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書龍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
學術探討
肝氣虛證淺識
石書龍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00
【摘要】歷代醫家多認為肝體陰用陽,無虛不可補,少有氣虛證,茲從理論與臨床角度,結合理論淵源、臨床表現,芻議“肝氣虛”,并附病案一則,并求教于同道。
【關鍵詞】肝氣虛證;臨床治療;心悸
歷代醫家多認為肝體陰用陽,無虛不可補,少有氣虛證,但通過整理研究文獻資料和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筆者認為肝氣虛證確實存在,現加以探討。
1理論源流
北宋醫學家錢乙在其著作《小兒藥證直訣》曾指出“肝存相火,有瀉而無補”,明代著名醫學家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明確指出“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使得“肝無補法”幾乎成為共識,但肝氣虛證真的不存在嗎?從理論上講,肝臟與其它臟一樣,陰陽氣血俱備,且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血屬陰,氣屬陽,正所謂“體陰而用陽”,如果肝臟出現了其功用的減弱或降低,可歸結為肝氣虛的范疇。秦伯未曾在其《謙齋醫學講稿·論肝病》中指出“肝虛證有屬于血虧而體不充的,也有屬于氣衰而用不強的,應該包括氣血陰陽在內,即肝血虛、肝氣虛、肝陰虛、肝陽虛四種。正常的肝氣和肝陽是肝臟升發和條暢的一種能力,故稱作‘用’,病則氣逆陽亢,即一般所謂‘肝氣’、‘肝陽’證;或表現為懈怠、憂郁、膽怯、頭痛麻木、四肢不溫等,便是肝氣虛和肝陽虛的證候”[1]。追本溯源,早在《內經》一書中,就有關于對肝氣虛證及其癥狀的描述,《素問·上古天真論》載“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素問·方盛衰論》指出“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素問·臟氣法時論》載“肝氣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補之”,《靈樞·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諸病源候論》載“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備急千金藥方·肝虛實第二》載“病如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名曰肝膽俱虛也”,《圣濟總錄·肝虛》載“肝虛之狀,其病面青善潔善怒,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不欲飲食,悒悒不樂,恐惕如人將捕之”,除此之外,關于肝氣虛證的論述還散見于其它很多文獻之中,限于篇幅,茲不贅述。
通過對以上論述,不難發現肝氣虛證型在臨床上是客觀存在,但肝氣虛證沒有被大家廣泛認可,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肝臟的生理特點所決定的。肝為剛臟,在五行屬木,時令應春,體陰用陽,內寄相火,性喜條達而惡抑郁,這些特點決定了其臨床表現多為“肝陽上亢”“肝氣郁滯”及“肝陰(血)的不足。
2臨床表現
造成肝氣虛證的病因有:情志內傷、耗傷肝氣;久病體弱,它臟及肝;勞逸失調、勞則氣耗;用藥不當,攻伐無度[2]。臨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肝藏魂,為“將軍之官”,謀略出焉,在志為怒,故肝氣虛證患者在情志上的臨床表現多有善恐易驚的特點,其個性特征常以內向、情緒不穩定為多見;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因此,肝氣虛者常因為疏泄不及而出現精神抑郁、悶悶不樂、善嘆息;再者,肝在體為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故可多見筋脈拘攣、肢體運動不利、爪甲枯槁無華、眼目昏暗;從肝經循行角度來看,足厥陰肝經“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因而肝氣虛者又可見兩脅脹滿不適、少腹墜脹的癥狀;從脈象上來說,左關候肝膽,多表現為左關的沉弱,如《備急千金藥方·肝虛實第二》載“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名曰肝膽俱虛也”,《圣濟總錄·肝臟門》載“肝虛之狀,……其脈見于左手關上陰虛者,乃其候也”,《中藏經》載“肝虛冷,……其脈左關上沉而弱者是也”。
3肝氣虛證的治法
關于肝氣虛證的治療,《難經》中曾明確指出“損其肝者,緩其中”,《金匱要略》提出“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蓋用甘味之藥調之”?;诖?,滑氏補肝散(酸棗仁、熟地黃、白術、當歸、山茱萸、山藥、川芎、木瓜、獨活、五味子、黃芪)中酸味藥與甘味藥并用,以此來達到補肝的作用。民國醫學大家張錫純對此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和發揮,在其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言“黃芪之性溫而上升,以之補肝,原有同氣相求之妙用”,創造性地運用大劑量黃芪來升補肝氣,并創制出了許多臨床上行之有效的方劑,如升陷湯、回陽升陷湯、理郁升陷湯、醒脾升陷湯。關于補肝之法,其實又有它途,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載“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辈⒘谐隽似渲髦畏絼┐笱a肝湯(桂枝、干姜、五味子、旋復花、丹皮、山藥、淡竹葉)及小補肝湯(桂枝、干姜、五味子、山藥)。在臨床上,我校王中琳教授尤其善于結合心理脈法,運用大補肝湯來治療各類肝氣虛諸癥,往往能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為什么同為補肝之道,上述前后兩者卻存在截然相反的治法呢?細究其原因,其實兩者并無不同,只是兩者立論的角度不一樣,從肝之體角度來說,肝體陰,且藏血,補肝即用酸甘藥為主;從肝之用角度來說,肝用陽,且欲散,補肝應用辛味藥為主以助其肝用,正所謂“順其性為補,逆其性為泄”。
4病案舉隅
桑某某,女,75歲,2014年9月23日初診,患者1年前因心悸易驚曾就診于山東省某醫院,診斷為“心悸”,予以“通脈養心丸”、“穩心顆?!敝委煟熜Р焕硐搿,F癥見:心悸易驚,時有胸悶、胸痛、脅脹不舒,伴雙側顳部跳痛,腦鳴如蟬聲,恐懼不安,心煩易怒,納一般,眠差,入睡困難,須服“阿普唑侖“助眠,眠淺不實,多夢易醒,次日精神不佳,周身乏力,易疲勞,雙目時有脹痛,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浮弦滑。辨證為肝氣虛弱,兼痰熱郁阻;治以補肝益氣,疏解痰熱;方用大補肝湯加減。處方:桂枝10g,干姜10g,五味子12g,旋覆花12g,牡丹皮30g,山藥30g,淡竹葉9g,清半夏9g,厚樸15g,茯苓15g,蘇梗12g,生石膏30g,紫石英30g,麥冬30g,白薇9g,蔓荊子30g,7劑,水煎服,日一劑。2014年9月30日二診:藥后諸癥好轉,自述服藥后心中較前有底氣,精神爽快,效不更方,原方繼服一周。
按:該病中醫診斷為“心悸”,是由其肝氣虛弱,加之長期精神緊張、焦慮不安而引起,治療處方以大補肝湯為主,方中桂枝、干姜振奮、通行陽氣;旋覆花降氣、消痰,據《本草發明》載,具有“消痰導飲、散結利氣”之功;牡丹皮清熱活血,可“通血脈中熱結”,善除“驚癇邪氣”;山藥補虛;淡竹葉清熱;半夏、厚樸化痰理氣;茯苓利水滲濕,安神,善治“憂恚驚邪恐悸”,蘇梗理氣解郁,可“寬胸利膈”;石膏清熱除煩,《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心下逆氣”;紫石英鎮心安神,“定驚悸”;白薇苦寒清熱,陶弘景謂其“療驚邪”;蔓荊子清利頭目;麥冬養陰,協五味子可防桂枝、干姜、半夏、厚樸辛燥之弊。整方寒熱共用,攻補兼施,潤燥相濟,因而臨床療效令人滿意。
5小結
因此,在臨床上診治疾病的過程中,對于肝的虛證,不僅要考慮肝血虛、肝陰虛,還應重視肝氣虛的客觀存在,這不僅從理論上豐富了對肝臟的認識,且能拓展臨證思路,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水平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8 :93.
[2]陳家旭,楊維益.略論肝氣虛證[J].中醫雜志,1994,35(5):264-267.
(收稿日期:2016.01.28)
【中圖分類號】R233.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