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隋朝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統。隋朝之所以能夠完成全國的統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魏晉以來的民族融合與民族矛盾的消失是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民族融合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民族融合使民族矛盾與隔閡逐漸消失,從而為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前提條件。
關鍵詞:隋朝;統一;民族融合;途徑;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20-01
民族融合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帝國的消亡,下啟隋唐盛世的興起,長達360余年的時間是一段民族大分化、大動蕩、大融合的歷史,對統一王朝的再次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途徑是多種的,且表現在各個方面。
一、民族遷徙
在魏晉南北朝一個動亂的時代,民族遷徙十分頻繁。民族遷徙使各民族形成交錯雜居的局面,這就方便了各民族的交流、了解與學習。民族遷徙是實現民族融合的一種重要方式。
魏晉時期以“五胡”內遷最為著名,而周邊少數民族的內遷并非都始于魏晉,早在漢代就開始了。如匈奴在東漢時至少約有50余萬人陸續內附。其后曹操又將這些內徙匈奴分為五部,使其各居其地。晉太康中,匈奴五部的地域分布是“左部居太原茲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興,中部居大陵”,“皆居于晉陽汾澗之濱”。[1]后趙建國后,也大批羯人內遷。前燕與后趙作戰,曾有一次“摧殲羯寇八萬余人”。[2]石氏敗后,冉閔殺羯人“死者二十余萬”,[3]這些僅指后趙國都鄴城附近被殺的羯人。從中可以看出內遷羯人的數量。在當時內徙的少數民族中,鮮卑人數應是較多的一支。二世紀中期,鮮卑大人檀石槐統一漠北地區,建立一個“從上谷以西至敦煌,二十余邑”[4]的軍事大聯盟,從中可以略知相當數量的鮮卑人已遷抵今天的河西走廊一帶。公元398年,已立國的鮮卑拓跋部正式遷都平城,遂南下散居于黃河流域,與當地居民雜居局面形成。北魏建國不久后,拓跋硅下令“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5]鮮卑人開始走向定居生活,大規模的遷徙也告一段落。漢代以來,原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區的羌族一部分逐步開始東遷,東漢時開始深入安定、北地、上郡及河東等地,進入黃河中游地區。氐族也自漢以來不斷東遷,魏晉時一部分分布于秦嶺以北,安西以南的廣大地區,形成與漢人雜居的局面。西晉末年,江統在其《徙戎論》在記載道:“且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少數民族占到了關中人口的半數。始于一世紀中葉的北方民族大遷徙,在數百年的歷史變遷中,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包括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交錯雜居的局面。共同的生活區域及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相互滲透,為北方民族融合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二、少數民族統治者對漢文化的推崇
中原先進的文化吸引著各少數民族,為了更好地進行統治,少數民族政權在建立后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漢化政策。
前趙都長安,表現出了較明顯的漢化傾向。前趙的建立者劉曜大量任用漢人為官,又在長安設立學校,選聘名儒傳授漢族傳統文化,還確立了賦稅制度,后趙的建立者石勒勸課農桑,設立太學和小學傳授儒學,廢除一些落后的胡俗,加速了羯族的漢化。并大力籠絡漢族世家大族,北方許多漢族大族紛紛仕后趙政權。趙郡人張賓被“引為謀主,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7]而將少數民族漢化政策推向高潮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漢化措施有:禁胡服,斷北語,改籍貫,改姓氏,定姓族,提倡胡漢通婚,尊孔崇儒,興復禮樂。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北周繼續了北魏的漢化政策,并最終解決了民族問題。隋朝是由北周演變而來,這為隋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
三、 各族人民共同生產勞動與階級斗爭
內遷中原的各族勞動人民或作為貴族地主的佃客、奴隸,或作為政府的編戶,他們在一起共同勞動,加強了經濟上的往來和影響,也促進了各族間的融合。如前燕慕容皝時,大敗宇文歸,徙其部落五萬余落于昌黎,這里還有許多漢人和各族流人,所謂“九州之人,塞表殊類,……流人之多舊土,十倍有余”,[8]慕容皝就將這許多民族的流人編制于苑牧公田上從事農業生產,以榨取租稅,而各族人民卻通過生產日趨融合了。再如北魏初年的計口授田,將鮮卑、高麗、漢人以及雜夷等各族人民一起安置于平城附近,計口給予田地,從事農業,他們在勞動中互通有無,互相融合起來。
內遷各族人民為反對各族封建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斗爭。在勞動人民之間,本沒有深仇大恨,相反他們更容易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封建割據者的暴政,因為他們都是受剝削受壓迫者。北魏初年,安定盧水胡蓋吳于445年率眾在杏城發動起義,關中和北西各族之漢、巴氐、羌、屠各等紛紛響應,并擴大到關中、河東等地。公元446年秦益二州的雜民及氐、羌、屠各等數萬人響應起義,“氐、羌一萬屯于南嶺,休官、屠各及諸雜戶二萬屯于北嶺”。[10]同時略陽王元達也起義響應。北魏末年的大起義除鮮卑外,北方各族如漢、氐、羌、巴、山胡乃至留居中原的西域胡人,幾乎所有民族都參加了。在起義和反抗斗爭中,各族人民相互聯合,共同戰斗,促進了各族之間的融合。
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為隋朝完成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大批少數民族內遷并與漢族交錯雜居,加強各民族間的交流與了解。內徙各族對漢族政治模式的認同與接受,表現為他們為維護其統治,在政權建設上模仿漢族的政治模式,并推崇儒學,重用漢族世家大族。經濟模式和政治模式的趨同進一步加強了民族融合,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互相認同感,使民族之間的隔閡逐漸消除,為隋朝統一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參考文獻:
[1] 房玄齡:《晉書.劉元海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
[2] 房玄齡:《晉書.康帝紀》,中華書局,1974年
[3] 房玄齡:《晉書.石季龍載記下》,中華書局,1974年
[4] 陳壽:《三國志.魏志》,中華書局,1959年
[5] 李延壽:《北史.賀訥傳》,中華書局,1974年
[6] 房玄齡:《晉書.符堅載記》,中華書局,1974年
[7] 房玄齡:《晉書.石勒載記》,中華書局,1974年。
[8] 房玄齡:《晉書.慕容皝載記》,中華書局,1974年
[9] 房玄齡:《晉書.劉曜載記》,中華書局,1974年
[10] 魏收:《魏書.世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