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晶晶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 100044
客運合同中第三人侵權時承運人承擔的責任分析
童晶晶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100044
摘要:在客運合同中,大量存在第三人侵權的行為,本文探究的是人身損害的問題,筆者認為在第三人侵權時承運人應承擔的責任分兩種情況,第一,當第三人侵權時,承運人有過錯的,旅客除向第三人主張侵權責任外,還可向承運人主張違約責任或是侵權責任;第二,當第三人侵權時,承運人沒有過錯的,基于承運人具有安全運送的義務,除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能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以外,承運人應對旅客傷亡承擔無過錯責任。筆者認為此時承擔的責任性質是違約責任,不是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
關鍵詞:第三人侵權;違約責任;侵權責任;無過錯責任
在客運合同中,經常會出現第三人侵權的情形,毋庸置疑,第三人需要承擔因侵權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此時承運人作為合同一方當事人需不需要承擔責任,在何種情況下承擔責任,承擔什么責任,這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一、承運人對旅客所受的損害存在過錯的情況
在客運合同中,承運人有如下的義務:(一)告知義務;(二)按照客票載明的時間和班次運輸旅客的義務;(三)救助義務;(四)安全運送任務。當第三人侵權發生的時候,承運人對此也存有過錯的情況是因為承運人履行義務上有瑕疵,此種情況下,第三人與承運人如同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例如,列車員沒及時將拖地的水漬擦干凈,致使旅客A沒有站穩將其前面的旅客B推到摔傷,旅客B可向旅客A主張侵權損害賠償。對于承運人,其沒有將旅客安全送到目的地,違反合同義務應承擔違約責任,造成旅客人身損害則應承擔侵權責任,這時構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受傷的旅客可選一種責任主張。司法實踐中,法院將其認定為承運人的違約責任與第三人侵權責任成立民事責任的競合,這種觀點存在偏差。所謂民事責任競合,針對的是同一責任主體的同一個行為,該行為同時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權利人可進行選擇,要求責任人承擔其中一種民事責任。[1]很明顯旅客A與承運人是兩個主體,并沒有存在責任競合的前提,這是實務中法官理論認識的欠缺。還有類似的情形,承運人沒確保列車上硬件條件的安全狀況,導致第三人侵權,承運人責任均可主張違約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二、承運人對旅客所受損害不存在過錯的情況
此情況較特殊,一般來講,承運人對于損害發生沒有過錯時要承當責任似乎是過于苛責承運人的責任,但基于鐵路運輸合同的特殊性,有很大的行政性和公益性,且其對整個列車及旅客的控制能力較強,應將責任的天平傾斜從而保護旅客的利益。我們需界定清楚的是,此時承運人承擔責任究竟是什么性質。很多人認為承運人應承擔的是安全保障義務,此義務規定在《侵權責任法》第37條中,從表面看上去,它符合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構成,但有個問題,安全保障義務以過錯為前提,但在第二種情況下,承運人是無過錯的責任狀態,兩者存在明顯的矛盾。安全保障義務因給具有此義務的管理方過大的責任,若其還不限制為過錯責任狀態下,就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利益兩端極度不平衡,安全保障義務不是在無過錯責任狀態下,所以第二種狀態不屬于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情況。
筆者認為此種情況下承運人承擔的是違約責任,《合同法》第302條中有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旅客傷亡承擔無過錯責任,《合同法》中并沒明確說明這是違反某項義務后需承擔的責任,但是一人承擔責任的前提應是其行為違反了合同義務,或直接基于法律法規,或侵害相對人的權益,上述內容排除了承擔侵權責任的情況,我們可進一步思考承運人是否違反了某種義務招致的承擔無過錯責任。運輸合同生效后,承運人負有將旅客安全送達目的地的義務,即在運輸中承運人應保證旅客的人身安全。[2]有學者將此義務稱為安全運輸任務,若承運人沒有做到安全送達旅客便應承擔無過錯責任,這里沒安全送達的情形中應包括第三人侵權的情況,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樣推斷過于苛責承運人,但《合同法》中規定了免責事由,若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承運人可免責。我認為這個法律條文為第三人侵權,承運人承擔無過錯責任提供了依據,上述條文中“旅客”的解釋值得推敲,若是指代的受損害的旅客本身,那么也就是說其在非故意和非重大過失情況下因自身行為造成自己人身損害的,承運人是需要承擔責任的。這里的旅客能否被解讀為“除受損害旅客外其他的旅客”,也即是侵權第三人,我認為是可以的,這樣更能保護遭受人身損害的旅客利益,客運存在于封閉性較強的交通工具,人員也密集,旅客之間很容易發生碰撞摩擦,但是也應該對此有所限制,第三人應該是非故意和非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才能讓承運人承擔無過錯責任,若是第三人完全基于傷害的故意,承運人完全不必承擔責任。
三、結論
在第三人侵權的情況下,承運人有過錯必然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或是侵權責任;若是承運人沒有過錯時,第三人是非故意和非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承運人沒有將旅客安全送達目的地,其也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參考文獻]
[1]賴諺輝.論客運合同承運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D].西南政法大學,2014:17-18.
[2]曾憲義,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62-463.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76-01
作者簡介:童晶晶(1993-),女,湖北當陽人,北京交通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