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小華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農業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戰略研究
翁小華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農業知識產權對于激勵農業技術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在推動和激勵農業技術創新上存在著諸多問題,使得知識產權并沒有真正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助推器。問題主要表現為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意識不足,農業知識產權管理薄弱,農業技術創新及其成果知識產權化的協同機制不健全等。筆者認為我們應當通過增強人們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意識,完善獎懲機制,調動廣大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建立健全農業技術協同創新條件下的成果共享與轉移機制等路徑,發揮知識產權的重要作用,讓知識產權成為農業發展創新的生命線,推動法治“三農”建設的腳步。
關鍵詞:農業知識產權;農業技術創新;激勵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產權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并且成為一個國家未來取得領先的關鍵。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農業也是一個國家的民生之本,所以農業知識產權對于我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位置。
一、農業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
(一)農業知識產權的涵義
農業知識產權顧名思義是指人們在農業科技領域就其智力創造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目前農業知識產權的領域主要包括四類:第一是植物新品種,包括植物新品種保護與育種方法創新、植物新品種保護與農作物種子管理。第二是農業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研究,具體表現為農產品及其加工的商品、生產工藝、地理標志與農產品品牌,地理標志保護。第三是農業著作權,這既包括有關農業的普通著作權,還包括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第四是遺傳資源、傳統知識研究,農村遺傳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為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二)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必然選擇
知識產權保護是科技創新的動力,科技的發展是農業的生命線。為了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加強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便是必要的選擇。首先,加強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有利于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其次,加強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有利于調動農業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鼓勵科研人員進行農業科技研究。最后,加強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有利于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步伐,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二、農業知識產權制度激勵農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與農業有關的知識產權制度正在不斷地完善進步,《商標法》、《著作權法》、《專利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相繼出臺,極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科技研究和生產發展。但是我國還沒有形成適應全球化的新經濟環境的以植物新品種、農業技術發明創造專利權、農業新品種商標權以及農業商業秘密保護等為重點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當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在推動農業技術創新中仍存在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①
(一)農業科研工作者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意識不足
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農業方面的相關科研人員和農業生產者對農業知識產權這一塊了解的相對較少,對這方面的保護意思也是十分的欠缺。甚至很多人認為農業的研究成果免費提供給社會大眾是合情合理的。因為這些方面的原因我國忽視了對農業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并且導致了我國很多農業方面的技術研究成果被外國盜取,這樣大大打擊了農業科研人員的研究積極性使得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同時,我國在農業知識產權相關方面也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效的保護,這就導致了農業知識產權的模糊地段。我國現行法律中,農業科研人員通過合法創造的知識產權技術所帶來的物質利益也得不到有效保護,同時科研投入的成本相對較高而獲得的物質利益卻相對較低。②
(二)農業知識產權管理薄弱,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
第一,我國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的管理意識相對薄弱,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目前我國沒有設立專門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部門,關于知識產權管理的部門雖然較多,但是各個部門的交叉與沖突沒有得到很好地協調。第二,對農業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成果獎勵機制不夠,科技工作者的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知識產權的積極性不高。在非市場化成果鑒定的環境下,對農業科技成果的驗收鑒定以學術論文為主要標準,形成了一種重論文輕專利發明的機制。正是受到這種機制的驅動,大量的農業科研與實際的農業生產并沒有聯系起來,就更難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知識產權成果。
(三)農業技術創新及其成果知識產權化的協同機制不健全
“協同創新”是指圍繞創新目標,多主體、多元素共同協作、相互補充、配合協作的創新行為。習近平強調在帶領中國經濟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必須依托創新行為,無論是制度創新、文化創新,還是科技創新,都必須全面貫徹“協同創新”這個理念。“三農”問題是貫串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問題,所以在農業領域要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協同創新”是一種致力于相互取長補短的智慧行為。一方面要鼓勵科技工作者努力進行科技研究,進行專利發明,另一方面更要強調對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
三、農業知識產權制度激勵農業技術創新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增強人們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意識
當前,公眾對農業知識產權的認識是相當淺薄的,甚至很多的人對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和遺傳資源的保護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加強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提高人們對農業知識產權的認識以及保護意識。首先,相關的涉農單位、行政管理部門以及科研單位應該帶頭組織學習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尤其是與農業有關的農業知識產權知識。其次,應利用大眾傳媒宣傳相關農業知識產權知識,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到保護農業知識產權的重要戰略意義。最后,要真正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農業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的保護過程中來,一方面鼓勵人們進行科技創新,另一方面學會知識產權保護的途徑與方法。
(二)完善獎懲機制,調動廣大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
目前我國在農業知識產權方面并沒有相關配套的獎懲機制因此農業科研人員在創新和保護人的工作熱情較低。筆者認為,我們應該變化目前對于相關科研人員的考核和晉升機制。建立起以科研能力和創新成果等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標準。同時要不斷探索有利于創新人才發揮作用的多種方式,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和鼓勵創新創造的激勵機制。也只有這樣才能給予保護知識產權更好的保護,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從而給予廣大的農業科研人員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增加其對科研工作的熱情。
(三)建立健全農業技術協同創新條件下的成果共享與轉移機制
農業技術政府和科研人員想結合進行協同創新應該是他的最高形式。具體指的是參與主體是政府,相關農業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校研究機構,在政府的指導之下,在相關企業,金融機構等資金主體支持之下,進行相關農業知識產權的協同開發。對農業技術創新的理解應該包括兩個層面的,前提層面當然是要重視技術創造,與之更重要的便是關注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我們不僅要努力創造,更要盡力保護與運用。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在協同創新的背景下,進一步利用整合創新資源,建立知識產權戰略聯盟,發展全面合作,科技資源共享。通過這樣的深度合作,妥善處理創新成果的享有與創新技術的內外部轉移問題,形成科學、合理的創新成果共享與創新技術的內外部轉移機制。
四、結語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了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我們必須更加重視提高農業競爭力。因此,筆者愿望能夠通過加強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讓知識產權成為農業技術創新的助推器,更好的推動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從而帶動新農村的建設,保障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法治“三農”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注釋]
①徐麗平.淺析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J].現代經濟信息,2013(12).
②李蒙娜.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鄉學院學報,2015(5).
[參考文獻]
[1]徐麗平.淺析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J].現代經濟信息,2013(12).
[2]李蒙娜.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鄉學院學報,2015(5).
[3]饒燕婷.“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要求與政策構想[J].高教探索,2012(4).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190-02
作者簡介:翁小華(1992-),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