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瑩(哈爾濱市殘疾人活動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論中國民族音樂中的京腔元素
欒 瑩
(哈爾濱市殘疾人活動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自建國以來,中國民族聲樂經歷了較長期的發展,由建國初期的“土洋之爭”與全國聲樂教學會議帶來的藝術形式的百家爭鳴,各大音樂院校民族聲樂專業的建立,這對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80年代以后,全國的民族聲樂在表演理論、歌唱技巧及歌曲創作等諸多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在中國聲樂蓬勃發展的同時,又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如 “風格單一化”、偏向“西洋化”民族聲樂“新生代”演唱者對于演唱風格特點的把握上缺乏個性等呼聲,這些意見對從事民族聲樂的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警示,這也說明我國民族聲樂的學習和借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本文將對民族聲樂借鑒國粹京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一簡單的分析論述。
京腔;民族聲樂;繼承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的戲劇文化,而京劇是我國戲劇最具代表的劇種。京劇表演藝術不同于西洋歌劇及話劇等戲劇表現形式,它是把文學、念白、歌舞、表演、音樂、造型、人物、色彩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的藝術整體。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為眾多表演藝術所借鑒,其中以民族聲樂最為突出。
我國的民族聲樂與其他音樂形式不同,它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民族聲樂中科學的歌唱方法,在不斷的發展中又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的特點,逐漸形成的一種獨樹一幟的新民歌的演唱藝術。而民族聲樂藝術與京劇藝術同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京劇對民族聲樂的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影響。
(一)京劇演唱中吐字咬字的藝術
京劇演唱的一個重要的標準是“字正腔圓”,由此可見唱腔和唱詞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方面就是演唱過程中的咬字和吐字,只有把二者相互配合好,演唱過程就像行云流水一樣,才能充分的表現出劇中人物的想要情感,更能感染聽眾。
演唱時首先要字正,因為腔從屬于字,所謂“腔隨字走,字領腔行”說的就是說字的重要性。咬字和吐字,從字義上看,咬字就是把字咬住咬好,吐字就是把已經咬好的字吐送出去,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京劇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唱腔中的咬字和吐字,往往有些唱詞的行腔、字句很長,即一個字的拼讀過程中的韻母和聲母會保持多個音或多個小節,所以京劇中咬字和吐字即是字頭、字尾兩個重要的部分。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做到相互拼連,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音節。
(二)京劇的演唱方法
京劇作為一門悠久的戲曲藝術形式,有著厚重的歷史,孕育著豐富的內涵。它自成一套相對完善的演唱方法,力求聲音“亮”、“甜”、“脆”、“水”。在唱腔中,京劇表現的是聲音靠前且明亮,但高音部分用的是腦后共鳴。和民族聲樂唱法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唱腔多用真聲。但在京劇行當中,青衣也有真假聲混合的演唱,但共鳴腔體用的并不多,否則顯得極不自然。另外在京劇的演唱過程中,往往音多字少,一個字有時會保持多個音或多個小節,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演員在演唱過程中有穩定的氣息,且同一母音在多個小節內咬字的口型要絲毫不變。
(三)京劇演唱中的情感表現
京劇演員在演繹藝術作品時,保證聲音質量的前提下,情感表現則是最能表現人物不同思想感情的重要因素。表演中,無論是大段的念白還是唱詞,都須根據人物性格以及所處環境進行情感處理。不同場景演唱的唱段,須根據具體文詞內容和人物性格,在節奏、音色等表現方法上要有所變化。這在中國戲曲演唱技巧中情感變化是至關重要的,京劇尤為突出。
(一)民族聲樂的咬字吐字的借鑒
民族聲樂的演唱與京劇在咬字吐字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字行腔,字正腔圓,把字咬好,歸韻再用上腔體共鳴,這樣唱出來的聲音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清、脆、圓、潤、甜的五大特點。
(二)演唱方法上的借鑒
民族聲樂在借鑒西洋唱法的同時,結合了我國語言自身的民族特點,逐漸地形成了科學、嚴謹、正規的發聲方法,京劇和民族聲樂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處,例如民族聲樂演唱上的真假聲運用與京劇中的大小嗓互換都是一脈相承的,演唱時的共鳴位置和氣息的運用還是那個也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同樣是對京劇進行了繼承和發展。民族聲樂演唱在氣息上,雖然沒有京劇中表演的突出,但同樣要保持穩定的氣息,以達到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三)情感處理上的借鑒
民族聲樂和京劇一樣,也非常講究韻味,雖然沒有如京劇一般的韻味濃郁,但它所具有的獨特韻味也同樣能打動聽眾。民族聲樂作品中,有很多事根據傳統的京劇改編的,如陜北民歌《蘭花花》中的緊拉慢唱正是運用了京劇的手法,而京劇唱腔中對感情韻味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演唱這類作品時,如何把握情感韻味就必須向傳統京劇表現方式借鑒了。
“樂之筐格在曲,而色澤在唱”。對民族聲樂演唱者來說,演唱的風格是至關重要的。運用和借鑒京劇的咬字吐字、演唱方法和情感表達來表演風格性強的民族聲樂作品,凸顯演唱的感染力,增強演唱者的個人魅力。下面以《故鄉是北京》為例簡略論述民族聲樂中的京腔元素的魅力之處。
《故鄉是北京》的旋律具有濃郁的京腔韻味,是由閻肅作詞、姚明作曲,由于詞曲朗朗上口,極具代表性,后被廣泛傳唱,家喻戶曉。作品通過“聲、韻、情、字”等方面,充分體現了國粹京劇的魅力。但是它的演唱風格與京劇又有區別,是在聲樂發聲方法及演唱的基礎上,略微加上京劇的咬字及小修飾音等表現手法。
全曲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A(1-15小節)、第二部分B(16-110小節)、第三部分A‘(110-134小節)。首先分析第一部分A (1-15小節),“走遍了南北西東,也到過了許多名城,靜靜地想一想,我還是最愛我的北京?!边@段旋律是借鑒了京劇的西皮慢板的唱法,以下我們對歌詞的咬字方式進行簡要的分析:
“走”、“了”字要慢拼歸韻“ou”、“ao”;“名城”的“名”字用第二聲調做強調處理?!办o”字略帶若有所思的京腔慢慢唱出;“想”字把字頭唱出后稍作停頓,然后用“想”的韻母“ang”帶出后面的音;“我還是”用正常敘述的口氣說出來,
“最愛”是需要著重強調的,而且音高比較高,吸氣之后要在高位置上做好準備,把“最愛”兩字說唱出來,這里稍加下滑音處理,“我的北京”要清晰準確的唱出來。
這樣的演唱一下就能體現出京腔京韻的味道,引人入勝。在咬字上,要區別于純粹京劇,不宜咬的太死,在裝飾音方面,做到恰到好處就可以,沒必要加的過多,在演唱裝飾音時,要連貫快速的演唱,輕巧的一帶而過,著重突出后面的音?!拔疫€是最愛我的北京”這句歌詞是整首作品的中心主旨,演唱時吐字要清晰,情緒自豪,“京”字唱的要稍微加重一點,這能突出京腔的語調,也能增強自豪感,正與京劇的甩腔相吻合。這不僅增強了作品的京腔韻味,也為下段快板過渡鋪墊奠定了基礎。
第二部分B(16-110小節),這一段腔少字多,要注意情緒的轉變,由A段的訴說心意到B段熱情的贊美,情感是逐漸上升的過程。在這段中以短音居多,所以演唱時要干脆、利落,裝飾音要轉的輕巧,收的干凈,講究咬字清晰和吐字時字頭的“噴口”,如珠落玉盤?!熬┣痪╉嵶远嗲椤笔屈c睛之筆。再加上京劇“三大件”,時代與借鑒京劇的特點盡收耳畔,富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風也更加濃厚。
第三部分A‘(110-134小節)與A段旋律相同,但節奏和速度卻發生了變化,這一段采用搖板形式,旋律音符較稀松,但是在鋼琴伴奏的部分和弦卻密集緊湊。搖板在京劇界又稱為“緊打慢唱”或“緊拉慢唱”。即伴奏的樂器奏的緊且快,唱的部分反而很慢。較第一段而言,“走”加長到四拍,“遍”和“南北西東”也分別比A段放慢了一倍,形成前后反差、錯落有致的藝術效果。節奏是緊湊的流水板,唱腔卻是類似于散板,通過這樣的前后對比充分體現出一種緊張的音樂效果。這段依仍冠以“高拔子”唱腔,“西皮”搖板的小過門利落地守衛,更加升華了對北京的熱愛這個主題。
在演唱時,適當加上京劇中的演繹方式,例如借鑒京劇眼身手等表演方式,就使這首作品更加熠熠生輝。《故鄉是北京》在結構上成功的借鑒了京劇的板式結構,這就不可避免的對鋼琴伴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彈奏時要表現的快而不趕、慢而不拖,散中有節、層次分明。在實際演唱當中,在民族聲樂發聲方法的基礎上,可以更多的借鑒京劇的發聲法,例如咽腔不要開的過大,共鳴位置應更多的集中在鼻腔和眉心處,高音多用假聲。
在整首作品的演唱當中,最為重要的是京腔京韻淋漓盡致的表現,更要處理好歌曲的主題思想,演繹出傳統京劇的藝術特點,同時還要做到以聲傳情,氣息飽滿,而且從頭到尾保持明亮的音色。最終達到與聽者共鳴之境。
在中國民族聲樂不斷發展的未來,它還會與國粹京劇有更加深層次的碰撞與交叉。更多的會在風格演繹、音樂素材、與歌唱的技術技巧方面的相互借鑒。京劇是我國獨有的音樂形式,然而中國民族聲樂借鑒京劇的藝術形式也必將獨樹一幟,它更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的參天大樹。
[1]張浩.張權聲樂藝術理論述評[J].音樂研究,2011(01).
[2]張晴.民族聲樂與戲曲唱腔的比較研究[J].四川戲劇,2005(06).
[3]金鐵霖,徐天祥.民族聲樂教學的現狀及創新——金鐵霖教授在“2005年全國民族聲樂論壇”上的學術報告[J].中國音樂,2005 (04).
欒瑩(1983—),女,黑龍江人,碩士研究生,中級,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