,用手摸摸動物的羽毛或皮毛。
然后,讓學生快速讀范文,說說在作家的筆下,為什么司空見慣的白鵝、白公鵝、貓、母雞都被寫得栩栩如生?首先,他們觀察到了所寫動物的特點:白鵝高傲,白公鵝派頭十足,貓性格古怪,母雞慈愛、盡職;其次,他們寫作時能舉出具體事例來說明這些特點。最后,他們是帶著贊賞、愉悅、調侃等心情下筆的,在文字中蘊含著自己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二、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我手寫我看”
作文材料來源于生活,在學生的周圍,每時每刻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為困難學生捐款,到同學家做客……只要善于觀察,都可以清楚地寫成幾句甚至一段話。此外,描繪一下某些自然現象也很有意思。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生活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小題材,把定向觀察和隨機觀察有機結合起來。
有了觀察這根拐杖,有了生活這個內容,有了對觀察對象的熱情,學生就不會懼怕寫作,相反,會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樂于把觀察到的寫下來,“我手寫我看”,作文內容就會豐富起來。單元作文《夸夸我的小伙伴》,很多學生寫的是班級里的同學,就是這些朝夕相處的同學,平時玩得挺好,回家寫的時候,卻根本想不出同學的外貌特點。課上,我讓他們回憶一個特點,一定是與眾不同的地方,讓你印象最深的地方。然后舉例證明這個特點。一篇篇特色鮮明的寫作由此誕生。由此不難看出觀察對寫作的重要性。在教完《家鄉的紅橘》時,我讓學生觀察水果的皮肉、種子等,通過看、聞、摸、嘗,全面了解水果。這也是學生非常樂意做的,這樣也就自然積累了寫作所需的素材,寫起來也會得心應手了。
三、鼓勵學生敞開心扉,“我手寫我想”
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寫作文。作文是什么,學生不是很清楚,所以第一節作文課就顯得尤為重要。第一節作文課上,我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1)你們會說話嗎?(2)你們會寫字嗎?對于這兩個問題,學生覺得奇怪。學生一定會想:“這還不簡單?!边@時我引導說:“把你想要說的話用筆寫出來就是作文,你們說作文好不好寫呀?”告訴學生其實把口頭話語寫下來就是書面作文,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感。學生樂意寫作了,才能自覺地經常訓練,練久了,作文水平自然提高。三年級的孩子,年齡雖小,但心思卻不少。不管是能說會道的小干部,還是沉默寡言的普通孩子,總有其豐富的內心世界,鼓勵學生敞開心扉,把生活中對自己有所觸動的人、事、景、情、理等,運用自己的想象、聯想加以文字表述,把自己眼里的精彩世界和躍動的童心寫下來。教師要善于開啟學生的心扉,當孩子的知心朋友,指導他們寫心里話,把自己對別人的要求、希望或祝福寫下來;還可以指導他們寫童話故事,提供情境寫童話,依據材料寫童話,改寫童話,仿寫童話故事,讓學生自由發揮;另外,還可以指導他們寫異想天開的奇思妙想,暢想生活,暢游未來。
四、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我手寫我做”
小學生作文能力的開發,讀寫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借助語文課全方位、有序地進行訓練,在方法步驟上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學中,可以運用“說—讀—寫—改—賞”五字結合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讀寫興趣,使學生的寫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當孩子寫作的興趣被點燃,當孩子嘗到甜頭,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許多學生學習課文后會主動寫作。利用假期,讓學生把自己的寫作整理成集,擬定書名,設計封面……一本本帶著憧憬和希望的小集子問世了,學生的興趣更濃了。
參考文獻:
陳書甚.強化交流分享,激發小學語文作文興趣[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4(1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