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方
摘 要:新課改以來,初中歷史教學在注重文化傳授的同時更加注重素質的培養,其中公民意識的培養較為重要,本文將簡單分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旨在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公民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01-01
公民意識的培養對每一位學生來說都是及其重要的,在初中階段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包括很多方面:國家意識、法律意識以及責任意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其內容獨特且極具影響力,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造就具有責任感的優秀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公民意識成為歷史教師重點考慮的問題,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議。
一、培養學生國家意識
國家意識是指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并對國家主權、利益、尊嚴等多方面進行自覺維護的意識,簡而言之,就是樹立學生的愛國情懷,初中生只有樹立正確的愛國情懷,才能具備國家意識。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有許多關于國家發展和演進的教學內容,不僅向學生介紹了幾千年來國家發展所經歷的苦難,還想學生展示了華夏兒女堅強不屈的精神,這些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樹立學生愛國思想的教學素材,在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建立國家意識,認識到作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利用歷史人物以及相關材料加強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使其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有意識地滲透公民意識的教育,陶冶學生愛國情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防止課堂變成教師的完全說教。歷史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國家意識的教育。
二、培養學生權利意識
權力意識是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的統一,人是權力的主體,也是義務的主體,既能享有權力,同時也擔負著社會責任,對權力意識培養的難點,不在于主體的自我權力意識,而在于如何使權力主體同時具有他人權力意識、社會意識與規則意識等多方面意識,只有尊重他人權力并履行應盡義務的情況下,權力主體才能夠真正健全自身權力意識,使其成熟。現在的多數中學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不能從整體權利出發,對他人漠不關心,雖然初中生對事物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但是年輕氣盛的弊端使學生聽不進去意見,只懂得索要,不顧及他人權利。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注重權力方面的教育,將古今中外歷史史實與各種各樣的權利聯系到一起,通過講述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權利意識,使學生深切感受到自身應該具備的權利,包括對他人的責任,進而提高學生對公民意識的認識。
三、培養學生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由三部分構成:法治情感、法律認識以及法律理念,即人們對于法及法律現象的思想、認知及心理的總稱,主要是培養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和行為,作為初中生來說,雖然學了部分法律知識,但沒有多少學生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甚至學生的法律意識也很薄弱,因此,歷史教師在進行授課時,一定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中的法律知識來講解歷史課,引導學生“法律至上”的意識,樹立學生平等、法治意識,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外時間給學生留情景劇作業,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教師加以指導,通過情景劇表演讓學生感受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如讓學生表演不同朝代的盜竊案件,并加以不同制度下的審判過程,以此,學生要了解不同歷史朝代的司法制度,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理解社會的能力,還能使學生了解到人權法律概念發展的過程。
四、培養學生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指個人對自己、他人、家庭、集體、社會以及國家所擔負的責任的認識,以及自覺遵守規范、承擔責任的態度。初中生的責任意識還不是很完整,學生們明白自己的學習責任,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知”與“行”總是會脫節,總的來說,初中生一是缺乏責任行動,二是缺乏對家庭的責任感,三是缺乏集體責任感,四是缺乏對社會以及國家的責任意識,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積極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加強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事事都要對人對己負責,歷史上有很多人物和時間能夠說明這個問題,如張騫出使西域,為了完成使命,歷盡苦難的故事。隨著初中生年齡的不斷增長,知識面的不斷擴大,責任心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責任的含義變得更加深刻,歷史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學科,其應具有的責任感是多方面的,可以教育學生多方面的責任感,歷史教學還可以體現在其他許多方面,如遵守法律、履行公民職責、保護自然等。為此,教師可以組織討論會的形式,積極號召同學們參與進來,并展開激烈討論,通過活動喚醒學生們的責任意識;或者是組織學生們參觀歷史博物館,了解相應歷史文化,而后對學生們講解歷史,讓學生們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在實踐中體會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
五、培養學生鄉土意識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各地區都經歷了歷史不同的發展,有了現今的面貌,而教材只能反映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史實及發展,對歷史細致的描述只能出現過多空白,因此,鄉土歷史的普及就發揮了自身查缺補漏的作用,學生們只有了解了本土歷史文化,才會熱愛家鄉,只有熱愛家鄉,才能更熱愛祖國,因此,教師有必要向學生介紹本土的歷史人物、事件、文化、風俗人情、名勝古跡、出土文物等,通過講述鄉土史交給學生,以培養學生熱愛本土的觀念,為愛國主義教育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歷史教學可以填補學生鄉土意識的空白,幫學生了解本土歷史文化,從而形成鄉土意識,進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成功培養了學生的公民意識。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有著重要的意義,公民意識的體現多種多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及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除了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國家意識、法律意識等基本意識外,還要讓學生意識到作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在實際生活中履行好公民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翟乃亮.初中歷史教學中公民意識的培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 徐大會.初中歷史教學中“公民意識”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