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明曉
(山東省臨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們醫院內一科,山東 臨沂 276017)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PCI治療的臨床觀察
婁明曉
(山東省臨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們醫院內一科,山東 臨沂 276017)
【摘要】目的 觀察靜脈溶栓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治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 I)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STEM I患者隨機分為溶栓組(僅行靜脈溶栓治療)和聯合組(靜脈溶栓治療后早期行PCI治療),每組各30例。比較兩組ST段下降、胸痛緩解情況、住院期間及隨訪6個月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CE)的發生率。結果 聯合組ST段下降率為86.7%,溶栓組ST段下降率為5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胸痛緩解率為83.3%,溶栓組為4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期間聯合組MACE事件發生率為10.0%(3/30),溶栓組MACE事件發生率為13.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聯合組MACE事件發生率為23.3%(7/30),溶栓組MACE事件發生19例,發生率為63.3%(19/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溶栓后早期PCI治療可有效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心功能,減少MACE事件發生,對患者遠期預后效果較好。
【關鍵詞】靜脈溶栓;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臨床觀察
臨床研究證實,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預后[1],但急性STEMI患者由于就診醫院醫療水平不高導致不能夠及時進行PCI治療,再灌注治療初始時間延遲,從而導致病死率的上升[2]。目前靜脈溶栓治療仍然是我國急性STEMI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但臨床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探討溶栓后早期PCI治療急性STEMI的臨床療效,為急性STEMI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擇自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心臟科臨床確診為初發的STEMI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61.4±12.6)歲;自發病到就診平均時間(3.6±1.4)h。納入標準:①發病到就診在12 h內;②年齡在18~75歲;③癥狀時間>30 min以上;④2個肢體導聯抬高>1 mm,連續2個胸導聯>2 mm,或新發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排除標準:①既往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史;②心源性休克;③有溶栓禁忌的患者;④腎衰竭;⑤非心源性疾病而預期生命期少于12個月。60患者隨機分為溶栓組(僅行靜脈溶栓治療)和聯合組(靜脈溶栓治療后早期行PCI治療),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入院確診后即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溶栓組:于30 min內靜脈滴入尿激酶150萬U,12 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4000 U,12小時/次,連續7 d。聯合組:溶栓成功的患者12 h內行PCI術,PCI術經橈動脈入徑,造影顯示當梗死相關血管直徑狹窄>75%時則置入支架,非梗死相關血管不予以處理。
1.3 觀察指標:在治療前后監測心電圖(ECG),比較ST段下降、胸痛緩解情況;記錄住院期間及隨訪6個月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CE)的發生率,包括死亡、再發心肌梗死、再發心絞痛、再次血運重建。
1.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ECG及胸痛緩解情況比較:聯合組ST段下降26例,無下降4例,ST段下降率為86.7%;溶栓組ST段下降17例,無下降13例,ST段下降率為5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胸痛緩解25例,無緩解5例,胸痛緩解為83.3%;溶栓組胸痛緩解12例,無緩解18例,胸痛緩解為4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MACE事件發生情況:住院期間MACE事件:聯合組發生3例,發生率為10.0%(3/30),其中再發心絞痛2例,再發心肌梗死1例;溶栓組MACE事件發生4例,發生率為13.3%,其中再發心絞痛2例;再次血運重建1例,再發心肌梗死1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MACE事件:聯合組發生7例,發生率為23.3%(7/30),其中再發心肌梗死3例,再發心絞痛2例,再次血運重建1例,死亡1例;溶栓組MACE事件發生19例,發生率為63.3% (19/30),其中再發心肌梗死5例,再發心絞痛6例,再次血運重建5例,死亡3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對于急性STEMI最重要的治療方式為心肌再灌注治療,即開通梗死血管,使心肌血運恢復,降低病死率,改善遠期預后。溶栓治療簡單易行,不受手術條件限制,可快速、有效緩解患者病情,恢復心肌的血液灌流,改善心肌缺血,恢復心肌舒縮功能,促進機體微循環[3],但靜脈溶栓再通率僅為50%~70%,且即使溶栓治療成功的患者,再次冠狀動脈血管閉塞、再發心絞痛、再發心肌梗死的風險仍較高,所以溶栓僅是急性STEMI的初始治療手段[4]。PCI是冠狀動脈再灌注的有效方法,近年來,隨著臨床介入技術的不斷提高,介入支架工藝的進步,PCI治療在急性STEMI的救治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臨床研究顯示,PCI治療急性PCI的再通率明顯優于靜脈溶栓治療,TIMI血流分級3級的患者可達90%以上,且血管再閉塞的發生率低,腦出血危險性低,缺血復發較少[5]。對于不能夠及時行PCI的患者,溶栓后早期PCI可能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6]。本研究結果證實,對于急性STEMI患者,如果不能在就診后及時行直接PCI時,在靜脈溶栓后12 h內經橈動脈入徑行PCI,ST段下降率、胸痛緩解率均明顯提高,且隨訪6個月明顯降低患者MACE事件發生率。綜上所述,靜脈溶栓后PCI治療可有效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心功能,減少MACE事件發生,對患者遠期預后效果較好,對于無PCI術能力的醫院是一種搶救STEMI患者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卓建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療與溶栓治療的臨床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12):1776-1778.
[2] 耿巍,傅向華,田祥,等.瑞替普酶溶栓成功后早期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3,21(5):310-314.
[3] 張永強,王新康.靜脈溶栓合并急診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3,22(5):491-493.
[4] 劉宇,向小平,周喆,等.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后補救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7,5(5):345-347.
[5] 李彥明,程冠昌,洪巖,等.溶栓后介入療法和直接介入療法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9):4690-4692.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