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青
摘 要:語文知識涉及面廣、知識結構復雜,學生在高三復習的過程中往往會覺得無從下手,學習積極性相對較低。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認識自身知識結構中的缺陷,不斷的消滅學生的知識盲區;另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善于從課本入手進行復習,由點及面地開展知識復習。
關鍵詞:高中;語文;復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56-01
一、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實際開展復習
由于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不同的學習習慣,加上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不同的學習認知,教學中教師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往往很難收到全面提升的教學效果。教學在就需要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對于自身的學習基礎、知識盲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便學生能夠有目的、有計劃的開展復習活動,而不是簡單的跟著教師的步驟進行復習。在傳統的復習課中,很多教師認為學生沒有系統的歸納能力,不能“放權”給學生,其實不然,在復習中首先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復習過程中。而這一方面要在復習的形式上多樣化,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另一方面則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如知識點的整理、如提出復習中所遇到的問題等。語文復習是一項龐大的知識體系,涉及基礎字詞、文學常識、理解能力、學生情感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揮集體的智慧,引導學生彼此交換復習筆記、共同構建知識結構,例如在進行專題復習的時候,教師就要注重不同學生對于知識的不同掌握程度,引導學生搜集一些常見的易錯字,通過大家的交流學習來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另外在復習中,教師也要認真分析班級全體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同時,要對個體學生的情況進行掌控,這樣才能在復習中做出針對性指導。學生學生對于考試大綱的了解相對較少,教學中教師就需引導學生對老師大綱、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從中提出重點、難點、疑點、考查點等。以文言文的分析為例,在對文言文進行系統整理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從中找出那些文言實詞、虛詞是考試中容易出現的,自己對哪些知識已經掌握了,哪些還沒有掌握到位,然后再分類,分專題進行練習。如需要識記的文章句段,哪些是較為重要的,哪些自己已經掌握了,哪些還沒有識記住等。讓學生能夠運用自身對于語文知識的認知與自身知識結構的對比來明確學習目的,更好的提升復習效率。
二、以課本為中軸,運用課本開展發散學習
課本是學生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主要載體,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材無非只是一個例子”,所以在語文復習中,很多教師都喜歡丟掉課本,然后以大量的教輔材料來引導學生展開復習。筆者認為這樣其實就直接把教材拋棄了,很難較好地引導學生把平時教材中所學的知識用到復習上。其實,教材設計的知識面較廣,知識點多而又和課程標準相契合,故而在復習課中依然還做到以教材為中軸引導學生展開復習。在應用教材時,一方面是要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以閱讀的復習為例,教材中涉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等多種文體的優秀篇目,而在學習這些文章時也學到了很多作品的分析方法,在完成針對性練習時就要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應用到所練習的材料上。如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從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進行。在對具體材料分析時可借鑒平時對教材中作品的分析方法,做到遷移應用。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例如最基本的古詩詞、名段篇章等等,這些都需要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進行再次識記。從一定程度上講,復習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回歸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對以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梳理,以便能夠更好的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以課文的梳理為例,在復習中教師以教材為主,引導學生對議論類文章進行整理,然后將此類問題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特點,然后再對此類文章中所涉及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整理、歸納、識記。在梳理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形成記錄的習慣,如課本中的名句名段,課本中常見的成語、書寫中常出現錯誤的字詞等,進而延伸到更多的知識點。例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耳提面命”是褒義詞而非貶義詞,“文不加點”的字面意思與實際含義是不一樣的,“望塵莫及、鞭長莫及、望其項背”分別代表這不同的含義等等。讓學生能夠不斷的完善認知體系,不斷拓展知識積累。
三、以應用為關鍵,不斷提升學生實用技能
都說“學以致用”,語文作為一項基礎學科,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運用,不斷的提升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綜合感知,提升學生的語文實踐技能,讓語文成為指導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指標,逐漸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知道,在當前形勢下,應付考試是不可回避的話題,但這并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復習課而言,并是讓學生單純地掌握應試技巧,而是要讓學生在復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既包含學生對于基礎知識掌握的“硬實力”,也包括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情感認知、品德習慣養成的“軟實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學習中的積極因素、正面因素來激發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習的積極性。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又必須處理好知識和技能之間的關系。首先,知識是技能的基礎,在高中語文復習中,教師要堅持以知識為主的路線,要引導學生系統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其次,要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技能的培養,而這又不能以單純的書面練習為主,而要綜合應用聽、說、讀等活動進行。如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可在回憶舊知時引導學生進行表達,可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表達。諸如此類,只有把聽、說、讀、寫等活動有機的整合其起來,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引導學生展開專項練習和測試。提倡專項練習和測試,目的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而展開針對性的練習。以古詩詞的練習為例,在學生識記的基礎上可采用一題多變、一題多練的方式進行,如直接提問式練習,如結合所給材料而用古詩詞進行回答等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在測試中,要引導學生根據測試結果而分析自己的不足,然后根據不足而展開針對性練習,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不斷的提升學習的效率。
總之,語文復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復習對于自身學習發展的重要意義,有目的的開展復習;也要引導學生善于由點及面的開展知識的復習,不斷拓展知識視野、不斷完善知識體系,最終實現厚積薄發;此外教師也要注重對于學生語文實踐運用技能的培養,讓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做到“學以致用”,不斷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