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云霞(山西藝術職業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山西 太原 030002)
?
高校舞蹈教學創新實踐研究
——以“風格性”舞蹈教學為例
吉云霞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山西 太原 030002)
摘 要:民族民間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勞動中逐漸發展、形成的一種文化藝術,它呈現了勞動人民的各種情感,表達了大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為了更好的發展、傳播民族民間舞,現代教學界開始逐漸采用風格性教學模式,通過對各個民族人文風俗的學習和研究,從其文化理念和背景進行探索、挖掘,讓學生在觀摩和體驗中領舞舞蹈精神,在表演中展示舞蹈的內涵和魅力,從而達到把民族民間舞精髓發揚、傳承的目的。
關鍵詞:舞蹈;創新;實踐;風格性;教學
風格是指“事物在整體上呈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面貌”。風格性教學是指以“風格性”作為民族民間舞教學的基本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舞蹈中蘊含的民族文化、時代背景,分析其所希望表達的情感和信息,最終達到讓學生從本質上熟知民族民間舞是精髓和內涵。那么,風格性舞蹈教學具有哪些優勢呢?
首先,對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學生在熟悉文化底蘊的依托下,更加準確的把握民族民間舞蹈的特征。例如,蒙古族生活在遼闊的草原地帶,以游牧為生,蒙古族舞蹈就具有豪邁、矯健的特點,所以其舞蹈動作大方而粗獷,表現了蒙古族人不拘小節的豪爽性格。如果學生能將這一重要因素理解滲透,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就會達到事半功倍、舉一反三之效。
其次,對時代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在明晰故事發展脈絡的前提下,更主觀能動的體會出舞蹈所要表達的情感。如:大型舞臺劇《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作為和親西藏、為漢藏關系做出杰出貢獻的一位偉大女性,舞蹈中不但要表現文成公主的溫柔善良,還要體現她心懷大愛、對天下蒼生悲憫憐惜的情感。此外,還要考慮到文成公主來自大唐,在藏族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中還應該帶有一些漢族的特點,才能更好的符合人物刻畫。
最后,風格性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更快速的理解舞蹈內涵的基礎上掌握即興的創造、表演的能力。作為一名合格的舞者,單純的復制前人留下來的舞蹈動作已經不能滿足舞蹈發展的需要,風格性教學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更主觀能動的去演繹、創新民族民間舞這一民族文化,使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源遠流長。
民族民間舞的培養、傳承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風格性教學對教學環境、教師素質、學生的領悟能力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
(一)重視人文歷史民族文化的學習。學生的內涵與素質是能否表達出舞蹈情感的關鍵基礎。只有對相關知識全面掌握、內心情感豐富的學生才能跳出靈動、美好的舞蹈。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人文歷史、民族文化等的學習,感受民族審美意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素質,為舞蹈之路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合理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象力是人類創新和發展的源泉。同樣,對于民族民間舞的發展和傳播,想象和創造也必不可缺。傳統教學模式習慣于單純傳播方式,即教師遵照課本或自身經驗對學生進行教授,卻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風格性教學中,則要求教師不僅要“言傳身教”,還要“積極引導”,誘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在課堂中不止是單純的“接受”,也要自主的“思考”,這樣教學的成效才能事半功倍。
(三)課堂與實踐結合注重實踐提升作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基礎。課堂中能夠學習的東西再多,畢竟也是有限的。風格性教學不僅注重課堂中對學生的各種培養和傳授,也注重學生在實踐中的鍛煉提升作用。例如,有的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正規比賽活動,或者經常組織舉辦本校的舞蹈比賽,使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表現、運用,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質。
在教學中,教師的素質很大程度決定著教學的方式和效果。而在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和規范尤其嚴格。
(一)教師要具備各方面綜合素質。作為民族民間舞的教師,在風格性教學中,不但要具備專業的舞蹈理論知識和基本的舞蹈表演素養,還要具備人文、歷史、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修養,才能更好的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民族民間舞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等知識,使學生準確的把握民族民間舞的特色和風格,掌握民族民間舞蹈的本質特征。例如,可以在日常授課時結合該舞蹈講解舞蹈動作的創作緣由或當時的社會背景,讓學生更全面立體的理解舞蹈的內涵。
(二)要具備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民族民間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合格的舞蹈演員,并將這一文化發揚傳播下去,如果教師沒有豐富的舞臺經驗,面對學生只能教授書本知識和自己閉門研究的所得,不但不能達到好的授課效果,反而可能使課堂氛圍枯燥無味,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風格性教學中,結合背景知識使學生理解舞蹈內涵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實際表演中的一些特例進行講解傳授,激發學生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從而達到風格性教學的最佳效果。
綜上所述,風格性教學是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模式發展中逐漸演變摸索出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在舞蹈基礎理論、動作的基礎學習上,通過對時代背景、民族文化等的學習了解,使學生對舞蹈精髓和內涵理解更具體,從而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這要求民族民間舞教師在各方面提高自身水平和修養,只有教師具備了淵博和學識和專業的素質,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高能力學生,這也是我國民族民間舞風格性教學的基本需要。■
[參考文獻]
[1] 裴亞建.論舞蹈教學中民間舞蹈的“風格性”[D].山東師范大學,2008.
[2] 張靚靚.淺談風格性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本質魅力[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