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高職院校加強職業素養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職業素養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中的意義,并從教學內容的引導、教學空間的拓展、教學資源的整合、考核方式的優化等方面提出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政課 ?職業素養 ?融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C-0047-02
“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它明確告訴我們,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專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并重。一名合格的高職生應該是既掌握先進技藝又擁有完善的職業素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陣地,應該在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方面發揮出更多的重要作用。
一、高職院校加強職業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培養目標不斷加強職業素養教育,已經成為當前職業教育發展大趨勢。2015年5月10日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發揮我國巨大人力優勢,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之舉。”同時強調要不斷培養形成高素質勞動大軍,提高中國制造和服務水平。這對高職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我們不僅要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更應該注重人才質量的提升,尤其是將職業素養教育提到更高的位置上來。近年來,經過不斷探索,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得到很大重視與發展,但進步的同時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第一,很多高職院校對“職業素養”的內涵與教育規律理解不到位,有待于深化認識。第二,高職院校發展歷程相對較短,職業素養評價標準還未完善,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空白。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迫在眉睫,它不僅有利于高素質人才培養方案、目標、模式、途徑的優化選擇,而且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更加科學、全面的職業素養教育與測評,這具有重大意義。第三,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尤其是職業素養方面的提升。第四,敬業與創新是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而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敬業、創新意識恰恰是最為薄弱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第五,高職院校學生自我更新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終生學習理念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職業素養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中的意義
首先,職業素養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是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高職思政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程。從當前教學效果看,普遍不理想。主要原因有:學生對該課程重視程度低;教學模式創新不夠,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考核方式單一導致學生消極應付考試,僅以獲得學分為主要目的,缺少學習動機;實際上,思政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修養、法律常識的綜合引導與培養,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為成功實現社會化、職業化奠定堅實基礎。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有助于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提高實效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其次,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入能夠更好地體現高職院校育人特色。職業素養與思政課的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提升學生整體素質,滿足企業需求,達到體現高職院校育人特色的目的。
三、職業素養教育融入思政治課教學的可行性措施
(一)以思政課價值觀教育為基礎進行積極引導
思政課的最大優勢來自于價值觀的教育與引導功能。我們要積極發揮思政課的理論優勢,將教學內容與職業道德、職業精神、人生觀、價值觀有機融合,使思政課教學成為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陣地。例如,誠信教育是人格教育,更是培育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在思政課教學中,誠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應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逐步樹立“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榮辱觀,培養學生對職業道德、行業規范的尊重與敬畏之心,并把誠信原則引申到職業活動中去;愛崗敬業,是職業素養中重要的環節,也是合格職業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要求。在思政課教學中,應將愛崗敬業提升到更高的地位,突出其重要意義。通過利用職業生活中典型案例、榜樣示范等多種教學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與敬業意識。服務意識教育,是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因素。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且要與時俱進,積極與現代企業對員工服務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深刻理解服務意識的本質;同時通過生活中的典型榜樣,加深對現代企業服務意識的理解。
(二)拓展思政課職業素養教學空間
從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角度看,我們應當加強社會、企業、學校、課堂之間的相互配合,積極提高職業素養的重要作用。第一,推動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將職業道德規范融入到學生日常行為當中去,通過對學生日常行為遵守情況的綜合測評、獎懲,推動學生逐步養成正確對待職業規范的態度。第二,積極開展職業素養相關主題活動,豐富校園文化。例如,開展各種專業技能大賽、創業大賽、志愿者服務活動等,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內化職業素養。第三,積極利用實訓、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平臺,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進去實現有機結合。例如,把思政課教學所傳遞的理念、精神看成教授“技能”的過程,那么課堂外的實踐就是檢驗“技能”的過程。
(三)整合思政課職業素養培育資源
當前,思政課教學的模式主要以課堂教授為主、課外實踐為輔。但同樣需要更多教育資源的共同配合。第一,積極發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重要模式。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全方位的過程,除理論教學外更需要大量實踐的配合。第二,積極拓寬提升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邀請企業成功人士、高級技師入校開展第二課堂,進行職業素養方面的“現身說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文化,尤其是一名優秀的員工應該具備的素養。第三,積極鼓勵思政課教師走出去,走到校企合單位實地調研,通過一線走訪與考察,既能讓教師深刻理解現代企業對于職業素養的標準與要求,而且能為課題教學提供真實鮮活的案例材料,豐富教學內容。
(四) 優化思政課職業素養評價體系
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是實現職業素養教育效果的有效保證。第一,考核內容模塊化。從考核范圍上可以分為政治素養、職業素養、道德素養三個模塊,其中政治素養包括政治理論、思想動態等方面;職業素養包括實訓、實習、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考核;道德修養包括行為表現、人際關系、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考核。三個模塊從理論到實踐、從內在到外在基本涵蓋學生各方面,且互相影響、制約。第二,延長考核時間,將考核時間從思政課教學時間延長到高職三年生涯,對高職生進行全方位跟蹤調查,其考核結果與畢業鑒定直接相關,對學生的畢業、就業等產生直接影響。第三,豐富考核方式,在教學考核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文化活動、專業實踐、實踐調查、志愿服務活動等方面的考核,通過筆試、口試、實踐報告、成果展示等形式,突出學生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方面的考核,對學生整體素質進行測評,得出更加全面的評價。
【參考文獻】
[1]葉浩林,諸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職業素養融入研究[J].中國教學學刊,2014(7)
[2]肖蕓.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改革創新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3(9)
[3]彭新麗.深化四個結合打造美麗高職思政課[J].中國高等教育,2013(19)
[4]歐海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
[5]唐淑欣.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和改革路向探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6)
【作者簡介】楊立英,男,碩士研究生,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助教。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