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戰場
[摘 要]課堂追問是開展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在動態發展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理解文本重點時追問;在學生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時追問;在學生理解文本出現偏差時追問;在學生品讀文本臨尾感覺意盡時追問。有效的追問能夠達成學習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追問 課堂 時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56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追問是對話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有效的追問好比一條通幽的曲徑,能以疑問引領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深層次的學習境界中。
一、在學生理解文本重點時追問
文本重點內容理解得不深刻,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陷于低效之中。教學中,當學生不能深刻理解文本重點內容時,教師必須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追問,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切實理解文本重點。
學習《臥薪嘗膽》一課時,學生自讀課文、畫出勾踐受辱的句子后,我進行第一次追問:“越王勾踐在吳國三年所受的屈辱,文章中只詳寫了穿、住、做三個方面,你還能補充一些嗎?”我以追問引導學生暢說,并適時指出:勾踐由原來的養尊處優到聽人使喚,穿粗布衣,住石頭房,做雜活、重活、累活,這變化是何等之大!然后我又以第二次追問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噴涌點:“面對困難,原來養尊處優的勾踐卻能堅持下來,你想對他說點什么?”引導學生理解勾踐臥薪嘗膽,敗不餒,最后取得勝利的道理。這樣,以兩次點睛式的追問為契機,引領學生逐步深入思考,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本重點。
二、在學生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時追問
文本寄寓著感情,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中,除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外,也要求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部分文本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最不易實現的,需要教師以文本內容為支點,設計切實有效的追問,引領學生去探究,進行思維的深度碰撞。
很多小學生在談及父母的愛時,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更談不上感恩了。教學《母親的恩情》時,我就設定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會母親對孩子的愛護之情,學會感恩。在引導學生品讀語句,體會母親對孟郊濃濃的愛意,以及孟郊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后,我提出第一次追問:“你的母親是如何關愛你的?”在此基礎上,我又進行第二次追問:“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你想用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情感呢?”以追問將學習由文本導向生活,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思考,這樣自然就實現了本課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
三、在學生理解文本出現偏差時追問
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受年齡層次、認知水平等因素影響,小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時會出現偏差。教師如果直接冷冰冰地對學生進行否定,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扼殺其求異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在保護好學生創新精神的前提下,選擇最合適的做法。如先對學生的創新想法給予肯定,再巧妙地進行追問,引導學生理性思考,修正其理解上的偏差。
有一個典型案例:學習《狐貍和烏鴉》一課時,學生認為狐貍真聰明。面對學生理解的偏差,該怎么辦呢?
我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在教學《狐貍和烏鴉》這課時,學生品讀完文本后,我拋給學生一個問題:“學了課文后,你想對狐貍和烏鴉說點什么呢?”
一個小男孩高高地舉起了手,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說:“老師,我想說狐貍太聰明了,它用很巧妙的方法,把烏鴉嘴里的肉給騙來了。”這種情形在預設教學的時候我就想過。我先肯定了小男孩很有想象力,是經過認真思考的。接著,我話鋒一轉:“這位小朋友剛才用了一個‘騙字,說明這塊肉是誰找來的?”學生回答是烏鴉。
于是,我進行第一次追問:“狐貍有沒有出力去找肉呢?”這讓學生明白了狐貍是不勞而獲。接著,我進行第二次追問:“狐貍有沒有把它的聰明用在應該用的地方呢?”剛剛舉手的小男孩很機靈,一下就明白了:“老師,我明白了,狐貍騙人是不對的,它是個壞家伙。”我表揚了他并說:“我們可以換一個詞語來形容狐貍,叫——”我有意停了一下,小男孩脫口而出:“狡猾。”
四、在學生品讀文本臨尾感覺意盡時追問
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就文教文,像庖丁解牛般帶領學生把文本從頭到尾剖析一遍,不做任何拓展,就只會把學生困于語文教科書這個狹小的天地里。學生會覺得一篇課文學完了也就完了,沒什么可再探究的了,導致語文學習止于課堂。因此,在學生品讀文本的臨尾感覺意盡時,教師應以追問的形式,給學生以啟迪,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課外閱讀、引向生活實踐,讓語文課堂教學“言有盡,而意無窮”。
比如,學習《三顧茅廬》時,我以追問激發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學習《孫中山破陋習》時,我以追問激發學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愿望;學習《石榴》時,我以追問激起學生在生活中認真觀察石榴的興致……
語文學習講究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追問就是讓學生跳起來的最有力的跳板。教師在動態發展的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及時而有效的追問,達成學生學習效益的最大化。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