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徐美慧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尷尬的婚前財產公證
——淺談婚前財產公證對婚姻的影響
王徐美慧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隨著“閃婚”、為了錢財而結婚現象的出現,并伴著離婚率的穩步上升,婚前財產的分割問題日趨嚴重,于是出現了婚前財產公證制度來幫助人們解決糾紛。然而,人們對婚前財產公證制度存在諸多質疑,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思考這項制度對于婚姻來說究竟是一顆定心丸還是一枚潛在的定時炸彈。本文將從不同類型的婚姻分別入手,對這個問題進行細致的探索。
關鍵詞:婚前財產公證;類型;婚姻
一、婚前財產公證尷尬的原因
(一)婚前財產公證概念界定
婚前財產公證的概念十分明確,指的就是公證機關對未婚或者已婚的男女雙方就其各自相應的婚前財產的范圍、權利的歸屬問題所達成的協議的真實性、合法性給予證明的一種規范的活動。婚前財產公證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我們從實際情況中發現,一方面婚前財產公證可以明晰男女雙方的財產范圍,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男女雙方結合的純潔性;然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并不認為婚前財產公證可以使得雙方當事人認為彼此坦誠相待,相反他們認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不信任對方的表現,會給今后的生活埋下隱患,是一種非常難以啟齒的尷尬的存在。
(二)婚前財產公證具體類型
單單從具體的概念來看,婚前財產公證似乎定義十分明晰,那么為何會有不同的類型呢?其實,通俗的來說,婚前財產公證的不同類型指的是對于不同情況的未婚或已婚的男女雙方的活動,也就是說區別在于進行婚前財產公證的人不同。
第一種是“門當戶對型”,這種未婚或已婚的男女雙方家庭背景與自身條件都相差無幾,兩人的財產狀況也差不多,這種情況下其實無論進不進行婚前財產公證,兩個人都不會有什么心理上的壓力。這時候是和兩個人的心態有關系的,婚前財產公證實際上就是兩個人自己的選擇。婚前財產公證存在著,卻并不是一種強迫的形式,而是提供多一種的選擇的形式。
第二種是“門不當戶不對型”,這種未婚或已婚的男女雙方家庭背景與自身條件相差懸殊,就如同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灰姑娘”、“公主與騎士”一樣。這種情況下,婚前財產公證的選擇依然是自由的,其起到的效果因人而異。婚前財產公證如果由條件較好一方提出,另一方就算欣然答應,似乎也會覺得自己不被信任。然而,如果是條件較差一方提出婚前財產公證,反而讓人覺得十分坦蕩,更加印證了兩人的結合并不是因為金錢與地位,而是因為愛情。
第三種是“找老伴型”,這是種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阻力的結合方式,畢竟牽扯到了之前的子女等錯綜復雜的關系。隨著我國離婚率的逐年上升,這種結合方式也愈加普遍。而恰恰因為這種結合方式的特殊性,婚前財產公證的適用才顯得更為重要。簡單的舉一個例子,李某(男)繼前任妻子去世后欲再婚,但其子女對財產方面頗有顧慮,擔心未來的繼母是為了分財產才同意結合,這種例子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普遍。因此,“找老伴型”的婚姻是非常需要婚前財產公證制度來打消顧慮的,婚前財產公證可以為真心希望結合的男女雙方掃清障礙,同時也可以讓圖謀不軌的人打消念頭。
二、婚前財產公證傷害婚姻
婚前財產公證的對象多為一些難以證明產權的大額財產。絕大多數的婚姻財產公證是為減少婚后財產糾紛而存在。最新的婚姻法明確規定一方婚前財產為夫妻一方的財產的情況下,公證或者不公證均不會影響其所有權的變化。婚姻財產公證將進一步劃分財產范圍,難免有過度看重己方利益之嫌。感情是婚姻存在的基礎,因此我們在判斷婚前財產公證是不是對婚姻的傷害的時候,應當從夫妻雙方的感情出發來進行考慮,看婚前財產公證是否能夠維護婚姻關系,保障婚姻質量。而有些人有如下理由認為婚前財產公證會對婚姻造成傷害,埋下猜疑與隱患。
(一)難以反映本質意愿
婚前財產公證是雙方互不信任的表現,是對婚姻的傷害。數據顯示,被調查者中,50%以上的人認為婚前財產公證傷感情。辦理婚前財產是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的體現,總擔心對方會背叛自己,擔心婚姻難以長久,為了在婚姻關系走向盡頭時,在財產糾紛中多一分保障。還沒有結婚就想著要離婚,心存對于婚姻的顧慮走進婚姻,易產生夫妻雙方的不信任。而信任又是夫妻感情得以存在的根基。這種傷害會導致矛盾大量產生,影響婚姻質量。
(二)缺乏土壤
婚前財產公證違背中國傳統道德觀念,是對婚姻的傷害。數據調查顯示,雖然多數人支持應該做婚前財產公證,但真正做公證的人僅占11.4%,原因是家庭觀念強調夫妻間的不分你我,互相結合,強調共擔苦痛共享幸福,婚姻財產公證計較各自財產,與這種融合的觀念相違背。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同床共枕之下,難道還要考慮我睡在了你的床上,你蓋了我的被子嗎?看重自己的利益,往往會忽視對方的利益,變得自私,變得冷漠。夫妻雙方因為敏感的錢財問題糾紛不斷,影響婚姻質量,傷害婚姻。
(三)與道德沖突
婚前財產公證是對雙方的不尊重,是對婚姻的傷害。婚姻法已經規定了,婚前財產為夫妻一方所有,即使不去公證,也不會因為婚姻關系的改變會發生變化。多此一舉,顯現出來的是唯恐別人侵占自己財產的防備,這種防備是對于對方人格與品行的懷疑,是一種極不尊重的表現。不尊重會帶來彼此的輕薄,詆毀雙方在彼此心中的形象。尊重是一切交流的前提,在夫妻關系當中,彼此的尊重是正常交流的保證,而交流則決定了婚姻的質量。傷害了尊重,便是傷害了婚姻。
三、婚前財產公證保護婚姻
婚姻是雙方利益與愛情的結合體,保護婚姻實際上就是對婚姻中雙方當事人的權益與情感的保護。一個事物總有其發展過程,婚姻也有一個過程,其中包括婚姻的預備時期,婚姻的過程中與婚姻的結束時期。很多人根據如下理由認為婚前財產公證是對婚姻的保護,因為婚前財產公證是否能夠維持并調解婚姻關系,保護婚姻質量。
(一)婚姻預備時期
在婚姻的預備時期,即雙方確定結婚至結婚登記的期間,婚前財產公證能夠保護婚姻。兩人相愛并決定結婚時,先去進行婚前財產公證,給本來被愛情沖昏了的頭腦一點理性思考的空間。在進行婚姻財產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分歧,這個時候你也許能清楚地發現自己與對方的價值觀相差太遠,或者看清了那些為了錢財而結婚的人的內心。雖然結果可能會導致離婚,但是先結束總比結了婚后再發現不合適讓人更能接受,同時也保證了婚姻的質量。
我們都必須明晰一件事情,那就是婚前財產公證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離婚。很多人覺得在婚姻預備時期,正是如膠似膝的時候,提錢太傷感情。這種顧慮是正常的,畢竟即將結合的男女雙方不是所有的想法都相同。很多人都擔心,冒昧的提出來會導致對方的不愉快,完全沒有必要因此產生隔閡。所以說婚前財產公證是依據男女雙方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的,根據雙方的思想以及了解程度來進行選擇是否進行婚前財產公證。
(二)婚姻進行時期
在婚姻的進行過程中,即結婚登記至婚姻結束前,婚前財產公證能夠保護婚姻。婚姻中兩個人的經濟獨立實際上也是對雙方的一種尊重,給彼此多一點空間,也是維持婚姻感情的關鍵。同時,夫妻雙方在婚前已經進行了財產公證,夫妻間最關心,也是最容易爆發矛盾的財產問題已經劃分明晰,婚姻中的矛盾問題少了一大塊,這為之后漫長的夫妻生活掃除了矛盾的交點所在,讓夫妻關系能夠較為穩定而和諧的發展。
現在的社會中是一種和諧、平等、自由的氛圍。因此,隨著女性的獨立與解放,女性早已不是男性的附屬品。婚前財產公證絕對不存在對女性的不公平,因為在男女平等的時代,女性與男性的能力相差無幾,男女雙方都擁有自己的事業、朋友、愛好。婚前財產公證將雙方婚前的財產范圍明晰出來,是一種掃除矛盾的行為,是與目前的時代相契合的一種產物。
(三)婚姻結束時期
在婚姻的結束時期,即簽署離婚協議至雙方利益等矛盾解決的期間,婚前財產公證能夠保護婚姻。離婚有時是件不能避免的事,因為它涉及到夫妻間性格、價值觀、忠誠度等方面的影響,進行婚前財產公證對婚姻破裂的影響也只是微乎其微。在此期間,首要問題便是對財產的分割,而婚前財產公證就是對雙方當事人權利與利益的最好保護。每個人都對本屬于自己的財產享有所有權,而婚前財產公證就是對當事人雙方利益的最好保護,也保障了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同時,婚前財產公證減少了已經離婚的當事人之間關于財產劃分的糾葛,這也是對雙方心靈上的一種撫慰。
進行婚前財產公證并不會破壞婚姻,還會在婚姻破裂的時候將傷害減到最低程度,我們都知道,爭吵并不可怕,但不停地翻舊賬,扯出一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才可怕。倘若沒有婚前財產公證,夫妻雙方在婚姻走到盡頭的時候難免會產生一系列的爭端,這是對夫妻雙方心靈的又一次傷害。因此我們要竭力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四、結語
筆者認為,婚前財產公證對婚姻的影響到底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是因人而異的,關鍵看的是公證的男女雙方看待問題的角度。只要公證的男女雙方認為婚前財產公證能夠體現出他們彼此的愛的純潔與坦誠,婚前財產公證就不會給他們的婚姻造成傷害。當然,不論到什么時候,總會有人固執地認為婚前財產公證是一種不信任彼此,對未來存在憂慮的體現,他們就算同意了婚前財產公證,婚前財產公證也必將成為他們心中的一道傷疤,但這并沒有關系,因為婚前財產公證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它的存在并不等同于必須適用。
總之,婚前財產公證不會對婚姻造成傷害,畢竟如果不認可這項制度,可以拒絕婚前財產公證,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此,婚前財產公證制度對婚姻是有益無害的。
[參考文獻]
[1]張兆利,王曉芹.婚前財產公證為老人再婚清障[J].萬象,2015(6).
[2]趙帆晴.尷尬的婚前財產公證—淺談婚前財產公證的倫理學解釋[J].法制天地,2011.4.
[3]于家文.試論婚前財產公證的優勢和弊端[J].市場研究,2014.9.
[4]許晶宏.淺析婚前財產公證制度的完善[J].經濟與法,2013.5.
[5]張艷琪.淺談婚前財產公證是否會影響夫妻感情[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6.
[6]安之楠.論婚前財產公證制度[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2.3.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096-02
作者簡介:王徐美慧(1994-),女,漢族,河北滄州人,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