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斌(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對小號教學的相關思考與建構
李俠斌
(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小號由于其獨特的音色以及極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而作為音樂教學過程中一種主要的課程,并且在音樂史中歷來扮演著重要而獨特的角色。目前,在我國小號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很多方面的問題,小號表演觀念落后、藝術底蘊薄弱是其中制約小號藝術發展尤為凸出的兩個問題。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對小號教學進行相關思考與建構,以期找到提升小號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思路與途徑。
小號教學;思考
在眾多類型的樂器中,小號尤為獨特,其音色獨特,表現力極其豐富,有著極強的情感感染力,不論是從哪個方面來說,小號都是當之無愧的樂器王者,在樂器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小號不同于其他樂器,一個優秀的小號演奏者在具備高超的獨立吹奏技巧之外,還需要在合奏技術上有所成就。在小號教學中,由于存在各種問題難以突破和解決,因此其教學目標往往難以達成,教學過程也會存在諸多局限與阻礙,因此小號教學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大大折扣,再這樣的情況下,相關人員正在考慮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和途徑,改變教學現狀,創新教學方法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匱乏
在小號教學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中,教學觀念落后是一個尤其重要的問題,很多小號教育工作者由于對于小號藝術的認識停留在比較淺顯的階段,因此其知識體系缺乏系統、科學的架構,對小號藝術的認識不足,甚至就連小號的正確演奏方法也眾說紛紜,缺乏統一的認識。很多教師由于教學方法匱乏而忽略對小號吹奏基本功的練習,由此導致了小號練習方法不正確,缺乏科學、系統的學習理念。此外國內很多演奏者除演奏水平欠缺以外,其合奏意識也尚未建立。
(二)文化底蘊薄弱,藝術視野狹隘
在急功近利的學術氛圍下,很多音樂專業的學生本著實用主義的狹隘觀點,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投入精力,但其對其他音樂領域的了解和認識卻非常粗淺,其中對音樂發展史等音樂文化領域知識的了解尤其匱乏。單一的知識結構和薄弱的文化底蘊嚴重的制約了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缺乏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引導以及培養。
(一)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不論在哪個領域,教師隊伍的水平往往決定了某個領域、某個行業的發展和進步。因此為了改善小號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綜合素質,提升教學水平。作為小號教學的教師首先應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藝術觀與教學理念,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在小號教學領域的能力和素質。小號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其教學過程對教師的聽力有著重要的要求,作為一個優秀的小號教師應該不斷的鍛煉自己的聽覺,以此來對學生的演奏水平進行評估,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改進措施。此外,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師應該增強小號的實際吹奏能力,將理論教學和實際演奏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單調、枯燥的窘境。所謂學無止境,小號教師也不例外,教師應該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身能力與藝術修為。
(二)擴展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小號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理念落后問題是長久制約小號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問題,因此擴展新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將會是打破小號教育困境的重要突破口。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教學理念逐漸現代化、多樣化,傳統的單一化、形式化的教學理念已經被時代所拋棄,教學將不是簡單的說教,教師只是一個教學工作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實質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深刻影響下,小號教學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得到全面的更新。小號的教學不僅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也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因此僵化、枯燥的傳統教學模式將不再適用,因此作為小號教師就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主動的轉變教學方法,不斷的尋求教學的新內容、新途徑。通過利用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來創新小號教學的新模式,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有著極大地助益,此外針對某個問題,要采取針對性強的教學方式,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三)培養興趣平臺,加強教學實踐
歸根結底,教學過程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因此教學實踐活動就成為了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與提升的重要手段。學校應該本著豐富學生生活、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培養和建立各種興趣平臺,例如組建小號樂隊、舉行小號比賽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小號學習、展示的舞臺,提升其小號的演奏能力以及配合能力,加強教學實踐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教學困境的途徑,應該加以支持。
小號教學效果的改善與提升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藝術潛力是提高教學水平、改善教學效果的基礎,當今小號教學的現狀要求我們要從革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增強教育實踐等三個主要方面著手實施小號教學創新,這不是一句話就能囊括的,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加強溝通、共同努力,不斷在小號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為現代社會培養出合格的小號演奏人才,不斷提升公民藝術修養與素質。
[1]陳銳.小號口型的建立與發展[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1(4).
[2]傅義潔.關于小號演奏的口型問題[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1(1).
[3]王阿洋.小號演奏中的呼吸及其對演奏的作用[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27)4:137-138.
[4]傅義潔.淺論小號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的獲得[J].齊魯藝苑,2005(04):64-65.
[5]王偉.論小號演奏的呼吸與音樂表現[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3(01).
[6]王紅興.關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小號教學的思考[J].高教研究,2012(342):232.
[7]趙丹寧.小號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音樂天地,2009(2):54-56.
[8]商立君.探索高師小號專業教學新途徑[J].藝術教育,2010(10):6.
李俠斌(1983—),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小號演奏、管樂演奏教學、器樂音樂藝術、藝術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