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冬祥
(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七中學,安徽 銅陵 244000)
?
淺談引導學生聆聽音樂的方法及策略
阮冬祥
(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七中學,安徽 銅陵 244000)
【摘要】聆聽、感受、體驗音樂的直接經驗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是音樂教學中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在多年的初中音樂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由于初中生活潑好動,控制力、情緒穩定性較弱,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注意力難以持久。特別是對純音樂作品的聆聽,更是顯得茫然,心不在焉,無所適從。嚴重影響了學生對音樂的關注度,有礙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
【關鍵詞】聆聽音樂;音樂;方法策略
面對這一現狀,作為教師應當首先明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切實做到將培養學生音樂聽覺能力置于教學的核心地位。遵循音樂規律,把全部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牢固地建立在聽覺基礎之上。立足于聽,以聽為策略,把聽的策略貫穿到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其次,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地開展音樂實踐活動,采取實切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關注音樂,培養他們的音樂聽覺能力,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促進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在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引導學生聆聽音樂,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引導學生關注音樂,圍繞音樂展開思維活動要讓學生學會聆聽,聽要有所感,感要有所思,只有這樣的聽才具有意義。在初聽前,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地給學生提出幾個簡單的,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例如:你知道這首歌演唱者的人聲分類嗎?《伏爾加船夫曲》(男低音);樂曲中你聽到了什么特別的聲響?《雷鳴電閃波爾卡》(雷鳴電閃);樂曲中的主奏樂器你聽出來了嗎?《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歌曲中哪一句最能讓你感動?《我的中國心》(我的中國心)、《七子之歌》(母親、母親)等等。這樣有目的地讓學生去聆聽,聽后及時提問,無疑可以把學生引導到對音樂的關注,激發他們對音樂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對音樂中的基本要素加以感受體驗并積極展開思考。課中,教師還可以延續以上問題展開。例如:《伏爾加船夫曲》為什么會用男低音來演唱呢?(深沉,能夠更好地表現船夫們苦難而艱辛的生活狀況);你知道《雷鳴電閃波爾卡》中雷鳴電閃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嗎?(定音鼓、鈸)。這樣的提問環環相扣、順理成章,可以再度引起同學們對音樂的關注,有針對性的片段聆聽,學生的進一步思考,促進了學生對音樂整體的把握,對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長此以往,學生便會逐步養成帶著問題去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積累起感受與鑒賞音樂的直接經驗。
這里的“動”主要包括學生的演唱、演奏、律動、舞蹈、游戲等。初中生活潑好動,如何讓這“動”變得有序、有韻律、有節奏,與音樂有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對學生加以引導,運用多種音樂實踐活動來把握音樂這一本質特征,體會音樂的情緒、風格及特點。例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進行曲的伴奏聲中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進音樂教室去欣賞《行進之歌》。課堂上,我們和學生一起在《非洲鼓樂》聲中敲起激昂奔放的節奏;在《天上之音》中跳起歡快熱烈的民族舞蹈;在《樂海泛舟》中唱起那優美動聽的主題旋律;哼著《小調集萃》中的小曲我們滿懷喜悅地離開教室。此外,在聆聽中我們為《溜冰圓舞曲》第三小圓舞曲畫上起伏的旋律線;為《青年友誼圓舞曲》劃出三拍子的指揮圖式;在《我們是冠軍》中吹響號角,齊聲吶喊,共享球迷的熱情;在《搖籃曲》中搖擺晃動,用身體的律動感受著母親的溫暖。這些綜合性的音樂實踐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身體的多種器官。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創造音樂的過程中去,樂在其中、學在其中?;顒又?,他們隨心而動、有感而發,從而達到感知和體驗,認識和理解音樂作品的真正內涵。
初中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但持久性較差,為了讓學生的聽覺不處于疲乏狀態,時時處于興奮。教師就應想法設法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立足原創,求新意、求變化。例如:在欣賞的內容上,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互聯網的強大優勢,為欣賞內容注入新鮮的血液,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
(1)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除了讓學生欣賞教材范唱(領唱、合唱),在拓展部分可以增設聆聽阿寶的演唱,民族樂隊的演奏,讓學生接觸原生態唱法,了解信天游,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歌曲《桑塔露琪亞》除了教材中童聲合唱、美聲唱法,還可以增設教師的范唱,學生自己的演唱(事先錄制好的音頻),讓同學們欣賞,增加親切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3)《伏爾加船夫曲》先聽中文版再聽俄文版,通過比較讓學生感受俄文版在高潮部分出現的男聲伴唱所產生的震撼。
在欣賞的形式上:(1)采用總分總的形式聆聽《A大調(鱒魚)鋼琴五重奏》先總聽,再分段欣賞,再總聽,讓學生了解變奏曲式的特點。(2)歌曲與樂曲結合的形式,《我的祖國》和《沃爾塔瓦河》歌曲的欣賞與學唱為樂曲的聆聽奠定基礎,感受其內在聯系。(3)采用對比欣賞的形式,《婚禮進行曲》和《葬禮進行曲》通過比較讓學生掌握兩首作品不同的樂器、節拍、節奏、速度、力度和調性。(3)視聽結合的形式,節選影片《音樂之聲》兩次演唱《雪絨花》的畫面,讓學生根據劇情,體會不同情景之下的演唱所產生的不同情緒與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的音樂教育,既不是為培養作曲家也不是為了培養演奏家,而主要是培養合格的聽眾。為此,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思考,努力探索。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音樂習慣,促進學生欣賞能力的發展設計出更好的方法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