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晨霞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
淺析《菜根譚》德育思想及現代價值
姬晨霞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菜根譚》是明代隱士洪應明所寫的一部小冊子。自出世以來,被視為處事修身之寶典。作者把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出世思想和道家的無為態度結合在一起,在處世、修身、做人和治學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德育思想,對于當前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人所陷入的道德困境有巨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菜根譚》;德育思想;當代價值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菜根譚》是明代隱士洪應明所寫的一部文集。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生平不詳。在《仙佛奇蹤》,但談及作者只寥寥數語:“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其里貫未詳。”[1]
《菜根譚》是一部格言形式的語錄集,文字工整,約計360條,其內容包括了處世﹑修身﹑治國﹑做人﹑治學﹑正德等方面,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關于《菜根譚》(又作《菜根談》)一名的由來,說法不一。如宋代儒者汪信民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二、《菜根譚》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及歷史淵源
《菜根譚》德育思想的形成與當時的歷史時代是分不開的,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作者個人經歷都為《菜根譚》德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背景。
(一)《菜根譚》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政治上,明代中后期,中國封建社會正經歷盛及衰的時期,社會陷入黑暗和腐敗的現狀。又因當朝者墮落無能,致使朝野上下一片狼藉,迫使很多士大夫走上了隱居之路,所以表現隱士情懷的作品在這個時期也大量紛紛問世。這些作品展現出的基調不外乎或沉悶,或超然,或悲嘆。因而《菜根譚》也必然存在這些基調。
社會文化上,自明代以來,士大夫幾乎都會受“心學”的影響。這些思想雖裹以“玄學”的外衣,但有著強烈的民本主義色彩,洪應明也受此學風熏陶,所以自然也反映在《菜根譚》中。
(二)《菜根譚》德育思想形成的歷史淵源
1.對儒家傳統的繼承
儒家思想主要集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而《菜根譚》的《修身篇》被放在開篇。簡要地說,其對該書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看出:
其一是處世。《菜根譚》認為:“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2]所以說君子遇事不要只求練達,應特別注重抱樸守拙的忠厚作風,太講究練達和圓通,就會失去本性,變得老奸巨猾。練達、曲謹與樸魯、疏狂都是相對的。諸如此類的還有“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2]等。很明顯,在立身處世方面,《菜根譚》極力主張“中庸”思想。
其二是待人應事。《菜根譚》極力告誡人們,待人處事要和善,寬厚:“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2]“待小人不難于嚴,而難于不惡;待群子不難于恭,而難于有禮”[2]等。
2.對佛道思想的吸收
《菜根譚》對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吸收分別體現在無為和出世上。道家的無為佛家的出世思想,在《菜根譚》中也常有體現:“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時造的。故持盈履滿,君子尤兢兢焉。”[1]這顯然是道家的“物極必反”和佛家的“因果報應”思想的結合。又如“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便所謂土木形骸而已。”[1]在此,儒家的“惻隱之心”和佛家的“慈悲之心”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菜根譚》德育思想的內容
(一)處世智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眾所周知,一個人得社會關系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體現出來的。《菜根譚》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格言:“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以。”[2]儒家在人際關系上最講究“恕”的觀念,在批評或教誨時要考慮對方的才智能力,能否接受你的教誨或批評,要考慮實際效果。
(二)修身智慧:人與自身的和諧
儒家思想的精華里,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可見提高自我修養有多重要。人只有與自己達成了和諧,才有可能與外界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2]人的品質修省是從實際的利益中體現和磨練出來的。“德在人先,利居人后”,是個人走向品德的表現,有一種精神的充實和追求的愉悅。又如“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2]品德的修養是人生的基礎,決定一個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惡是美是丑。一個人沒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學識也不能有益于人,可能還會害人,而且知道越多害人越深,權勢越大破壞愈廣。
(三)態度智慧:達觀、樂觀、進取
達觀、樂觀、進取是一種人的精神狀態,人若處于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之中,則不論順境逆境,都能泰然處之。《菜根譚》很注意培養人們的這種人生態度。“橫逆困窮,是鍛煉豪杰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則身心受益;不受其鍛煉,則身心交損。”[2]
(四)問題智慧:采用辯證法
《菜根譚》對于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總是從辯證法的角度出發,它承認矛盾的普遍存在,這充分體現在談及禍福、悲喜、順逆等方面。如在談及禍福時:“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耳,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3]福與禍是可以轉化的,因禍可以得福,也可以因福生禍。
四、《菜根譚》德育思想的歷史影響及其現代價值
(一)《菜根譚》德育思想的歷史影響
在當時黑暗的社會環境中,《菜根譚》的問世猶如一縷陽光照進了人們沉悶壓抑的心田,為人們提供了豐富且寶貴的德育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因此《菜根譚》也因當時的時代局限而存在一些不足。
1.《菜根譚》德育思想的正面價值
《菜根譚》一書的主要是從積極向上的思想來寫的,它以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無為思想以及佛家的因果報應思想,來表現出一種中正而圓融的人生態度。書中有對三家思想獨立闡述的句子,也有巧妙融合三家于一體的妙語。總而言之,《菜根譚》進一步促進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融合與傳播。而且,尤其在明朝中后期,人們長期處于壓抑的狀態,內心得不到安撫,而《菜根譚》如一劑良藥治愈著人們的心靈,對政治的統治和穩固起到極大的作用。
2.《菜根譚》德育思想的負面影響
《菜根譚》一書的主要基調是積極的,但在有些方面的宗教色彩過于濃厚,這使《菜根譚》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強調循規蹈矩,禁錮人們的思想和個性,且太過于“守成”。佛家所宣揚的因果報應,總是勸人逃避現實人生處境,全盤接受一切,無法給人抗爭意識,消磨了人們面對苦難的信心和勇氣。
(二)《菜根譚》德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菜根譚》之所以歷久彌新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其豐富的思想來源,即包含了儒釋道三家德育思想,而這三家思想又是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當前人們面臨道德選擇困境,這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我們應該明白,道德危機的根源在于道德支撐缺失,而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基,鞏固這個根基,毋庸置疑是必要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促進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這對當今社會的道德重建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特別是多元文化的沖擊,給人們的道德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而研究德育經典著作正是解決當前道德問題的好出路。《菜根譚》看似文字通俗簡單,但它在很多方面的德育思想已經超越了時代的局限,對于當今社會有巨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明]洪應明.<菜根譚>(圖文本)[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2][明]洪應明.<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M].唐漢編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
[3][明]洪應明.<菜根譚>[M].孫勁松選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316-02
作者簡介:姬晨霞(1989-),女,土族,甘肅人,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現就讀于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