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琨+郭濤+盧楊
摘 要:培育創新型、德才兼備型、且具有較高實踐能力的人才,是各高等院校多年來常抓不懈,實踐探索的重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以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為核心目標的基礎上,固本促創新,進一步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探索基于“研究——實踐——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兩層四類”的實踐創新結構,更新了實踐教學觀念,豐富了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引導學生盡早參加科研和創新活動,使更多的大學生從中受益,并在實踐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方面得到更好的提高。
關鍵詞: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C961;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1-0006-02
一、前言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仍然是以學習課程知識為主,實踐教學環節仍然比較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另外,高校教學設施、實驗設備和儀器的使用率不高,實驗室開放率和資源利用率也亟待提高。同時,大學生對學術研究和科技開發的過程還比較陌生或僅限于“紙上談兵”。這阻礙了創新人才的產生和輸出,最終將會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乃至大學整體水平和聲譽的下降,這些問題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關注和重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升華教育理念的同時,也在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活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學科競賽、制度機制完善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
二、與時俱進,樹立先進的創新教育理念
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先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明了教學改革的方向,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精神指導下,結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將“深化基礎理論教學,強化工程實踐教學,加強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等原則貫穿四年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建立了由“基礎課(含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培養、人文素質教育環節和創新能力培養”組成的、符合高素質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綜合型教育教學新模式。樹立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和“實踐出真知”,激發學生的主體性,確立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方法、創新信心、創新動力”的啟發與提高。
1. 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校定期組織大量學術講座、競賽作品展覽、學術沙龍、科技實踐創新活動交流等活動,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讓學生從踏入校門的那一天起,就能夠感受到濃郁的創新氛圍以及豐富的實踐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2. 注重自主研究與獨立思考環節,促進大學生創新方法的形成
設立學術研究項目,讓學生經歷自主學習與思考等環節,逐步熟悉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較好地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總結得與失的過程中,形成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的基本模式,進而促進學生對創新方法的探索與實現。
3. 發揮前行者的示范作用,增強大學生的創新信心
每一個學生要相信自己潛在的力量,增強實踐創新的信心。由基礎到系統,由班級到校內再到國內外,層層鍛煉。通過積極參加科技創新項目進展匯報、優秀成果介紹、成功經驗交流、獲獎心得體會等學生自主活動,讓廣大同學充分體會到實踐創新并不是精英們所獨有的,只要有夢想、愿嘗試、能堅持,就有獲取成功的可能。這增強了學生參加實踐創新活動的信心,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4. 完善制度保障,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動力
學校針對每一位學生開設免費的創新教育與培訓,全天候開放實驗室及提供免費器材使用。同時,對各類實踐創新項目的評判標準按照“重過程,輕結果”的發展規律進行引導,學校還制定了競賽資助政策,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另外,大學生創新創業學分的認定辦法、學科競賽獲獎獎勵辦法、科技創新活動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實施辦法等制度措施,使學生的創新動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三、強化實踐,探索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推廣研究實踐型的學習方式,遵循“創新之本在實踐”的教育規律。探索基于“研究——實踐——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內科技實踐創新活動的普及與推廣,引導學生盡早涉足不同層次的實踐創新活動。學生在參與項目研究的過程中,帶著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是創新教育活動的重要思路。將課外實踐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形成了創新教育的完整體系。
近些年,學校詳細規劃并修(制)訂本科教學人才培養方案。“十二五”建設初期修訂的培養方案,按照“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本著深化基礎理論教學,強化工程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原則,在素質教育環節和能力培養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創新。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在理論教學中起到了較好的實踐效果,其中,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公共基礎課程(含高等數理基礎、計算機基礎、人文社科體育基礎等),為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專業核心課程(含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有利于強化專業能力培養,拓寬專業口徑,滿足不同學科方向的學生需求;特別是人文素質與工程實踐等實踐教學環節所占總學分比例從原來的15%提高至25%,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學生工程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兩層四類”,設計合理的實踐創新結構
實踐創新教育不是針對某一兩個人或部分人群的特殊化培訓,而是面向整個學校廣大學生的開放性、普及性培養。學校適時提出并設計“兩層四類”的實踐創新培養結構,更新了實踐教學觀念,豐富了實踐教學體系。
1. “兩層”
“兩層”指開展“大眾性創新”與“精英性創新”兩個層次的實踐創新活動。每個學生的基礎不一樣,在培養當中獲得的靈感和效果也不一樣。學校在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創新素質的過程中分“大眾性的創新”和“精英性的創新”兩個層次,突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基礎不同的學生都有鍛煉與提高的機會,都能從中受益。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梯隊、形成一種氛圍、普及一代學生、選拔一批精英、歷練一種精神”。
2. “四類”
“四類”是對實踐環節中不同難易類別的區分,依照學生層次(“兩層”劃分),將實踐創新活動分為四種類別,結構由低到高分別是:“普及基礎實驗類、提高專業實驗類、綜合應用開發類、研究創新設計類”,每個類別背后都有相應的實踐創新活動的支撐,用以體現“發展個性、因材施教、分類培養、啟發創新”。各個實踐環節安排合理、規范有序、管理嚴格,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創造了條件。
“兩層四類”實踐創新培養結構,堅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參照學生年級和學生能力劃分層次。將理論課程與實驗緊密結合,科學設計實踐創新培養方法,以不同難度類別的實踐活動為依托,如:星火杯(校內課外科技活動,每年的本科畢業生中80%以上都參加過)、社會實踐、挑戰杯、創業大賽、新技術培訓、基礎學科競賽、綜合學科競賽、校級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國家(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以及企事業單位項目研究及開發等;通過“普及基礎實驗類、提高專業實驗類、綜合應用開發類、研究創新設計類”等四個階段的培養,進而推動“大眾性創新”到“精英性創新”的逐漸轉變,最終使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得到大幅提高。
五、實踐成效
學校多年來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較好地帶動了課程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教育管理機制和監督保障體系等內容環節的構建與發展。學校秉承“厚基礎、高素質、重實踐、求創新”的培養理念,明確了“以服務于構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目標,以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營造校園科技學術氛圍和積極參加國內外科技競賽等創新項目為切入點”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一個都不能少”“學生科技實踐活動的群眾性、普及性”等原則,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在大眾化階段如何培養創新人才作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探索,對高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具有較大意義。大學生通過實踐創新活動,牢固了理論基礎,提高了工程實踐能力,完善了創新人格,提高了社會競爭力,大學生表現出的綜合素質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參考文獻:
[1]楊德森,趙琳,朱志偉.在研究氛圍中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精神[J].中國大學教育,2009(01).
[2]韓云海,李海嶺,吳煥周.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的分析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09).
[3]李廣偉,胡留現.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09).
[4]劉明貴,向梅梅.基于實踐教學改革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大學教育,2009(02).
[5]劉樹郁.高校實踐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