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瓊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4)
淺析四手聯彈中的合作技巧
——以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NO.1》為例
張丹瓊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4)
鋼琴除獨奏以外,還有四手聯彈、雙鋼琴等演奏形式。四手聯彈作為特殊的表演形式,既能提高演奏雙方的節奏感和協調性,又能提高人們對音樂的興趣。本文針對四手聯彈中雙方的合作技巧和方法,從多角度出發,研究四手聯彈需要注意的各種問題,探索四手聯彈合作的要領,把理論上的合作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提升。
四手聯彈;合作;技巧;演奏形式
背景:約翰內斯·勃拉姆斯是德國浪漫主義中期的作曲家。一些評論家將他與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并稱為三B。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有三種版本,第一種是21首鋼琴的四手聯彈,前十首發表于1869年,第11-21首發表于1880年。第二種版本是把前十首作為鋼琴獨奏曲,出版于1872年3月,其中由特歐多·科赫那改編的第11-21首發表于1881年。第三個版本是管弦樂,也是最著名的版本。勃拉姆斯的這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最初由鋼琴演奏,后來被改編成各種形式進行演奏。鋼琴四手聯彈《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一首,后來就被作者改編為管弦樂曲,又曾經被改編為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獨奏曲[1]。
特點:節奏自由;旋律豪邁,富有激情;速度對比很強,一般復三部曲式。第一部分:音樂具有匈牙利民族熱烈奔放的性格特征,無論是旋律還是節奏,都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第二部分:活潑歡快的快板,富有動力性。第三部分:再現第一部分,音樂動人。
勃拉姆斯寫了最開始的兩集《匈牙利舞曲》鋼琴四手聯彈,它們都是屬于舞曲風格的組曲。他把鋼琴四手聯彈的兩個聲部上下排列,并標明“一聲部”和“二聲部”,他認為,這兩個聲部在鋼琴中是平等的,緊密聯系的,兩位演奏者必須要把兩個聲部融為一體,仔細研讀樂譜,才可能把它彈好[2]。在四手聯彈中,雙方的合作十分重要,兩個人要多加練習,培養彼此間的默契感。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四手聯彈中的合作問題。
(一)在練習過程中合作的具體方法:
1.合奏前的準備
首先,掌握作品的表現形式。要先熟悉總譜,多聽其他音樂家的演奏,這樣才能在總體中感知樂曲,提升彼此的默契感。在演奏樂曲時,要分析音樂結構和布局,從全局著眼。
其次,在兩個人合作之前,演奏雙方都既要了解自己所彈奏的聲部,又要了解對方所彈奏的聲部,這樣兩個人在合作中才能把握整體的節奏感,才能在演奏中做到協調統一。所以兩個人在彈奏時最好要看總譜而不要看分譜,這樣既能看到自己的譜子,也能看到對方的譜子,能夠知道對方的節奏,從而把握整體的節奏。
2.視角需要涉及其他音樂門類
在演奏中不能只局限于鋼琴的演奏,還要去聽管弦樂,聽它們旋律的連貫性與歌唱性、聲音的層次感、音響的立體效果等,這樣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哪一部分的旋律是用什么樂器來表現的,它的特點是什么,并在樂曲中用鋼琴把它表現出來。
(二)技巧難點的解決
1.音色的分析
雙方合作時的音色是演奏中的重點。在這首樂曲中:
第一,低音部分彈奏的情緒剛開始是夢幻般的,不能把音彈得太扎實,而且前兩個樂句都要呈現一個由弱到強再到弱的波浪形旋律。第三樂句和第四樂句是漸弱,是一個由強到弱的旋律線。而這時高音部分的旋律就是低音部分主旋律的加花,音色要流暢而飄逸。這樣兩人的合作才能很好地體現出生動的音樂形象。之后的低音部分是六連音,左手是切分的節奏,這時就像是弦樂演奏,悠揚柔美。
第二,在快板部分,情緒變得熱烈、活潑。此時低音部分是切分音的演奏,為體現輕巧的活潑的音樂氣氛,音符要跳躍,不能彈得低沉死板。在快板第三個f的地方是一個十分活潑的旋律,要充分體現跳躍感,最后漸慢,而后是一個強的加快速度的收尾。
第三,研究這些鋼琴作品的管弦樂改編曲也有助于把握彈奏時的音色。兩位演奏者應該多聽這首樂曲管弦樂隊的演奏,了解自己所彈的旋律在樂隊里是用哪種樂器的音色來表現它的情感的。比如低音部分彈奏的六連音,要柔美一些,找弦樂的感覺。理解是表現的基礎,我們只有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才能更好地把它表現出來。
2.節奏的準確性
準確把握節奏,特別是一些難對位的節奏,是四手聯彈中的一個難點。要想彈好《匈牙利舞曲》,就要做到任何時候都很準確地知道每一個聲部的地位和聲部之間的關系。
在平時的練習中,還要注意:匈牙利這個民族是一個熱情奔放的民族,有時在比較激動的地方會漸快,要求兩個人都多加練習,避免樂曲的演奏中出現各種不必要的問題。
近年來,人們對四手聯彈等演奏形式越來越重視,它豐富了演奏的內容,使觀眾獲得更大的滿足,同時也提高了鋼琴愛好者的學習興趣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也對培養演奏者彈奏時的相互配合能力、自身的音樂修養和音樂表現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夏小燕.琴韻心語—鄭曙星鋼琴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 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四手聯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