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效昌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提出要培養學生重視證據的歷史意識,要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用歷史材料解釋歷史。這就要求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的能力,以嚴謹、批判的態度對待歷史,堅持實事求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進行闡述和說明。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證據意識;培養策略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中學生證據意識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所學歷史事件或者人物產生探究思維,善于去探究證明事物的真實性,辨別所需要史料的真偽,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解釋歷史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一、歷史證據意識的概述
從歷史學的角度看,“歷史證據”既屬于史料又區別于史料,它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是指能夠對某個歷史問題有論證價值的歷史材料,是一部分史料,而不是該課題所研究的全部史料,它能夠使歷史事件清晰,證明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而歷史證據意識則是指人的頭腦對于能夠證明某個歷史事件真實性的有關事實或者材料的一種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二、培養中學生歷史證據意識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是歷史學科的要求
歷史的本質屬性是“真”,因此歷史知識是否真實可靠,就要看考查它的證據是否可靠充分,作為中學生,要勇于追求堅實可信的史料證據,對歷史資料進行搜集、整理、辨別真偽,最終獲得能夠證明歷史真實性的史料,切不可盲目地記憶歷史結論,要有依據地還原歷史的真實性。
2.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是課程理念和目標的要求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育部明確提出中學生歷史課程標準由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都體現出證據意識的重要性。中學生的歷史教學要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事實,客觀、理性地評價歷史,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倡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3.培養學生證據意識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我國一直強調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而樹立學生重證據的意識,就是鍛煉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嚴謹求學的態度,重視科學文化的基本素質教育。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認識和了解歷史發展進程,更好地認識當代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證據意識的策略
1.教師要提高重證據的歷史意識,積極創新教學方法
中學生的歷史教學主要通過老師把教材上的知識講述給學生,幫助學生獲取歷史知識,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重證據的意識,要讓學生明白,歷史是發展的、前進的,是過去了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要靠證據來證明,比如在講原始周口店人時,要告訴學生化石是其主要證據,通過考古工作者發現化石來判斷原始人居住的部落以及當時人類的生存環境。
教師要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應選擇“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探討,積極思考,并保持開放自主,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延伸,從教材到史料,如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教師通過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使學生直接接觸承載歷史信息的史料,把《中央日報》《解放日報》和《大公報》等不同媒體關于《西安事變》的報道進行研讀,進行對比,找出問題,并結合報紙的辦報背景,讓學生形成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方式,在閱讀史料的同時也要關注史料的背景,從而做出客觀的判斷。
另外,也可以組織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進行歷史話劇的表演,使歷史事件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供學生體會和思考,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就簽訂條約一事,可以編制成歷史劇,分配角色如李鴻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進行排練,搜集資料進行編寫,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下,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切實地感受歷史人物內心的獨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歷史博物館或者歷史遺址進行考察,搜集故事傳說,補充教材內容,鍛煉學生的考察能力。
2.選用合適的教材和影視資源
當前歷史教材有很多版本,因此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一般情況下,圖片和材料都是從具有可信度高的史料中篩選而來的,并且符合當時的學習階段,框架清晰,歷史時間順序安排合理,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另外還可以選擇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資料,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通過刻畫某些歷史人物,敘述重大歷史事件,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重證據意識。
在學習歷史課程中,教師要樹立求真務實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通過積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重證據意識,善于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搜集史料、閱讀和運用史料,不斷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薛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3(0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