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辰
(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
“網”——利蓋蒂《旋律》之解讀
趙曉辰
(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德籍匈牙利作曲家喬治·利蓋蒂(Gy?rgy Ligeti,1923-2006),是20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其獨樹一幟的創作理念和寫作技術對西方乃至全世界的現代音樂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利蓋蒂創作于1971年的管弦樂曲《旋律》中,作曲家將傳統意義上的“旋律”置于宏大的微復調織體之中,無論在視覺(樂譜)還是聽覺(音響)上,都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音樂體驗,從而賦予這一傳統的音樂素材以新的表現和意義。本文即以此曲為解讀對象,“賞”與“析”相結合,既有感性的處于音樂欣賞層面的品評,也融合了理性的屬于作曲技術方面的分析。
關鍵詞:利蓋蒂;《旋律》;“網”
網狀的織體,網狀的音響,織網人,即是利蓋蒂。
自管弦樂曲《幻影》①與《大氣》②問世以來,微復調③技術已經成為利蓋蒂音樂的標識,他很樂于,也很善于用這種技法來編織各種式樣的網——“樂網”。網體有大有小,網孔有疏有密,網線色彩斑斕,手法更是獨樹一幟。
如果以傳統意義上的旋律為絲線,以創新性的微復調技術為針引,那么將會編織出一張何樣的網?利蓋蒂創作于1971年的管弦樂曲《旋律》(Melodien),即是對這一猜想的完美詮釋。
像利蓋蒂的大多數管弦樂作品一樣,樂曲在開始處就幾乎鋪滿了所有的聲部。各樂器組被細分,每件樂器都以不同的時值關系演奏上行的半音階音型。如此一來,各聲部密集交錯,音響一片混沌。仿佛作曲家正是要從這一團亂麻中理出一個頭緒。果然,半音階音型的規模逐漸減縮,節奏律動逐步疏松,樂曲階段性地停滯在一根亮晶晶的絲線之上——即由小提琴演奏的泛音“F”在極高音區的長時間持續。而后,隨著鐘琴一聲清脆的敲擊,短笛巧妙地延續了鐘琴的余音,接過了這根被思慮很久的絲線。
“旋律網”開始編織了。
“Eb、F、A”,一個特性的音調,發源于鐘琴那一聲清脆的敲擊,伴隨著幾次簡單而“隨意”的重復,旋律線初現端倪。而后所有的高音樂器依次被“悄悄”引入,分別圍繞這個三音動機進行各自的展開。隨著旋律線的橫向延伸,縱向聲部的逐漸繁密,“旋律網”逐漸成型。它最初由一根旋律線而來,隨后由眾多“同胞”旋律線共同編織,無論是“旋律網”本身,還是編織“工藝”,都越發復雜。
繽紛的絲線,繽紛的旋律,上面掛有水珠,時而會閃光,這是旋律線起伏的光芒,而當聽者偶爾捕捉到某一根樂絲時,馬上又會被另外的閃爍吸引過去。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旋律寫法嗎?是的:動機呈示、橫向延伸、縱向擴展。但是,當眾多這樣大同小異的旋律線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旋律”已經被賦予了不同以往的性質和意義,那就是由微復調技術所構建的宏觀音響體。
網,越織越大;色彩,越發絢麗。中音樂器和低音樂器也順序加入,使它越發厚重。當旋律鋪滿幾乎所有聲部的時候,利蓋蒂開始用他喜愛的一種音效對這張基本成型的大網進行潤色。“滴、答”的顆粒狀音效,來自打擊樂器和弦樂組的撥奏,像是在穿針引線,像是在抽絲剝繭。
即使這樣,作曲家依然沒有滿足。他小心翼翼、花樣百出地對這張大網進行上色、裝飾。旋律呢?躁動不安,密集節奏以及頻繁且大幅度的行進方式使它們不再老實,不再安分,它們上下跳躍著并相互糾纏在一起,讓聽者無法辨清它們原本的面目。
在樂曲即將結束之前,利蓋蒂不舍地握著最后一根絲線,毫無懈怠地考慮著它最后的歸所,直至悄然放手……
“旋律網”編織完成了,似曾相識,又面目全非。
旋律,還是老樣子,它甚至在某一個階段、某一個段落有著對調性的暗示,但是在這張大網中,任何一條旋律線都不再具有獨立性意義。對整體音色、音響的追求才是這些旋律線存在并發展的根本,這也是利蓋蒂發明微復調技術的初衷。
節奏,稠密而交錯,這導致了整體節奏律動的模糊乃至消失。節奏控制著網孔的大小和疏密,編制過程的細膩或粗獷,當然它也決定了這件藝術品的情趣的高或低。
織體,微復調織體,這不言而喻。它不僅承載著每個樂段的整體音響結構,也把控著整張網每一處的規格與色彩。在規行矩步地完成自己的職能的同時,也為整個作品貼上了印有“利蓋蒂”的標簽。
配器,復雜而多變。利蓋蒂充分挖掘每件樂器的演奏性能和音色潛力,嘗試了多種不同的音色搭配,從而賦予了每根絲線乃至整張網變幻多姿的色彩。
結構,清晰可辨。全曲發展體現出拱形結構原則,經歷了“引子——呈示——展開——高潮——回落——再現——尾聲”七個部分,整個拱形結構均衡、穩定。更值得關注的是,整個結構過程中沒有一處中斷或間歇,而是在潛移默化中一氣呵成的。這也許是利蓋蒂的審美取向,也許是編織“旋律網”的不二法門,總之,結構框架的劃分已不再重要,而由“絲”成“網”的結構過程,才是其精華所在。
風格,繼往開來。很難用某一種樂風來定義它,也許只有“利蓋蒂的音樂”才是對其最準確的解釋。
我們無需去模仿這樣一個編制過程,更不必去追捧這樣一種作曲技巧,因為利蓋蒂在編織這張“旋律網”的同時也在編織著另一張網,一張無限深廣的網,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參與到它的編制過程中來。很難定義這張網的名字,但毫無疑問的是:它代表了開拓,意味著創新。
旋律,無處不在;
樂絲,無處不在;
樂思,無處不在!■
注釋:
① 管弦樂曲《幻影》(Apparitions)創作于1959年,在1960年克隆舉行的國際現代音樂節(ISCM)上引起轟動。
② 不帶打擊樂器的大型管弦樂曲《大氣》(Atmospheres)創作于1961年,于當年10月22日首演于多瑙厄辛根音樂節(Donaueschinger Musiktagen)。該曲因獨特的寫作方式和音響體驗被作為“音色音樂”的范例載入史冊。
③ “微復調”(micro-polyphony),也稱作“微型對位”或“音色復調”,它既與織體有關,也與技術有關。微復調以“模仿”作為對位的基礎,其寫作特征雖然處處體現在“微”字上,但通過密集、超量的“微”的綜合,無論從視覺還是聽覺上,都達到了比任何傳統復調織體更為“宏大”的規模。利蓋蒂在管弦樂曲《幻影》中第一次使用了這一作曲技術。
[參考文獻]
[1] Richard Steinitz:“Gyorgy Ligeti, Music of the Imaginati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2003.
[2] Richard Toop:“Gyorgy Ligeti”,Phaidon Press Limited,1999.
[3] 陳鴻鐸.利蓋蒂結構思維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1.
[4] 張旭儒.獨特創作風格作用下的技術因素——析潘德列茨基的早期樂隊作品中“音色·音響”技法的形成.樂府新聲,2007,01.
作者簡介:趙曉辰(1980-),男,江蘇建湖人,海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