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中學數學課程的基礎性、應用性體現在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數學典型題目的分析看出,概念是數學知識體系中的基本元素和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數學思維的核心和邏輯起點,所以,教師應加強概念教學。
關鍵詞:概念教學;概念原理;變式訓練;學習能力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體系中的基本元素,是數學思維的核心和邏輯起點。在以掌握概念原理為主要目標的中學數學學習中,數學概念是學生認知的基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運算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是以清晰地掌握和運用數學概念為前提。
為了能讓學生學好數學,教師應從數學概念的幾類不同特征來幫助學生學習數學,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一、指導學生抓住概念本質,以簡馭繁
數學概念是感官對外在經驗的活動或思考,經由抽象之后所得到的數量形的性質,或是歷代數學家把前代的概念結果更加抽象化、一般化而得來的。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實質上是抽象出某一類對象或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的過程。
二、指導學生注重概念的完整性,準確地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數學概論的抽象性,表明概念學習必須要有一個按層次遞進的過程。只有按照數學概念的層次結構,不斷深入地抽象概括,形成結構完整的概念體系,才能準確地掌握概念的本質。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直線某一側所有點組成的平面區域,把直線畫成虛線,表示不包括邊界;直線用實線表示,表示包括邊界。在這個概念中,我們關鍵要理解的是點與直線的位置關系。一般我們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來理解線性規劃問題,主要利用特殊點的驗證法來判斷不等式所代表的區域,但也可以利用二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直接解決相關問題。
三、指導學生巧用概念的系統性,提高數學思維品質
數學概念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續概念的基礎,從而形成了數學概念的系統結構。概念形成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對同類事物中不同例子進行感知、分析、比較和抽象,用歸納方式概括出這類事物的本質屬性而獲得概念的方式。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應滿足這樣一種形式。
1.引入概念原型
2.形成概念定義
3.深究概念變式
4.重建概念系統
5.組織變式訓練
6.引導歸納總結
總之,學生只要掌握了相關的概念,問題便能迎刃而解。數學的教與學,都應重回歸到課本,注重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不管一個問題思考的角度有多少,考查的知識有多少,它們都來自于每一個知識點的概念。在講解概念時,需注重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理解和運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