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
關于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對法院工作影響的調研報告*
●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對法院工作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刑事審判程序等方面。當前,刑事審判程序運行現狀與改革目標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在程序適用方面,表現為刑事庭審仍堅持職權主義為本,刑事訴訟仍以追求實體真實為基本的訴訟理念,職權主義的因素仍起著重要作用,立法沒有確定明確地構建何種形式庭審方式的指導思想;簡易程序適用率偏低,程序設計及實施中也存在一定問題;抽樣顯示,庭前會議平均適用率4.17%,程序缺乏、會議效力不明。二是在權利保障方面,調研顯示,超1/3的被告人未聘請律師辯護,律師介入時間較晚,律師執業權利未能全部落實;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案件不足千分之一,與偵查誘惑技術難以區分。三是在庭審實質化方面,抽樣調查顯示全省鑒定人出庭率0.56%,證人出庭率1.25%,受主、客觀因素影響,相關證人不愿出庭,法律保障措施不足,直接言詞原則難落實;當前刑事當庭認證嚴重不足,陪審員在事實認定方面未能發揮應有作用,認證的說理也不足。四是在刑事錯案責任追究方面,“錯案”難界定,責任主體難認定,辦案人員的積極性難保障。
根據改革要求、司法實踐和調研情況,我們對推進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議:
(一)完善現行刑事庭審方式的目標與模式
1.安全與自由兼容,偏重安全目的
國際訴訟理論界認為,刑事訴訟追求的基本目的主要是安全與自由。現代各國刑事訴訟法,主要有自由優先和安全優先兩目的體系。我國現行刑訴法第2條明確規定懲治犯罪和保護無辜是刑事訴訟法統一任務的兩個方面。但是,整體考察我國刑事程序立法和司法實踐運作,就會發現懲治犯罪和保護無辜并非沒有主次,查獲犯罪、懲治犯罪乃是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根本任務,實際上我國奉行的是以安全為核心的刑事訴訟目的體系,以有效控制犯罪作為基本目標。
在整體肯定我國刑事訴訟目的體系的基礎上,應看到其存在的缺陷及發展方向,強調對自由的保護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由于當事人主義的弊端已顯而易見,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及一貫傳統,決不能以自由優先體系作為刑事訴訟目的。最終我國的刑事訴訟只能是兼顧自由與安全目的,對自由和安全都給予足夠重視,偏重安全目的。
2.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兼顧,但同時應確定對實體正義有所側重的權衡原則,使正當程序保持適當的限度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那種把無罪的人判為有罪,不論當時的訴訟程序在形式上多么嚴格,它終究是非正義的。實體正義更加關注最終的判處結果。
刑訴法在確保刑法有效貫徹實施的同時,也有自身獨立的價值。但是“實事求是”是我國刑事訴訟的一面旗幟,發現客觀真實,實現實體公正,在目前以及今后相當時期內仍然是我國刑事訴訟基本的價值追求。必須預先認識到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之間的必然的利益沖突,二者兼顧,使正當程序保持適當的限度,并確定解決二者沖突的權衡原則,這一原則應當在總體上側重實體真實。①參見陳文濤:《論我國刑事庭審方式的完善與發展》,2000年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完善相關法律規定的建議
應規定提起公訴時,檢方只移送起訴書,不再移送案卷、證據。吸收當事人主義的做法,防止法官庭前審查卷宗形成“預斷”,使法官擺脫“卷宗印象”,從而保持對庭審的新鮮感和注意力。
嚴格限制法院調查取證行為。立法應當明確,原則上法院不得調查取證。原本查獲犯罪證據的職責歸偵查、控訴機關;僅當控辯雙方對某一證據有爭議,且法官內心存在疑慮時,為核實該證據,可依職權調查取證。即法院依職權取證的目的是為了核實控辯雙方有爭議的證據,而非法院全面補充查明案件事實;除此之外,不得調查取證。
對有瑕疵但不根本違法的取證行為所得的證據,保持寬容,避免放縱犯罪。如偵查人員二人訊問,一人記錄,但筆錄只記錄一名偵查人員姓名,被告人據此提出未記錄另一名偵查人員而對筆錄質疑的,可責令偵查人員補充完善相關筆錄,說明情況后,依法對該筆錄予以確認,而不是簡單地否定。
明確法院裁判的范圍。法院/法官審查判斷的對象和范圍,不能無邊無際,應明確限定為只針對起訴的犯罪事實,以及開庭審理所涉及的案卷、證據材料,除此之外,不予審查。對于社會上的輿論或傳聞,只要未寫進起訴書,未載入案卷,未記入開庭筆錄的,視為與本案無關,不得要求法官對此進行考量判斷。
取消檢察機關對法院的監督。讓提起公訴的檢察機關對審判案件的法院進行監督,控辯雙方力量對比失衡,亦讓法官心存顧慮,司法權威難以樹立。應取消《刑事訴訟法》第203條之規定,讓檢察機關與被告人處于同一位置,法官居中裁判。即使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的,可待案件作出判決后向上一級法院提出抗訴。
(二)重構刑事案件繁簡分流機制
1.正確認識適用簡易程序與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辯證關系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并非全部案件均適用標準化的普通審判程序,如果每一起刑事案件都把偵查、審查起訴階段的證據翻過進行審查,既不現實,亦無必要,故應堅持易案簡便審,難案精細審。從而使法官省出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疑難案件的審理之中,確保疑難復雜案件貫徹以審判為中心的要求。
2.實行案件繁簡分流
繁簡分流的程序設計。在法院受理公訴案件后、開庭審理前,增加分流決定程序。可由主審法官1人進行審查,根據起訴書、案卷、證據,提出是否適用簡易程序的傾向性意見,報合議庭決定。
繁簡分流的實質條件。依據現行刑事訴訟法,對于被告人認罪,案件事實較為清楚、證據充分的,且被告人對適用簡易程序無異議的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審判。對于被告人認罪,證據充分、事實比較清楚的案件,在適用普通程序審理過程中,可適當簡化程序。對于以下五種情況,應適用標準普通程序:被告人不認罪;有重大社會影響的;證據材料繁雜,案件事實復雜的;辯護人作無罪辯護的;被告人認罪但經審查認為可能不構成犯罪的。
簡易程序的完善建議。(1)對于盜竊、交通肇事、輕傷害等輕微犯罪案件,偵、訴、審三個階段均應樹立“輕刑快辦”理念,積極構建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三方聯動機制。在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被害人知情權的條件下,可簡化送達手續。庭審程序、裁判文書也可適當簡化。(2)同一類型輕微案件集中審理。庭審中著力簡化程序,宣讀起訴書階段,僅宣讀起訴書中關于事實認定部分及適用法律;調查階段,對涉及量刑方面的事實進行簡單訊問,對各案證據一并宣讀和出示,對同一種類的證據簡單概括說明證實的內容,被告人綜合質證;在辯論階段,公訴人重點對量刑方面進行闡述后,由被告人發表意見。(3)將犯罪事實清楚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也納入簡易程序。鑒于附帶民事部分要經歷調解,周期較長,建議該類案件的簡易程序審理周期延長至2個月。
(三)完善庭前會議制度
1.明確庭前會議職能范圍
必須明細庭前會議職能,增強可操作性。一是庭前程序準備。針對庭審中可能出現的申請回避、管轄異議、出庭證人名單確認、申請調取新證據等問題,應在庭前會議中提出,避免庭審由于程序性問題而中止。查明被告人是否認罪,以明確可否適用簡易程序審理。二是證據開示。在庭前程序中控方將證據交由被告人及辯護人查閱,在辯方對證據充分了解基礎上再進行法庭調查,保障辯護權和庭審實效。三是爭點歸納。盡管法律未做規定,但實踐中爭點歸納已是庭前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庭前會議中,法官可以讓控方就指控的要點進行說明,然后由被告人或辯護人予以答辯,對沒有爭議的事實記錄在案,明確雙方爭議焦點,從而明確庭審的重點。四是非法證據排除。辯方提出非法證據排除的申請,控方直接舉證,當場出示并宣讀從看守所調取的相關材料,播放審訊錄像,進行實質性的證據合法性辯護,法官如果認為不能排除非法取證嫌疑的,要在庭前會議中予以排除,如果認為系合法證據,辯方無新證據,不得再次提出排除申請。五是對于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調解或和解。此外,還應明確庭前會議的庭前準備程序性質,實體性問題不應放在庭前會議中處理,否則會弱化庭審功能。
2.賦予庭前會議決定效力
現行法律對庭前會議的效力沒有規定,這是法律的漏洞。只有確保庭前會議能夠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決定或者裁定,才能將影響審判活動進行的相關因素及時地排除在審判程序之外。公訴人可在庭前會議中建議適用簡易程序,如果被告方沒有異議,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況下,庭前會議主持人應當及時做出適用簡易程序的決定。在庭前會議中辯方提出的回避、證人出庭等程序性權利的,合議庭應根據相關規定做出決定,在庭前會議上不提出的,庭審中無新理由的,不得再提出。庭前會議中辯方對證據合法性未提出異議的,沒有新的證據,在庭審中不能再次提出。一旦控辯雙方就相關事項達成合意,庭審過程中將不得再次提出異議,除非證明是在庭前會議后又發現新證據支持的。
3.完善庭前會議程序
在庭前會議的啟動問題上,除了法律規定法院有決定權外,還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有召開建議權,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有召開申請權。還應當明確被告人參與庭審會議的權利。在當前的訴訟體制下,被告人在庭前不了解控方證據,在短暫的庭審中亦難以全面了解證據內容,辯護權利無從保障。被告人作為案件事實的親歷者,應參與庭前會議。
(一)充分保障辯護權行使
以審判為中心語境下,客觀上要求增強庭審控辯雙方的對抗性。
1.完善相關法律規定。(1)推動立法設立偵查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律師在場權制度。即使推動立法設立上述制度難度較大,也可以采取變通手段,可先推動立法規定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全程錄音錄像制度,而不僅限于在看守所等法定的訊問場所,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與辯護律師在場權類似的效果;(2)推動立法規定偵查機關作出對犯罪嫌疑人權益有重大影響的特定決定時辯護律師閱卷權,這類特定決定包括提請批捕決定、移送審查起訴決定等;(3)推動法律規定偵查文書中針對辯護律師的辯護意見進行充分的論證與說理;(4)在法律層面增設對檢察權運行進行司法化改造的相關規定,增強檢察權運行過程中的中立性、制度化和規范化,從而使當事人、辯護人和公眾能夠深度介入到檢察權的運行過程中來;(5)推動法律規定檢察文書針對辯護律師的辯護意見進行充分的論證與說理;(6)將可能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沒有聘請律師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納入法律援助范圍;(7)切實保障律師會見不受監聽、律師申請調查取證權得到有效行使、庭審中辯護人的辯護意見能夠全部記入筆錄;(8)建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庭審前閱卷制度,確保其在庭審之前,獲知證據的全部內容。
2.進一步強化對已有法律規定的貫徹執行。(1)以人權保障觀念和司法為民觀念切實轉變公檢法工作人員的官本位觀念,提高執行與保障辯護權的有效行使相關的法律規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加強書記員職業化建設力度,確保書記員盡可能在速錄能力、理解力、語言文字能力以及相應法律知識等方面都能達到較高的水平;(3)司法行政部門應強化對法律工作者和律師的考核和管理,規范其執業行為,提升律師執業形象。
(二)嚴格落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1.明確非法證據的范圍。從立法、司法解釋等方面,從厘清基本概念著手,界定非法取得證據的各類方式的核心內涵,區分與正常偵查活動的差異,逐漸構建實用性、可行性較強的非法證據排除規范體系②陳衛東、趙恒:《刑事證據制度重點問題實施狀況調研報告》,載《證據科學》2014年第6期。。應明確“等非法方法”的“等”如何理解,是等內,還是等外?如果是等外,應如何限制范圍。應明確非法方法與偵查謀略的界限,應當將威脅的方法所得到的證據作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關于“重復自白”問題。在美國,法律規定只要刑訊逼供,所有的有罪供述都不能采信,理由是違背意愿的應當排除,但是就我國現階段而言,如果被告人之前被刑訊逼供而做出的有罪供述,應該排除,但是后來在未被刑訊逼供做出的自愿認罪供述,應該可以作為證據采用。
2.完善非法證據排除的啟動程序。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啟動主體包括兩類:(1)審判人員依據職權主動啟動;(2)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出申請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予以排除,但是應當提供相應的線索或者材料。要注意立法如此規定僅僅是為申請非法證據排除的當事人(辯護人)一方提出了一定的條件,只要有相關線索或資料,就可以開啟,而證明取證手段合法的責任始終是由控訴方承擔的。
3.完善非法證據的調查程序。在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啟動以后,法庭應當對是否存在非法證據進行調查,需要調查的證據材料除常規的訊問筆錄、錄音錄像等,還應審查被羈押的被告人所在看守所出具的體檢報告及被告人被抓獲后送至看守所的時間間隔、期間是否被帶出看守所等。
4.完善非法證據排除的裁決程序。從訴訟效率及保障訴訟順利進行的角度,在庭審中不宜針對非法證據排除問題作出單獨的裁決。如果對非法證據排除單獨作出決定,無論是采用“裁定”還是“判決”,都涉及對該裁決的救濟問題,這勢必增加司法資源的耗費,形成不斷申請排除非法證據、不斷進行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惡性循環。
(一)落實直接言詞原則
1.確立一個原則,即只要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控辯雙方和當事人對該證人證言提出異議的,法院原則上就要通知證人出庭作證。就直接言詞原則的本義講,證人出庭作證本就是“應有之義”的當然原則,如果對這個原則再加以限制,并且限制的條件過于苛刻,那就背離了原則的本義。因此,法院在“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要件把握上不妨抽象一些,“虛化”一些。另外,由于刑訴法沒有授予被告人、辯護人申請控方證人強制出庭的程序權利,法院放寬對“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要件審查,也是對辯方訴訟權利的強力保障。
2.嚴格采信標準,即對經通知拒不出庭的證人、被害人、偵查人員等,其所作書面證言、書面陳述和辦案說明材料,傾向性上應排除其證明效力,除非有足夠的其他證據印證。根據刑訴法,鑒定人拒不出庭的,鑒定意見直接不得作為定案的依據,由于證人證言等其他言詞證據具有“不可替代”性,法律沒有直接規定排除原則,但在具體采信標準上應向排除原則“靠攏”,否則,出庭制度就有可能被完全“架空”。
3.注重優先序位,即證人、被害人等言詞證據提供者的當庭證言、陳述如果與其先前書面證言、陳述相矛盾,如果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當庭證言、陳述是虛假的,應原則上采信其當庭證言和陳述。這一原則應同樣適用于被告人供述。這種證據采信標準,既可以有效制約偵查期間的不當取證行為和“由供到證”的不合理取證模式,也可以強化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對出庭制度的積極性。
4.落實證人保障制度。積極落實刑訴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證人作證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和費用保障制度。當前應首先建立健全費用保障制度,確定補償標準,將各項規定落到實處。
5.限制庭外調查權。貫徹中立原則,讓控辯雙方成為證據收集的主體;無特殊情況,法院不得自行啟動庭外調查核實權。
6.強化程序設計。為確保法院通知證人出庭的職權行使,必須在程序設計上讓法院在正式開庭前知曉控辯雙方有爭議的證人證言或其他言詞證據。在靈活性上,法院可以在送達開庭傳票和通知書的時候告知各方對言詞證據有異議的,應當在開庭前三日內及時告知法院;如果控辯雙方沒有提前提出這一異議,法院將不通知證人到庭,庭審中僅針對書面的證人證言進行舉證質證。
(二)重構刑事案件認證模式
1.改善公訴舉證方式,加強重點舉證,乃至一證一舉、一證一質。實踐中存在著“打包”舉證質證的問題。對控辯雙方無爭議的證據,可以簡化舉證程序,相關的無爭議證據,可以集中放在一組批量舉證。對于有爭議的主要證據,特別是影響定罪量刑的主要證據,應當重點舉證并展開質證,講明來源,陳述其所要證明的事實,做到一證一舉。控方對于案卷材料中有利于被告人的證據也應當予以舉示或說明。
2.改善質證控制,保證辯方質證權。對于經過庭前會議,整理歸納出爭議焦點的案件,控辯雙方均應在庭前做好相關辯論準備。實務界通常把調查階段的辯論稱為“小辯論”,把辯論階段的辯論稱為“大辯論”。調查階段的“小辯論”,針對的是對方所舉的某一個或某一組證據,具有及時性和針對性。“大辯論”,針對的是對方所舉證據的全部或某個部分,具有整體性和補充性。應保障控辯雙方在庭審調查階段的質證辯論權,法官不應不適當地抑制控辯方關于證據證明力的意見,相反應善于傾聽。
3.加強當庭認證。既要維護認證的權威性和正確性,也要順應“認證在庭上”的發展趨勢。
(1)關于認證的時間。可在法庭調查結束后,宣布休庭進行集中討論認證,隨后恢復庭審,當庭宣讀認證結論,對確認的有效證據及不予采信的證據全面說明,對暫時難以認定的證據也應說明,進一步明確爭議焦點和案件疑點,引導控辯各方辯論。對有疑點的證據,確實難以作出認定結論的,可放在本次庭審后認證,也可待補證后,結合其他證據及全案事實進行認證。
(2)關于認證的程序。合議庭有人民陪審員參審的,應先由陪審員對證據采信情況發言;合議庭對某個證據的認定意見完全一致,可以作出認定結論;合議庭對某個證據的認定意見發生分歧,原則上暫不作出認定結論,待補證或綜合全案情況,在下次認證環節再討論決定。
(3)關于認證的內容。認證,應對相關證據的證據資格和證明力大小一并做出確認結論。審判中,法官或合議庭對某個證據,進行判斷,包含著其有無證據資格、證明力問題一并做出,并不是分開進行。如一起餐飲合同糾紛,原告舉出一份被告書寫的欠餐費單據,被告質證無異議,法官依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當庭確認為有效證據。并不是分兩步認證:先當庭確認其有證據資格,再庭后確認其要證明的內容。刑事認證,道理亦通,如果認證分兩步操作,人為增加工作量,不會得到一線法官的歡迎。
責任編校:姜燕
*本文為2015年全省法院重點調研課題調研報告,有刪節。
**課題主持人:吳聲;課題組成員:趙永金、趙海永、方月倫、王守亮、張詩卿、張耀偉、韓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