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玉
摘 要: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全面發展,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閱讀訓練;要有恒心、信心;題材應多樣化;題材的難度應由易而難;要有大量的閱讀;要有時間限制;要有閱讀的方法。
關鍵詞:農村英語;教學;閱讀教學
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其中聽、說是基礎;讀、寫是提高,在讀、寫中讀又是基礎,可見讀的重要性。讀即閱讀,閱讀不僅可以使他們獲得信息、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長知識,還可以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能力。
然而,在農村,很多小學沒開設英語課,即使有也形同虛設,學生進入初中一切從零開始,信息閉塞、對現代各種文化缺乏了解;加上農村父母及周圍人群大多文化素質較低,教育觀念落后、不重視教育,使得學生缺乏良好的文化環境,另外,農村學生難以買到合適的閱讀讀物,學校圖書室有關中學生英語閱讀書籍少之又少,這些因素都嚴重阻礙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怎樣才能幫助那些來自農村家庭,又想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知識的學生呢?在農村中學怎樣進行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呢?有下面幾個方法:
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閱讀訓練
教師應將整個初中的教學分成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應讓學生達到什么程度,在每個階段學生應掌握哪些閱讀技巧、方法,閱讀哪類的短文,字數是多少,其中生詞有多少,數量是多少等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閱讀訓練,避免多走彎路,提高教學效率。
二、要有恒心、信心
俗話說: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長期堅持閱讀,認真閱讀才會有明顯的進步。閱讀訓練應從七年級開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有疲倦、灰心等現象出現,教師要及時做好思想工作,鼓勵學生,例如,在學生表現好的時候可以在其本子上畫個笑臉、寫一個good,甚至可以送學生一個卡通小掛件等,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學生幫助,多說些“我相信你、我看好你”之類的話語,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揚起前進的風帆,使整個訓練能順利進行,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題材應多樣化
在閱讀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一些趣味性、故事性強的中外故事、寓言、英雄人物傳記、通俗的科普知識、歷史文化、地理知識、風俗文化等文章,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這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適應另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既豐富了外語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能了解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等等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閱讀興趣及動力,把要他們讀變成他們要讀。
四、題材的難度應由易而難
不同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知識結構不同所閱讀的短文內容、難度也應該不同。因為如果簡單了,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如果太難,會使學生望而生畏,挫傷他們閱讀的積極性,甚至半途而廢。只有難易適中才能讓學生既得到進步,又得到娛樂。要給學生只要跳起來就能摘到蘋果的感覺。七年級學生由于詞匯量很少,理解能力較弱,短文字數不應超過100個詞,內容應趣味性強一點的短文,生詞不應超過5個;八年級學生可以適量加一些科普短文、地理知識,字數在200字為宜,生詞為7個左右;九年級學生應有歷史、人物傳記、風土人情、科普知識等稍難的短文,字數300~400字。
五、要有大量的閱讀
任何一種技巧,任何一種方法老師再怎么講解對于學生來說也只是老師的體會,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操練才能真正掌握閱讀的技巧、方法。給學生規定一天至少兩篇短文閱讀,積少成多才能讓學生的閱讀由數量到質量的變化。
六、要有時間限制
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應要求學生做限時訓練,即在閱讀中要讓學生在所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率。不論精讀還是略讀,都要調整速度,我們就要適當運用快速瀏覽法,一目十行,抓住關鍵的人名、論點等信息,閱讀時,適當地做一些筆記或勾畫等。
七、閱讀的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在實際的教學中教會學生怎樣猜詞義,怎樣歸納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意圖等。
閱讀教學是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只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才能收到預期效果,農村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有提高。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