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教學中有許多定義、公式、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學生如何消化基礎知識,掌握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增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下如何變被動為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意識,這給我們數學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數學教學必須突出“以人為本”,學生是主體,老師是組織者和參與者。因而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能力,以本人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的方法歸納如下:
一、營造優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
數學課的導入,是一節課成敗的前提,因此,在導入教學中,方法引用的恰當,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積極探究問題,從中獲得知識,形成新的理念,發展數學思維,獲得數學思想。因而應在新課的導入上下功夫。導入的方法、技巧既要新奇,同時也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既接近生活,又不失一般性,而且又要符合青少年的認知特點,讓學生看來既熟悉又陌生,既能解釋,但又說不清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使學生在心里形成急需要知道的迫切心情。在老師的引導下,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解釋,這樣可形成自己獨立的世界觀,使學生認為這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在輕松的學習中得到了知識,獲得個人思維方法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完善了自我,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如,在“日歷中的方程”這一課中,首先向學生提出星期的變化和日期有什么關系?你能很快地知道某月的幾號是星期幾嗎?
當學生正在欣賞和交流自我時,應向學生介紹一些富有與教育相關的數學發展史、數學家的故事、趣味數學等,通過教師的誘導、激發、升華學生形成學習數學的動機。
二、開辟和諧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切真理要學生自己獲得,或是由自己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自己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們。從現代教學觀點來看,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帶有較強的探索性,也就是說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不斷創新,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給予學生在探索中的幫助,要具有自然性和適時性,又具有半公開性,如果引用適當的課堂評語:“肯定是這樣的,你還需要考慮哪些問題、你的方法不錯、不妨你試著改變一下方法”等語句,或在板書上給出公式和部分法則,給學生以提示或暗示,使學生在分析中得到幫助,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獲得新知,使學生得到新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得到自我價值的體現。
三、優化新知的構建和重組,完善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問題的思維和方法,與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是分不開的,規律的設計應具有普遍性、指導性,要從多個角度討論和驗證,同時還要用來指導實踐。在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教是為了不再教,培養一代具有思維健全、有良好數學素質和探索意識的人。所以在具體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歸納自己的探索成果,用它來解決類似的問題,例如,數學例題教學的訓練。使學生在無意識中得到知識,掌握知識,且解決了死記硬背的現象,達到了舉一反三的目的,且鞏固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目的性。
四、畫龍點睛,正本清源,激勵創新
學生所得到的規律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局限性,還是一些零散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因而只有在老師的點撥下,理清順序,了解來龍去脈,才能使學生從根本上得到完整的數學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增強求知欲,提高在新課標下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教無定法,學生是主體,以培養新一代具有數學思維文化的人為目標,教學中要不斷增強師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與交流”,不斷地激勵學生探究創新精神,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