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鐘宇 潘華峰 梁瑞瓊 嚴 艷 葉曉憲 趙金媛
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
基于“治未病”理念構建高校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初探
林鐘宇潘華峰*梁瑞瓊嚴艷葉曉憲趙金媛
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治未病”理念是一種防重于治的新醫學模式,在當今網絡下對構建高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起到重要基礎理論指導作用。本文從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愈防復三個含義,建立教育平臺、組建專業教師隊伍、構建后期跟蹤服務體系,從而構建構建高校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達到有效地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關鍵詞】治未病;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治未病最早來源于《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指的是醫治管理,未病指的是無病,就是無任何疾病的健康體質,或是表現為一種亞健康狀態,即是處于健康到疾病發生的中間狀態[1]。總的來說,治未病在中醫中的思想內涵主要是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愈防復,就是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
1中醫“治未病”與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筆者從《黃帝內經》可以知道,中醫“治未病”在臨床上對疾病治療起到了以扶助正氣、增強體質為核心的健身、防病,從而達到對外適應自然變化,對內促進機體抗病能力、自我愈合、自我康復能力。同樣“治未病”養生理念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上予以筆者啟示,雖然環境與對象截然不同,但是治未病思維模式同樣也是適用,強調重在預防,構建相應的體系,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心理問題“疾病”的發生或是防止愈后再發,從而達到“上醫醫未病”的效果。
2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2.1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當前社會已經進入知識、數據大爆炸時代,網絡共享資源豐富,各種價值觀并存,沖擊人們的思想,而網絡信息含金量參差不齊,特別對于剛進入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普遍會接觸互聯網技術,但他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人生閱歷尚不豐富,政治立場不堅定,明辨是非能力不夠強,容易被外界錯誤信息所影響。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上網人數達到6.6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94億),其中青少年網民數量超過2億[2]。互聯網模式已經不在局限固定的環境里,網絡移動端的出現,進入互聯網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背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凸顯,主要總結出是普通高中教育階段中模式存在重知識輸入,輕師生間、學生間互動交流現象,再加上家庭背景、學前教育等復雜因素,心理相關知識缺乏,促使大多數年輕一代在社會交際能力減弱,從而交際趨向網絡化,在進入高等教育后,大學生生活在這個小社會圈中,與外界打交道機會增多,雖表現得積極向上,但是又受各種外界大量信息沖擊學生的思維,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少主動在現實中尋求機構長輩的幫助,相反在網絡中愿意向所認識的“陌生人”求助,但網上信息多而雜,缺少自身專業知識支撐并不能快速地找到答案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很容易出現浮躁、焦慮、失落、抑郁等相關心理問題,甚至離校出走、自傷、自殺、殺人等惡性行為[3-4]。
2.2網絡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在網絡化的社會環境下,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從理念到內容、方法、途徑與運行模式如何發展、如何創新,是一種心理健康教育全面體系的構建問題[5]。從目前來看,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日益重要,而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已經難以跟蹤到學生心理狀況,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尚未形成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對一些關鍵問題缺乏研究,體系仍未建立、相對滯后,特別是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和行為模式的分析不夠深入、全面,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得不夠深入,對“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問題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而且目前大多數研究主要是從“工具”視角來探討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6]。很少有從模式的視角、系統的視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即探討在網絡化的社會環境下,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從理念到內容、手段、機制與組織方式如何發展、如何創新的全面模式構建問題。
3基于“治未病”思想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新概念[7],心理同生理健康一樣重要,提倡新的醫學模式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中,心理作為中間環節,即可影響身體健康,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人體健康長壽,又可以塑造人的道德和價值觀的形成。在2011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再次強調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建設,提出預防、早干預重于治療,而心理健康問題一般屬于亞健康狀態,既不是疾病狀態,很容易被他人所忽視。因此,提倡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構建框架,出自于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重在未病先防、調理養心[8],即調節情志,保持良好心態,并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國際WHO提出對心理健康理念、國家教育部提出方針是相一致的,這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3.1“未病先防”——心理防護新模式在中醫學中,“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發病之前,采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既往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已經不適應現代潮流,應當引入新的元素或是建立一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首先,追溯到對當前大學生心理現狀展開分析,尋找合適時間點去進行教育。對于來自全國各地新生來說,每個人心理情況不一樣,當開始單獨一個人適應大學新環境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9],而在網絡信息發達環境下,新生在入學前已在網上接收了不少關于大學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良莠不齊,讓新生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隨后影響新生在以后學習成長方向。所以在新生入學初期,必須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工作的重要性,抓住網絡具有不受時空、地域限制等特點[10],將網下各種學科的滲透式教育模式和網上咨詢輔導等基本方式整合起來,建立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多模式體系,積極開啟受學生歡迎的心理網站建設,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一系列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及相應心理調適方法專題講座,制定一系列調查問卷,初步掌握全校新生的心理狀況并進行梯度分析,建立不同類別的心理健康檔案,根據總體情況開展相關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如何面對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在此階段不單是要給他們灌輸、普及入學安全防騙、心理健康基礎知識,還要提早進行近期目標、遠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教育、有助于新生認識到自己奮斗目標,分批分層次地進行一對一心理談話,提前打好預防針,減少入學誤區,引導往正確道路方向上,避免漫無目的地沉溺網絡、虛度光陰,減少外來“病邪”,充實大學生活,可有效地減少心理抑郁、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的發生[11]。
3.2“既病防變”——心理治療新方式“既病防變”是指當疾病一旦發生時,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將疾病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進一步的發展和變化。針對于心理問題隱匿性大,一般人很難發現,但是仍有一些細節有跡可循,提早發現問題,建立一個長期有效預警防御機制,構建從校、院、班級、干部、小組成員到個人這種各施其職、層層遞進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一支專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能對當代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進行轉化和引導工作,可以將過去傳統隊伍部分進行轉型或是引進新的師資力量,除了基本心理健康、網絡信息化等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清晰地認識到網絡等現代技術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生活方式等起到重大的影響,因此,高校輔導員作為服務為學生服務一線的人員,必然是這支隊伍的核心力量[8]。同時,高校建立網絡監控平臺,方便教師監控學生在網絡上實時動態,例如發表言論、觀點、搜索關鍵詞等等,切實追蹤IP地址到每個學生身上,此外,高校要加強對輔導員隊伍進行培訓與指導,高校與高校之間定期形成共享模式的共識,互相交流經驗,壯大隊伍,從而提高隊伍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和職業素養,能夠深入淺出地指導大學生在網絡中應遵循行為準則。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從線上,到線下,提倡學生一早發現自己問題所在,利用學校網絡服務平臺進行心理服務咨詢,在網絡上交流,可以突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距離感,不受時空、地域限制,可以進行交流與案例討論,而不是第一時間網上發帖尋求幫助,畢竟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所以要教導大學生能夠運用中醫整體辯證觀念去看待自身心理問題,萬事萬物都是運動,學會發展和聯系的觀點去分析,從而正確認識事物,不讓謠言等不良信息迷惑內心,造成不必要不良影響[12]。
3.3“病愈防復”——跟蹤監測新體系“病愈防復”指的是在病愈或病情穩定之后,要注意預防復發。所以,心理問題得到解決后應該建立跟蹤隨訪制度,隨時督促學生進行專業心理測量問卷的調查,利用網絡大數據管理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讓學生管理者根據隨訪和測試結果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利用大數據分析跟蹤學生的心理變化趨勢,有利于將復發的問題扼殺在萌芽中,從而有效地預防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同時,又能使學生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和輔導,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保護自己[13]。從宏觀看,針對高校構建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采用專家咨詢法從目標評估、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等方面建立評估體系,然后對應用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后的研究對象來進行評估,以達到指導改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此外,由于網絡發展速度快,數據庫應做好及時更新,而且針對較難處理案例應做好收集分享交流經驗工作以促進步,平臺應做到時時監測與維護,避免被外界不法分子入侵,并做到周周檢查每月匯報情況,將事故問題做到防患于未然。
總之,在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體系上,實現“網下—網上”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將網下各種學科的滲透式教育模式和網上咨詢輔導等基本方式整合起來,依靠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途徑方面中“他助—互助—自助”相結合的模式,把網絡心理咨詢、網絡朋輩心理互動和網上自我教育結合起來以解決心理問題,將治未病作為思想
貫穿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立中從而構建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多模式體系,才能真正地實現“治未病”。
參考文獻
[1]朱向東,李廣遠,劉稼,等.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內涵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12(26):2725-2727.
[2]中國網信網.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5-11-17].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
[3] 蔡洋洋.“90 后”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J].學理論,2012(35):258-259.
[4]朱子鳳.中醫“治未病”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6(3):504-506.
[5] 姜巧玲.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D].長沙:中南大學, 2012.
[6]姜巧玲.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展與趨勢[J].現代大學教育, 2011(6):81-86,111.
[7] Iris Borowya.Sustainable health: the need for new developmental models[EB/OL].[2015-12-8].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92/10/14-145219.pdf.
[8] 朱紅紅.運用“治未病”思想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孝感學院學報, 2011, 31(3):108-111.
[9] 吳豪偉,于成文,劉希漢.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模式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 2014(12):36-38.
[10]沈曉梅.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 2013(11):86-87.
[11] 田文婧,王旭,周志榮.“治未病”思想指導下的中醫藥大學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 8(6):620-622.
[12] 劉曉艷,李玲秀.談如何運用中醫“治未病”思想構建[J].才智, 2015(23):198-199.
[13] 袁忠霞,張玲.構建學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3(15):29-31.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Connotation ofPreventiveTreatment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N ZhongyuPAN HuafengLIANG RuiqiongYAN YanYE XiaoxianZHAO Jinyua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Guang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Preventive treatment is a new medical model which focus on prevention more than treatment. Currently it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onbasic the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This article from three meaning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not disease prevention first, preventing disease from exacerbating and recovery statesto establish education platform, to form a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m, tobuild a late tracking service system, so as to build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It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ffectively.
Key words:Preventive Treatment; University Student Network;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5.12.29)
【中圖分類號】R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6-0178-03
作者簡介:林鐘宇(1990-),男,廣東汕頭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從事衛生事業管理與教育。通信作者:潘華峰(1965-),女,四川瀘州任,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醫學教育與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2015年度省級學校德育創新重點資助項目:構建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2015DYZZ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