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園
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
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為視角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田園
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無錫214122
摘要: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論依據對價值和評價的實踐唯物主義理解而形成的自己的實踐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對這一價值觀念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共性與具體實踐的結合。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為切入點進行分析,使我們在把握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真諦的前提下,更好地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踐為指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以人民利益為根本而提出的,緊貼中國具體國情又緊跟歷史進步方向的價值觀念。
關鍵詞:價值論;核心價值觀;主體;實踐;歷史
黨的十八報告提出的“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我黨緊扣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改革與建設的歷史與現實,面對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精神與物質文明齊頭并進的需求而提出的價值觀念。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為切入點,對此價值觀念進行思考與解讀,有利于我們從根本上把握理論的本質,以此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實踐的又好又快發展。
一、價值實踐性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實踐性為根本特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的觀點以及思維方式是其實質所在。一方面,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凝練的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對目前實踐中不同層次社會需求的表達;又一方面,作為先進的、契合社會實踐主體目的的社會意識,它是推動社會實踐進步的精神動力。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誕生于我國新時期的改革與建設的實踐中,實踐性是其最首要也是最根本的特征。
(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現代化豎立了鮮明的價值標桿。在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在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應對每一次機遇與挑戰的沉著冷靜、機敏睿智,都使得“我們對黨和人民創造的歷史偉業倍加自豪,對黨和人民確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堅定,對黨肩負的歷史責任倍加清醒”。[1]這樣的價值標桿是我黨在帶領中華民族進行了九十多年的革命與建設的艱苦實踐中深刻總結得出的,堅實的實踐基礎是其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形態的科學與完善指明了發展方向。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的螺旋上升是事物發展的整體態勢。每一個正在發展的社會形態或多或少都有它不足的地方,而資源利用的不充分、城鄉發展的不協調、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等狀況是目前延緩中華民族又好又快發展的癥結所在。這四大理念對解決社會發展困難問題給出了大方向的保證,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健康有序進行的重要價值引領。
(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我國公民強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傳承與發揚的中華美德。而我國目前存在的官僚、形式主義,消極腐敗現象,道德失范行為等問題的存在都或多或少阻礙著中國公民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這四大理念從四個方面督促規范著中國公民道德的發展,對于信仰缺失、思想混亂等問題的出現做好了及時的預防和遏制的情感作用。
其次,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真理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只有作為主客觀統一點的實踐才能檢驗。真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檢驗及時補充或糾正自身而使自身得到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改革與建設的產物,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反映最廣大人民的實際訴求和共同利益的真理。脫離了具體的歷史的實踐的真理必然會向謬誤轉化。
二、價值主體性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是一種主體性現象,它存在于實踐活動中,而人作為實踐的主體,使得實踐出現并有了主客體之分,人成為價值主體,因而價值的主體性又體現在人的主體性上。價值的本質是客體屬性同主體需要之間的統一,因而馬克思主義價值論要求從人的主體性活動以及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方面去理解現實世界。一方面,價值產生于實踐,實踐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認識、改造世界的活動,因而實踐中的現實的人是一切價值的主體,是價值的創造者、享有者,所以馬克思提出要“從主體方面去理解”[2];另一方面,價值的實現是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過程,“客體對于個體意義”的發生、顯現和表達,都是“主體尺度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的顯現”[3]。
首先,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主體是我們國家各項思想得以提出、傳播、發揚的基礎、前提和保證。因而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命題的提出還是“三個倡導”的表達,都是以“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主體的。十八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的歸納概括,在結合價值主義“現實的人”的價值主體性表現的基礎上,反映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不同層面主體的價值需求。通過尋求這些利益需求的平衡而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完成時打下堅實的價值理念基礎。
其次,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我國是工人階級領
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而,是否符合和滿足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將作為衡量價值觀的標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的群眾觀點,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將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體現。國家、社會都是由個人組成,“三個倡導”的提出,根本上都是“人民主體性”價值觀念的體現。
三、價值歷史性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的具體歷史性,是指一定的價值主體的價值目標以及價值評價等依賴條件的變化發展而變動發展。”[1]價值的具體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實踐下的產物,因而實踐的特殊性決定了價值一定會帶有相應特殊的時代特征。以具體實踐為依托產生的具體的價值又通過實踐具體的過程表現出來,因為實踐的局限性,人類是不可能一開始就獲取全部、永恒的價值的,這就要求人們要把握好價值的歷史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中誕生的,是具有歷史性的價值觀。
首先,鮮明的“中國特色”是其獨一無二的特征。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的優秀文化的沉淀,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總結,共同賦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獨特的魅力和力量。它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論一般意義上的表述,更是具有中國特性、符合現代中國發展潮流的價值理念。對于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向往的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了很好的詮釋。
其次,具體階段的實踐中產生的價值觀,不可避免會被烙上階段性印記,而這種階段性根源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具體的階段性國情。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那樣,“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1]因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足目前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實踐水平的前提下,放眼我國社會未來各方面各層次的發展而統籌考慮的結果。
最后,時代性是每個時代給在這個時代中產生的思想留下的特定痕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不例外。具體來說,從全球視野來看,當前正處于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多極化全球化正成為時代發展的主要方向;從國內環境來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利益、組織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在差異的價值觀念作用下使得社會群體沖突成了新的矛盾類型。與此相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也分為兩大點:從國際作用看,它是當前我國文化和價值進行國際輸出的典型手段;從國內影響看,它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促進價值沖突緩解、價值共識達成的重要途徑。
推動實踐向前發展的時候,我們不能忘了前輩們的智慧結晶,馬克思主義價值論是被不斷發展的實踐證明為真理的理論,我們需要從中汲取智慧,和當時代的理論、實踐結合,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更好地延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與活力。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7).
中圖分類號:B018;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322-02
作者簡介:田園(1992-),女,漢族,江蘇靖江人,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