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勃 張珍華
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
淺談彭湃的農民教育方法對當代農民教育的啟示
彭勃張珍華
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備受關注農民教育問題,也形成了許多獨創性的見解、思想和方法,彭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為中國共產黨對農民進行教育的首倡者和開拓者,彭湃的農民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其重要價值,在新時期、新階段對其農民教育方法進行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對我黨進行農民教育,更好地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啟示和有益借鑒。本文擬從彭湃的農民教育方法入手,分析和探討其對當代農民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彭湃;農民教育方法;當代;農民教育;啟示
近年來,學界對農民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尤其是農民的教育問題。很多學者就如何對農民進行科技、文化、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作了論述,卻鮮有學者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度論述農民的教育問題。教育者如何更好地開展農民教育工作、更有效地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在這些方面,作為中國“農民運動大王”和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啟示。本文就彭湃的農民教育方法進行探析,以期對當代農民教育提供可資借鑒。
一、彭湃的農民教育方法
毛澤東同志曾說,在工作中,“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只是瞎說一頓”,[1]方法對于任務的實現是起“橋梁”作用的。張耀燦說:“方法是主體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為完成一定的任務,達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的總和”。[2]農民教育方法就是教育主體針對農民的實際狀況實施教育達到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或手段的總和。彭湃農民教育的方法就是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從舊中國農民的生活實際和農民的自身特點出發,為啟發農民團結起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獲得自身解放所采用的靈活的、有針對性的方式和手段的總和。[3]
作為我黨從事農民運動的先驅者和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拓者,彭湃的農民教育方法是經得起歷史和實踐考驗的。他的教育農民方法經分析后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深入群眾,為開展農民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最初,彭湃在農村做工作時,語言文雅,理論性強,還是學生打扮,農民們態度冷淡,見他就躲,有些農民甚至認為他是地主豪紳的剝削者,視他如敵人。據此,經過認真分析,彭湃明白是自己打扮很難接近農民,且語言不通俗,農民難聽懂,應該脫掉學生裝,換上農民裝,主動改變自己走近農民、融入農民,同時把馬克思主義用更加貼近農民生活的通俗化語言表達出來。通過一系列改變,彭湃拉近了和農民的距離,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民家里,主動和農民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現狀和內心想法。此時,彭湃儼然成為一個農民,也得到了農民的身份認同。在不斷深入群眾的過程中,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為開展農民教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方式靈活,采用多種宣傳藝術
為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彭湃非常注重宣傳藝術,采取了靈活多樣的宣傳教育方法。首先,他采用輪回演說、臨時演說和定期演說等多種形式演說形式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其次,他用多種藝術方式吸引農民,有時表演魔術,有時用留聲機放音樂,有時開音樂大會教牧童唱歌,有時開展民間文化運動,當農民聚集到一起時,彭湃就抓緊時機進行宣傳教育。此外,彭湃還經常到年輕人喜歡去的拳術館練習武術,借以結交更多的農村青年。他方式靈活,能運用多種方式方法開展農民教育工作。他的赤誠之心感染了越來越多的貧苦農民和身邊的人。曾經和他一起戰斗過的區夢覺曾回憶道:“他知道我是學生出身,有較多的小資產階級習氣,親切地教導我說,‘知識分子必須放下架子深入工農群眾中,向他們學習,與他們打成一片,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一個好的共產黨員。我也是學生出身,在這方面有過教訓的’”,“他又對我們說,‘中國革命不能輕視農民,工人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徹底勝利,沒有農民這個同盟軍是不行的,農民占的人數很多,且受壓迫也很重,他們完全可以接受共產黨領導和工人聯合起來’”。[4]他用實際行動為包括共產黨員在內的所有人都上了生動的一課,他是真正踐行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的典范。
(三)多管齊下,深入開展農民教育
通過調查,彭湃發現,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使廣大貧苦農民在舊中國沒有權利和機會接受教育,因而農民文化素質極低。同時,封建迷信思想在農村和農民身上根深蒂固,很多農民小農意識嚴重,不夠團結,存在于農村之中的舊習惡習仍屢見不鮮;再者,很多農民缺乏信仰,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要提高農民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就必須多管齊下,提高農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質水平,培育堅定的理想信念。
鑒于此,彭湃主持創辦了農民學校。在思想教育上,彭湃主要針對農村中廣泛存在的封建思想、“天命”思想、奴性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盲目散漫、一味順從、不懂團結的現狀,分別開展了思想觀念教育和階級意識教育,從而一步步解放了農民的思想,喚醒了他們的階級反抗和斗爭意識,為農民運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在理想信念的培育上,為了堅定農民們的革命信心,鼓舞士氣,彭湃還適時的開展了共產主義信念教育,這為農民指明了革命和斗爭的方向,讓廣大的貧苦農民了解了革命的前途、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文化教育上,彭湃堅持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教授普通農民計數、珠算、識字、寫信、寫農具及食料名稱等內容。這樣做,一是教會農民不為地主所騙;二是可以抵制土豪劣紳對農民的欺負、壓榨和恫嚇。這樣的教育方法,既啟發了農民的思想覺悟,增加了知識和技能,又使農民受到了革命教育、堅定了理想信念,更為農民運動的進一步開展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時至今日,這一系列有效舉措仍有其可取之處。
二、當前農民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當前農民教育的現狀,總的來說,廣大農民群眾是擁護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的領導,支持改革開放的,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狀態。同時,由于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現代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等各種因素的干擾,農民思想中也存在著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不相適應的狀況。為進一步加強黨對農民的教育工作,促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我們必須清醒的正視當前農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層組織渙散,缺乏強有力的教育隊伍
據向黑龍江、遼寧、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江蘇等省下發1000份問卷,收回600份的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基層黨組織搞得好的占5%,比較好的占10%,一般的占45%,比較差的占20%,特別差的(處于癱瘓狀態的)占20%。[5]這充分說明我國部分省的基層組織相當渙散,有的形同虛設。黨的新理論、新政策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無人講解,無人問津,久而久之,導致基層組織與農民脫節,無法凝聚人心、號召農民群眾,黨的方針政策更無法在農村、農民中貫徹實施,嚴重影響了農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同時,在實際工作中,農村教育者不能很好的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因地制宜、理論聯系實際,只是簡單的將黨的方針政策照本灌輸,加之個別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則、服務態度差,僅停留于表面工作,不能深入實際,缺乏一支強有力的教育隊伍,因而農民教育成效甚微。
(二)教育方式單一,缺少與時俱進新方法
教育方式的選擇直接影響農民教育的實際效果,若能選擇適合農民的教育方式,農民教育就會有好的效果,反之則無效果甚至會產生農民厭煩抵觸的負效應。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農民教育方式還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灌輸和單純說教,念條文、講套話、脫離實際、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結果農民不買賬還使干群關系緊張。有些基層教育者做農民教育工作不分時機、地點和類別而“一鍋煮”,缺乏針對性且效果不佳。農村中使用開會作報告、廣播宣傳、貼標語等方式教育農民仍屢見不鮮。而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微信、微博、QQ、MSN等大眾媒介和自媒體卻很少運用于農民教育工作。民主討論、互動交流、實踐鍛煉等科學的農民教育方式目前在農村尤其是不發達地區更是很少使用,[3]因此,整個教育工作就如空中樓閣一般,很難深入實際,效果如何,可見一斑。
(三)農民素質低下,缺乏系統全面教育
農民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其整體素質不高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難題,這主要表現在:法律知識淡薄,政治參與意識不強,文化素質不高等。長期以來,受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一部分農民的“小農意識”和“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部分農村封建迷信思想已有抬頭,燒香拜佛、大修墳墓等現象很普遍,少數青年無所事事聚眾賭博;農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較高,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加之農民考慮近期利益者較多,對子女教育的支持不夠;農民普遍缺乏職業技術教育,有技術專長的不多;接受新事物能力不足,部分農民不愿意學習和使用先進農業科學技術,導致農村經濟生產率不高,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凡此種種,皆是由于農民缺乏系統而全面的教育造成的。因此,加強農民全面教育已是迫在眉睫之舉。
三、彭湃農民教育方法啟示下的當代農民教育舉措
彭湃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用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啟發農民覺悟、開展農民運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獨創性的思想、方法和經驗,這為當下的農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彭湃農民教育方法啟示下的當代農民教育舉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大力度,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農民教育隊伍
要加大力度,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農民教育隊伍,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農民教育者是農民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窗口,同時也是黨的上級組織傾聽農民呼聲的主渠道。教育者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民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壞。所以,不僅要建立一支教育隊伍而且要建立一支高素質、強有力的教育隊伍。在農會創立之初,彭湃就曾坦言,“天下無難事,只怕少同志!”①(同志,即開展農民運動,從事農民教育工作的人)農會的聲勢可謂是一日千里,彭湃感嘆:“我的最憾事,即是少同志。”②“快些設法使多些同志到鄉村來!”③于是,為了農民運動的需要,彭湃創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以適應革命之需要。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時期,加之農村的基礎條件較差,很多優秀的教育者不愿來或者來了留不住,所以,要加大投入力度,想辦法讓優秀的教育者去農村、留得住。其次,要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質。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彭湃在農講所創辦之初,就明確的指出了農運干部的培養目標、原則、方法和任務。為了更好的教育學員,把他們培養成為“堅韌卓絕之農民運動的戰斗員”④,他專門聘請國共兩黨的領導人和其他進步人士授課,同時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學員。通過受教育,這些學員后來都成了各個鄉村農民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在教育者對農民進行教育之前,必須先讓教育者接受教育,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質,以保證農民教育的質量。最后,要建立和配備一支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教育隊伍。進行農民教育固然要有專業的教育隊伍把握我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同時,也要配備一支由農村黨員、中小學教師、農民中的積極分子等組成的兼職隊伍,他們對于農村、農民的情況更易把握、更接地氣,可以輔助專業教育隊伍進行農民教育。此外,還可以提供便利條件和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下農村,用新觀念、新方法為農民教育工作注入新鮮血液。這樣,三位一體的教育隊伍,將更好的開展農民教育工作。
(二)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教育的方式方法
農民教育的方式方法直接關系著教育的成效。彭湃在農民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非常靈活,能夠與時俱進,采取演講等多種形式開展教育活動,他的親身實踐告訴我們:只有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實施農民教育。
因而當前的農民教育工作只有摒棄“市區作報告、鄉鎮聽摘要、村里喊口號、群眾不知道”[6]的傳統做法,做到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教育方法,方可提高教育質量。一方面,須根據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在教育內容與宣傳形式上不斷做出調整。借鑒彭湃同志的做法,教育者們可以將目前的新形勢、我黨的新政策與詩歌、地方戲曲、相聲等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結合起來;將豐富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將農民教育與解決民生問題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開動腦筋,在農民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上應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創新性。教育者可以采取“送法下鄉”、“送科技、文化、法律、政策”下鄉等活動與農民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將黨的關懷與溫暖送到他們的心坎里;可以創辦和打造屬于農民自己的報刊雜志,在宣傳教育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可以將黨的政策、法律、科技等編寫成詩歌、民謠等利于記憶和宣傳的形式對農民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與影響;還可以借助現有的“互聯網+”開展教育,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平臺,定時向農民推送科技知識,定時開展視頻知識講座和培訓活動等。此外,組建宣講團深入農村進行宣講,將我黨的新政策、新精神傳達下去,從而引發共鳴、樹立我黨威信。與此同時,不斷構建和完善農民教育的模式與體系,對不同文化層次的農民開展不同區段、不同梯度、不同時段的教育,要使農民教育能夠持續進行,走出“一次性教育”的怪圈。
(三)高度重視,多種方法結合以提高農民素質
無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都很重視農民教育問題,毛澤東曾明確提出:“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⑤教育始終是提高農民素質的唯一方法。彭湃就是躬身踐行的最好例證:他深入農民,了解農民,教育農民,通過思想、理想信念、文化等多方面開展農民教育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當下的農民教育工作以啟示。
因此,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農民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經常深入群眾、深入基層、以身作則開展農民教育工作,通過多種方法結合,提高農民素質。
第一,要結合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來教育農民。讓農民有對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認同感和成就感,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烈要求和迫切愿望。
第二,要結合農民的現實生活和親身經歷,以通俗化、大眾化、樸實化、接地氣的語言講解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如何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的,是如何為農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是如何維護農民自身利益的,讓農民對黨和國家充滿信心。
第三,要重視農民各方面素質教育。黨和政府應不斷構建和完善農村教育體系和模式,利用好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夜校教育等資源落實農民教育工作,切實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同時,做到“三個結合”,即:將思想教育與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將科技教育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將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結合起來,切實抓好農民教育工作。只有農民各方面的素質都提高了,農民教育工作才能更有實效,農民才會以更大的積極性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中國夢的洪流中去。
總之,農民教育的成效關系到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如何更好地開展農民教育工作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在這方面,彭湃給了我們太多啟示,對此,我們應借鑒和利用好這些經驗,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將彭湃的農民教育方法運用于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為“三農問題”的更好解決增磚添瓦。
[注釋]
①彭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②彭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
③彭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④華南農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廣東海豐縣紅宮紀念館彭湃傳編寫組.彭湃傳[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01.
⑤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477.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5.
[2]張耀燦,張萬桕.思想政治教肓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3.
[3]胡港云.彭湃農民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2.
[4]區夢覺.在紀念彭湃誕生八十五周年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1981.
[5]史紅心.新世紀農民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機遇-對策[D].首都師范大學,2002.
[6]張艷莉.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論析[D].曲阜師范大學,2008.
中圖分類號:D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283-03
作者簡介:彭勃(1989-),男,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物與思想;張珍華(1964-),女,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