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春
金杜律師事務所,北京 100020
?
多國外觀設計專利未經授權使用是否侵權
劉迎春
金杜律師事務所,北京 100020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會越來越多,企業所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也越來越復雜。企業在國外建廠開公司,從國內運去進行使用的物品的外觀設計是否會侵權呢?不僅僅是企業,現在個人出國旅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隨身攜帶使用的物品的外觀設計在進入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后又是否會涉嫌侵權呢?本文對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未經權利人授權而使用外觀設計專利是否侵權做了簡要介紹。
《中國專利法》[1]保護的外觀設計專利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應用的新設計。在外觀設計被授予專利權后,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制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很顯然,在中國大陸,未經許可而為了生產經營目的制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外觀設計專利產品才會侵權,如果是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而使用了外觀設計專利,無論是否是出于生產經營目的均不構成侵權。例如,酒店大堂裝修使用了第三方生產的侵犯專利權人外觀設計專利的吊燈,但是酒店僅僅是使用了吊燈,并不侵犯專利權人的外觀設計專利權。
根據《歐盟理事會共同體外觀設計保護條例》[2],歐洲地區的共同體外觀設計指由線條、輪廓、顏色、形狀、表面結構和/或由材料本身裝飾形成的整體或部分產品外觀,包括注冊共同體外觀設計和非注冊共同體外觀設計。
對于注冊共同體外觀設計而言,賦予了權利人實施外觀設計和禁止任何第三方未經權利人同意而實施該外觀設計的專有權,所述實施包括制造、許諾銷售、投放市場、進口、出口、使用結合或者施用該外觀設計的產品,以及為這些目的而存儲所述產品。對于非注冊共同體外觀設計而言,只要是有爭議的實施是源自仿制受保護的外觀設計,則權利人被賦予與注冊共同體外觀設計同樣的權利。
但是,共同體外觀設計所賦予的以上權利是受到以下條件限制的:(a)個人非商業目的行為;(b)為了實驗目的的行為;(c)為了引用或教學目的的復制行為,如果這種行為是與公平交易慣例相容的并且沒有過度侵害外觀設計的正常實施,并且提及來源;(d)第三國注冊登記的船舶和航空器上的設備臨時進入共同體的領域內;(e)為了維修目的將備用配件和附件進口到共同體的;(f)進行維修的。
也就是說,在歐盟地區,未經權利人許可為了商業目的使用結合或者施用該外觀設計的產品是侵犯專利權的,很可能會受到停止侵權、沒收仿制產品等相應的懲罰措施,但如果是未經權利人授權個人非商業目的使用外觀設計則并不侵權。
《美國專利法》[3]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權人應享有與發明專利權人一樣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制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在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限內,未經所有人的許可,任何人(1)為了銷售目的將授權的外觀設計實施于制造的任何物品或進行任何仿造,或者(2)銷售或公開出售任何已經實施了這種設計或仿造的制造的物品的,都應當在其利潤總額、但不應少于250美元的范圍內向所有人承擔責任。
從文字上理解,在美國,為了銷售目的而使用外觀設計專利的,可能會涉嫌侵權,而對于未經權利人許可僅僅以非銷售目的使用授權外觀設計應該是不侵權的。
《日本意匠法》[4]規定,如下行為屬于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的行為,即,(i)以商業目的制造、出讓等(出讓和出租)、或進口、或許諾出讓等(包括出讓目的的展示等)任何被專用于制造注冊設計或類似設計的物品的產品;(ii)以商業目的為進行出讓、出租或出口持有注冊設計或類似設計的物品。
從該法條的文意來看,在日本,以商業目的為了進行出讓、出租或出口持有注冊設計或類似設計的物品構成侵犯權利人的外觀設計專利權。但是如果是非商業目的的個人使用應該是不侵權的。
《巴西工業產權法》[5]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權人被賦予了與發明專利權人一樣的權利,即,第三人未經專利權人同意,不得制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外觀設計產品,除非該未經授權的第三人的行為是個人非商業目的,不會影響專利權人的經濟利益;或者該未經授權的第三人的行為是為了實驗目的,與科學或技術研究有關。
可見,在巴西,如果是未經權利人授權而出于商業目的使用外觀設計會導致侵權,而未經權利人授權以個人非商業目的使用外觀設計專利則并不侵權。
綜上所述,在中國、美國、日本、巴西和歐洲,如果是未經權利人授權而以個人非商業目的使用外觀設計專利均不侵權,而如果是未經權利人授權而以商業目的使用外觀設計,除了在中國,在其他幾個國家和地區均有可能涉嫌侵權。因此,企業在走出國門進行商業活動時應加以注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5.
[2]COUNCIL REGULATION(EC)No 6/2002 of 12 December 2001 on Community designs,http://www.wipo.int/wipolex/en/details.jsp?id=5668.
[3]U.S.Patents Act(Designs)35 U.S.C.§§ 171-173 and 289 and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37 C.F.R.1,http://www.wipo.int/wipolex/en/text.jsp?file_id=130047.
[4]Japan Design Act(Act No.125 of April 13,1959,as amended up to Act No.55 of July 10,2015),http://www.wipo.int/wipolex/en/details.jsp?id=16062.
[5]Brazil Law No.9.279 of May 14,1996(Industrial Property Law),http://www.wipo.int/wipolex/en/details.jsp?id=515.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