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根++孫艷
摘 要:方言是一個地區的特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通過對學生家長方言教育認同情況的調查研究,認為在學校教學中應該引入豐富的鄉土語言文化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進學生鄉土感情,培養學生的鄉土文化探究保護意識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方言教育;鄉土語言文化;語文教學;鄉土感情
中圖分類號:G420;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3-0028-02
一、調查目的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重點課題“鄉土口頭文化與小學生語言發展交互作用的實踐研究”課題組經過討論,認為要想研究鄉土口頭文化與小學生語言發展的交互作用,必須首先了解學生方言使用的基本情況。我們還需要根據學生們的方言使用狀況,開展一系列的方言調查、方言講述、鄉土口頭文化作品改編等實踐活動,觀察、研究學生們的語言在活動前后的變化。而這些活動,需要得到家長的肯定與支持。于是,我們設計了一份問卷,對這些情況進行調查,以便課題組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
二、調查時間、調查對象與方法
調查時間:2015年3月。調查對象與方法:這次調查,我們以靖江市實驗學校的部分家長為調查對象。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六個年級分別隨機抽取兩個班,在班主任的配合下發放問卷。問卷不要求署名,讓家長在填寫問卷時沒有后顧之憂,可信度較高。在調查中,我們發出問卷620份,收回有效問卷562份。被調查的家長中,一年級學生家長97人(17.26%),二年級學生家長82人(14.59%),三年級學生家長96人(17.08%),四年級學生家長109人(19.40%),五年級學生家長78人(13.88%),六年級學生家長100人(17.79%)。
三、被調查者基本情況
被調查者基本情況如下(篇幅所限,表略)。(1)性別方面。男性197人,占35.05%;女性365人,占64.95%。(2)年齡方面。30歲以下3人,占0.53%;30歲~39歲477人,占84.88%;40歲~49歲65人,占11.57%;50歲以上17人,占3.02%。(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7人,占8.36%;高中或中專256人,占45.55%;大學及以上259人,占46.09%。(4)職業。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09人,占19.40%;企業工作人員196人,占34.88%;自由職業者133人,占23.67%;其他職業124人,占22.07%。(5)成長環境方面。鄉鎮402人,占71.53%;縣城128人,占22.78%;其他32人,占5.69%。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 家長、孩子和他人之間交流時使用方言情況
(1)社會交流用語。(篇幅所限,表略)普通話41人,占7.30%;方言107人,占19.04%;有時用方言有時用普通話、視對象而定414人,占73.67%。(2)與孩子交流用語。普通話107人,占19.04%;方言39人,占6.94%;多數用方言、偶爾用普通話304人,占54.09%;多數用普通話、偶爾用方言112人,占19.93%。調查數據顯示,在與別人交流時,只有19.04%的家長使用純方言,73.67%(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會視對象決定交流時使用方言或普通話。有7.30%的家長會用普通話與別人交流,而綜合來看,接受調查的家長中,不在靖江本土長大的只占5.69%,也就是說,有1.61%的土生土長的靖江人已經徹底拋棄了方言。家長尚且如此,那他們的孩子呢?再來看家長和孩子交流時語言使用的情況。19.04%的孩子在家庭中,已經不可能接觸到方言,因為家長和他們交流時純粹使用普通話,普通話已經成了他們的母語。19.93%的家庭交流時多數用普通話、偶爾用方言,這些孩子對方言的了解令人堪憂。好在,我們還有6.94%的孩子方言能說得很好,和他們的父輩一樣;54.09%的孩子能夠聽懂甚至會說方言。靖江人聽不懂靖江話,靖江人不會說靖江話,悲乎哉!一個連母語都不會說的人,哪還有獨特的文化個性、文化基因,他們對故土家園還能留下多少語言文化記憶……(黃靖《寶卷筆記》)靖江方言是屬于靖江人的語言財富。研究它、挖掘它、保護它,是我們對于祖先應該履行的義務,也是我們當代人義不容辭的使命。保護靖江方言,并不是排斥普通話,而是賦予我們的文化以更厚重的底色。傳承靖江話,就是傳承靖江的文化,也是傳承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基因。(蘇增耀《靖江方言詞典》序)
2. 對方言存續的認識
(1)對方言消亡的看法。(篇幅所限,表略)作為地方文化載體,必須被保留,方言消失意味著文化的喪失:324人,占57.65%;語言的發展具有社會性,所以普通話更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194人,占34.52%;無所謂,興則留,亡則棄:35人,占6.23%;有些可惜,但為了便于溝通,消亡掉也值得:9人,占1.60%。(2)對方言消亡原因的看法。普通話可以完全取代方言134人,占23.84%;缺乏對方言及地方文化的保護意識392人,占69.75%;其他36人,占6.41%。“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前,鄉音是故鄉的代名詞,是記憶里永遠無法磨滅的對故鄉的印象。但通過調查,我們看到也必須認識到,現代人對“鄉音”會有更多不同的看法。一半以上的人認為“作為地方文化載體,方言必須被保留,方言消失意味著文化的喪失”,在他們心中,方言是故鄉的聲音,是故鄉文化的傳承與見證;34.52%的人認為“語言的發展具有社會性,所以普通話更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他們從心底里不再認同方言;6.23%的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也有1.60%的人認為,方言消亡雖然有些可惜,但為了溝通方便,那就讓它自生自滅吧。而對于方言消亡原因的看法,只有23.84%的人認為“普通話完全可以取代方言”,更多的人認為是“缺乏對方言及地方文化的保護意識”。缺乏保護意識會直接導致方言的消亡,我們深感身上的責任重大。作為靖江本土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保護方言,拯救方言,我們義不容辭。
3. 對學校層面保護方言舉措的認同情況
為了拯救方言,我們打算設立方言宣傳周,大部分人對此舉表示同意,21.53%保持中立,持反對態度的只有10.85%。我們還計劃開設方言類課程或開展方言類活動,也得到了大多數家長的贊同,部分家長中立,堅決反對的只有3.02%。雖然還是有少數反對的聲音,但大部分家長的支持,足以增強我們開展研究工作的信心。而對于保護方言的措施,家長們認為最有效的是“學校不禁止方言”。通過了解,除去課堂,學生在課后交流時允許說方言,確實能讓更多的學生有意識地去說方言、去學方言,起到了有效保護方言的作用。除此以外,家長們認為保護方言有效的措施分別為:“學校開設方言類課程”“媒體增加方言類節目”“形成方言交流的社會風氣”“父母悉心傳授”“把方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學校開設方言類課程”我們正在計劃中,打算編寫鄉土口頭文化校本教材,讓學生學習方言有本可依。關于“媒體增加方言類節目”,靖江電視臺已經開辟專欄《我愛靖江話》,為知名小品用靖江話配音、介紹靖江諺語俗語的來歷等,得到了本土觀眾的好評。我們可以利用好“校園電視臺”這一校園媒體,向學生們推廣靖江話。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會漸漸形成“方言交流的社會風氣”,讓靖江話真正成為每個靖江人的“鄉音”。
4. 對民間口頭文化的興趣
調查表顯示(篇幅所限,表略)感興趣的民間口頭文化(可多選):靖江講經117人,占20.82%;靖江童謠、民謠79人,占14.06%;靖江成語、諺語、俗語、歇后語254人,占45.20%;靖江民間故事、傳說120人,占21.35%;都不感興趣29人,占5.16%。數據顯示,家長們對靖江民間口頭文化保持興趣,絕對不感興趣的只有5.16%。令家長們最感興趣的是“靖江成語、諺語、俗語、歇后語”,因為它們短小精悍、通俗直白,有的還詼諧有趣,是靖江方言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五、總結與建議
1. 總結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方言,是地域傳統文化的載體。然而,在科技高速發展與社會不斷進步的開放的環境下,方言受到了一定的冷落,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不會使用方言,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在工作場所甚至生活中不使用方言。但是,我們調查小組仍然對方言及方言教育的前景持樂觀態度,因為在調查訪問過程中,多數人仍認為方言是一個地區的特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應當被繼承與發揚。方言的價值與意義,決定了其不應消亡。但是,在如今越來越倡導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其所在的社會環境注定了方言保護工作的復雜性。調查結果也顯示,很多人并不認為方言具有存在的意義。所以,方言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2. 建議
在教學中引入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進學生鄉土感情的重要途徑。根據調查中了解到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改變教師、家長輕視鄉土文化的觀念。俗話說:“認識是一切行為動機的開端。”學生要學好靖江話,需要有正確的認識,需要有較好的語言環境,老需要改變學生和家長的認識,需要整合社會的力量。學校要力求在各種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鄉土文化探究保護意識與實踐能力。活動形式可以是研究性學習、社會調查活動、公益活動、勞動鍛煉等,讓學生體會生活、參與生活,進而認識社會,熱愛家鄉,熱愛本土文化。
(2)學校應為學生了解靖江鄉土口頭文化搭建平臺:首先,配合校園文化建設,搞好語言角,校園電視臺開設鄉土文化欄目,營造良好的鄉土文化學習環境;其次,開展豐富的語言競賽活動,讓學生有展示的平臺,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再次,在學校內創辦方言社團,提供一個讓學生學習、使用乃至演繹方言的平臺,這既能傳承保留大量以方言為呈現載體、表現手段的地方特色文化,又可讓學生熟悉了解本地的風土人情。
(3)注重地方和校本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新課程實施以來,地方與學校課程開發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受舊的教學觀念影響及師資力量不足等原因,鄉土語言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的現狀不容樂觀。因此,采用多種方式加大校本課程(尤其是鄉土教材)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還要加強對課程實施的管理,讓這些課程的教學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4)語文教學要確立“大語文觀”。鄉土語言文化也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言實踐能力。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書本,走出教室,走進社會,積極地去觀察、去了解,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積累素材,拓寬學習視野。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綜合實踐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效結合,促進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彭小紅,張娟.方言對兒童語言習得的影響及普通話教育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05).
[2]王興燕.課程視野下的方言教育研究——以上海話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2.
[3]鄭麗.關于學校兒童方言教育的思考——以福州方言為例[J].文教資料,2015(06).
[4]王又新.方言資源在語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
[5]陳青.論語文教學中的方言運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7).
[6]周偉紅,許海濱.方言式微的原因及高校應發揮的作用[D].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