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銳濤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慕課教育(MOOCs)不適用合理使用制度論證
曹銳濤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慕課教育不僅使得學習者能夠在傳統課堂之外不受時間限制接受學慕課教育所提供的網絡教學內容,而且能夠進行網上互動使得學習效果得到增強,甚至通過網絡工具,例如通過云計算增加教學內容、步驟安排和師生互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毫無疑問,網絡技術的發達使得慕課教育拓展了教育覆蓋面。
當然,與傳統教育需要引用作品一樣,“從事遠程教育相關的工作的人都知道一門網絡課程的成功搭建,除了學科知識本身,教學的設計和富有表現力的圖片、動畫、圖像、音樂等亦十分重要。在網絡課程制作時,需要大量的素材來美化,以提高課程的觀賞力、趣味性,刺激學生保有足夠的學習興趣?!盵1]如此,必然會涉及對作品的使用。傳統教育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能出版發行”[2],那么慕課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模式是否可以援引該條法律規定適用合理使用制度呢?
支持者認為慕課教育是一種擴大了的社會教育,屬于社會公益,當然允許慕課教育使用合理使用制度。如此既符合著作權法促進文化知識傳播的最終目的,亦能使得更多的人進行更進一步的創作。但慕課教育的自身特點是否決定了它不同于傳統教育,而且允許慕課教育免費使用權利主體作品,是否會導致權利主體的利益之重大損失?也就是說是否會因此損害私人利益。這些疑問應該得到解答。
(一)概念
慕課教育的英文全稱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對于此概念,學者一般通過對每一個詞語及其慕課教育實踐中運行狀況進行作解,即“大規模(massive)主要是指大量的學習者參與課程,也可以指大規模的課程活動范圍;開放(open)是說學習者可能來自全球各地,信息來源、評價過程、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環境都是開放的;在線(online)意味著它提供了系列符合移動智能背景下的學習材料,可隨時隨地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盵3];由此可知慕課教育的概念應該是一種通過網絡在線平臺向眾多不特定學員提供種類多樣課程的教育模式。
(二)特點
根據慕課教育的概念及其英語全稱可知,慕課教育的主要特點集中在三方面,即大規模、在線性和開放性。
1.大規模主要是學員數量及其學員身份的不特定性。對比傳統教育,學員不需要進行入學考試、交納學費、選課等程序,往往只需要一臺聯網的網絡設備,如一臺手機或者電腦即可進行網絡注冊,然后就可以進行學習,網絡平臺對學員的身份往往不做要求,而且很少收費。此特點最顯著的就是只要能聯網,世界各地都可以共享該課程。
2.在線性是指網絡平臺提供的課程和學員必須同時在網上“碰面”,只要在網絡環境中,學員才能與慕課課程發生接觸,沒有了網絡慕課教育則變成空中樓閣。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慕課教育無疑擴大了學習的可選擇性和便捷性。
3.開放性是指相對于傳統教育,任何一個只要有著學習愿望的人都能借助網絡平臺聽取教育課程,人們不需要再為了過高的入學門檻或者昂貴的學費而發愁,也可以說是“教育平民化”的一種表現,這對于突破“精英教育”而言極大程度上實現了受教育的實質公平。
通過以上對慕課教育概念及其特點的介紹分析可以看出這種教育模式的產生及其發展,能夠從極大程度上利用現代的網絡技術惠及千千萬萬的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們。然而,對于其是否應該適用合理使用制度,卻不能因為其本身價值的重大而獲得優越地位。眾所周知,在傳統教育中教材對于我們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承擔著傳播知識和完成教育的作用,但我們卻從來沒有因為教材帶來的重大教育意義而賦予其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優越地位。當然此處所說的是沒有因為教材提供了教育資料而可以適用合理使用制度,它亦有可能因為評論、介紹、說明某個問題引用其他作品發生合理使用,根本之處在于合理使用之原因的不同。從慕課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合理使用的理論基礎以及合理使用的構成要素進行考量,慕課教育是不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論證如下:
(一)慕課教育不同于傳統教育
慕課教育之所以會涉及合理適用制度問題的首因便是傳統教育可以使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盀閷W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能出版發行”[4],慕課教育如同傳統教育也屬于教育之一種,那么學者們則會認為既然都是為了教育目的,慕課教育當然可以適用合理使用制度了。但此處涉及法律解釋的問題。在該條法律制定之時尚不存在慕課教育,立法者制定改條所指向的僅僅是傳統教育中的課堂教學,現在的慕課教育是否可以當然適用此條呢?根據文義解釋我們可以推知慕課教育在作品利用方面不同于傳統教育,因而不支持慕課教育當然根據此條適用合理使用制度。雖然有學者認為“慕課教育的課程已經從課堂教學發展到了‘虛擬課堂’教學,但是教育的性質并未改變,因此,將‘為教育目的非商業性的學校教學’作為教研合理使用的原則條件能夠改變對‘虛擬教學’模式的歧視現狀?!盵5]但卻沒有認識到此兩種教育之間關于作品利用本質上的不同,具體表現有:
1.慕課教育學員數量規模較大,傳統教育規模小。傳統教育中對學員的限制性要求較多,比如需要參加入學考試、繳納學費、現場聽課等,基本是限制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范圍內。而慕課教育由于其在線性和開放性,傳統教育中的這些限制便不復存在。
2.慕課教育可以在短時間大范圍對作品進行傳播。傳統教育由于其較多的限制,課程結束往往意味著作品傳播的終止,時間較短,范圍較小。而慕課教育因為可以進行網絡存儲,因而能夠接觸網絡者便可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隨意觀聽課程,作品的傳播時間較長甚至永久,范圍也大到可以進行網絡傳播的任何一個角落。
3.慕課教育由于在線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已經上傳課程則該課程可以為不特定公眾知曉,即該作品已經發行了。而傳統課程由于法律的要求以及傳統課堂本身傳播技術的局限性,往往無法保留存儲課堂過程,也就不涉及發行問題。
總結以上三點可知慕課教育在學員數量、作品傳播時間與地域以及是否發行等方面與傳統教育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即傳統教育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條件在慕課教育已經不復存在。因而從慕課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相似方面論證慕課教育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原因不成立。
(二)慕課教育不符合合理使用制度理論基礎
學界普遍同意合理使用制度的理論基礎在于利益平衡原則,“著作權法是在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實現精妙平衡的法律機制,是協調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器’”[6],合理使用制度便是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一種制度。合理使用可以使得社會大眾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免費使用作品,保證他們的特殊需求。
具體到教育方面的合理使用便是公眾受教育權與作者著作權之間的平衡。公眾受教育權代表公益,著作權屬于個體的私益。這兩種利益之間的平衡是否必然得出為了教育目的便可以免費使用作品?這在公共利益做出貢獻時必須不遭受較大損害來看,答案是不必然。“正如Gordon教授所言,著作權法畢竟不是對著作權人征稅,即使有公共利益的存在,著作權人也沒有義務去補貼符合公共利益的使用者,只有因存在重大公共利益,同時對著作權人造成的損失又最小時,合理使用才應該成立?!崩嫫胶庠瓌t對權利人提出的要求只能是消極且損害較小的義務,如果權利人因為公共利益遭受了較大損害,則與利益平衡要求的“平衡”不相符。雖然有學者認為“慕課教育面向大眾,特別是被上層教育排除在外而處于社會弱勢的大多數人,其代表了更廣泛的公眾利益?!盵7]但是慕課教育所帶來的廣泛公益并不能必然推導出權利人應該為此做出免費犧牲。相反,在市場經濟中完全可以通過付費來實現此項公益,溫飽作為最大的公益從來就沒有要求供應者免費提供。“相對于著作財產權,合理使用永遠是補充性的制度,甚至可以說,合理使用的適用范圍由市場失靈的范圍決定。”[8]在市場能夠良好運作的情形下不應該犧牲權利人的較大利益來實現公益。
(三)不符合合理使用制度的構成要素
由于我國立法采用的是規則主義,法律中并沒有要素構成規定。但實踐往往有法律不可預測新問題出現,如本文中慕課教育,因而學者們大多認為由于我國是《伯爾尼公約》的簽署國,當然應該運用該公約中的三要素來評價一項新的作品利用方式是否適用合理使用制度。
《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2款規定了構成合理使用的三項要素:(1)合理使用僅就特定的情形而適用;(2)不得與作品的正常使用相沖突;(3)不能不合理的損害作者的合法利益。[9]由于該公約是眾多國家妥協一致的產物,因此對于多數國家用來評價某種使用是否構成合理使用是比較基礎,也是比較實用的。尤其我國法律中沒有規定合理使用的構成要素,而且我國的著作權市場發展又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因而適用此三個構成要素當在情理之中。
觀察美國的四要素:“(1)使用的目的和性質;(2)有版權作品的性質;(3)同整個有版權作品相比所使用的部分的數量和內容的實質性;(4)這種使用對有版權作品的潛在市場或價值所產生的影響。”[10]兩者的共同之處便是:(1)因為公眾利益;(2)不能影響作者對作品的正常使用;(3)不損害作者的較大利益。也就是說既要符合利益平衡原則所保護的公眾利益,又不能損害作者本人的較多利益,這兩者之間需要兼顧。任何具體的構成要素都是抽象理論基礎的具體,必須符合理論基礎的要求。
運用構成要素對慕課教育進行評價,即可知慕課教育由于其本身的特點不可能不對作者的利益不造成較大損害。人們往往因為從慕課教育中免費獲取了大量需求的知識便很少會再次購買被使用過的作品,當然不排除有人會去買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某些作品,但是慕課教育中引用如此多的作品,不能因為某些作者的作品最終銷量的增加而對其他作者的損失不予考慮。因此從合理使用制度的構成要素來看慕課教育不能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當然,不可不說作品中的精華往往會被課堂引用,而且這也是比較符合信息時代人們面對大量信息快速獲取知識的要求。因此,如果能夠對作者的利益進行補償,同時又能促進精華知識的傳播,豈不兩全其美。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不能僅僅因為慕課教育能夠惠及更多的公眾,也就是其更強的公益性便斷定慕課教育必然可以適用合理使用制度。合理使用制度必須也考慮權利主體的利益,如此才能做到不偏頗,也就是真正的“平衡”。同時學者擔憂的“許可不能”問題也可以通過法定許可解決,而且我國目前作品集體管理組織已經可以進行市場交易,不存在權利主體分散無法付費的問題。無論如何,合理使用制度必須保證權利人的利益不遭受較大損害。
當然亦有學者因為慕課教育對公眾是免費的,便認為權利人應該允許慕課教育的組織者免費使用作品,這種思維是一種“強盜”思維:任何人不能因為自己做了“善事”而當然強制免費使用他人的“財產”而迫使他人也做此“善事”,除非“財產”的主體自愿讓渡了所有權。慕課教育的免費與否并不影響作者對較大范圍使用其作品且對其造成較大利益損害的行為收費。在市場經濟中“沒有免費的午餐”,慕課教育的組織者為公眾提供了“免費午餐”并不能要求作者也為這種“免費午餐”做出犧牲。相反,慕課教育組織者本來就付出了較多智力勞動成果,如同作者對作品付出了智力勞動一般,收費本就合理合法。因此慕課教育進行收費,且允許作者收費反而能夠促進著作權市場的健康發展,因為市場上從來就沒有因教材是收費的就損害了人們的受教育權,反而人們希望付費獲得更好的教材,在市場經濟中這種營利運行合理合法。這對于著作權市場發展初具規模的我國何樂不為?
[1]李玲.現代遠程教育視角下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8):33.
[2]<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第6項.
[3]李曼麗.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學設計原理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4):13.
[4]同[2].
[5]鄒琳,陳基晶.慕課教育的合理使用問題研究[J].知識產權,2015(1):24.
[6]馮曉青.著作權法的利益平衡理論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2008(6).
[7]金寧.慕課教育中的合理使用問題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6(3):240.
[8]熊琦.論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范圍[J].福建論壇,2011(1):90.
[9]于玉、紀曉昕.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判斷標準的反思與重構[J].法學論壇,2007(3):90.
[10]同上.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