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平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隨著教育教學方式的不斷轉變,在基礎教育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新課程改革。而作為改革中的主導者——教師,在理解新課程宗旨和理念的基礎上更要深刻地去思考在這次改革中我們如何從傳統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轉變成課堂教學中的合作者和交流者及引導者。長期以來,傳統教學對大多數教師的影響根深蒂固,在教學理念上教師不可能一下子脫胎換骨實現轉變,所以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改進和學習,盡量營造新課程改革下輕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首先,教師應該盡快轉換角色,轉變教學理念,銘記新課程教學理念,從傳統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轉變為課堂的“合作者和交流者及引導者”。并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大膽創新,積極構建高效課堂,同時教師應加強引導學困生,經常與他們溝通、交流,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了解他們的生活、興趣、愛好,并和他們做朋友,“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從而找出教學的弊端,不斷優化課堂結構,轉變教學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其次,創設適當的教學情景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改革下,使用情景教學使課堂主題明朗,內容豐富。多媒體展示、視頻音像、數字情景等讓學生有種親身經歷的感覺,更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讓他們從“被學”到“愛學”。
再次,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應該加強探究性學習的力度。探究性學習既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大膽思考,大膽假設,大膽論證,教師點撥,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選擇好正確的探究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全掌握知識,教會學生思考,思維要變通,設置問題要有針對性,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要潛移默化地搞好教學過程,做到講清重點、難點,教師自身思路清晰,語言精準到位,多鼓勵、多引導,知識生活化、直觀化。注重基礎,適當拔高,養成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保證“有效教學”轉為“高效教學”,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經驗,從而進一步轉變教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總之,新課程改革是一個漫長而不斷進取的過程,但只要我們正確理解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和理念,并將它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學習、思考、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實現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馬國足.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J].科技信息,2009(1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