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果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
淺談“三結合”聲樂教學思想的創新特色
張慶果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摘 要:在中國民族聲樂的研究和發展歷程中,“三結合”聲樂教學方法是這個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研究成果,它對我國音樂事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從多方面去分析“三結合”教學思想的創新特色。
關鍵詞:三結合;聲樂;教學;創新特色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武秀之教授提出了“三結合”理論,它影響著后來我國的聲樂教育,為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作出了重大貢獻?!叭Y合”教學思想的創新性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三結合”教學思想打破了我國過去舊的單一的人才培養體制,其思想的創新特色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其創新性體現在哪里,是本文所要闡述的。
在中國聲樂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有一段較為長的時間里眾多學者對于中西方音樂的認識是不準確的。在那樣一段時間內,有學者一味地抬高西方美聲唱法在國內音樂教育中的地位,他們認為美聲唱法是唯一科學的唱法,這樣的觀念就會使民族聲樂的唱法漸漸退出我國聲樂教育中,致使民族聲樂唱法的地位逐步降低。而另外的一些學者則一味地排斥西方的美聲唱法,堅持民族聲樂的唱法才是中國聲樂教育的主流,不支持美聲唱法融入到中國的聲樂教育中。這種看法又會使我國的聲樂教育不能吸收民族唱法以外的新的唱法,這不利于我國聲樂教育的發展。這兩種觀點對于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看法都是不夠理智和準確的,都是過于片面的。武秀之的“三結合”教學方法的提出,則彌補了這兩種觀點的缺陷,它是一種全面平衡的方法?!叭Y合”聲樂教學方法,沖破了不同唱法之間的界限,填平了西方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腔之間的鴻溝,發現了科學發聲的共性和規律,更新了我國音樂教育的觀念。找到了看待西方與中國傳統聲樂藝術新視角——融合與互補,使得中西方唱法能夠得以結合在一起。我國傳統民族唱法能夠吸收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的優點和精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唱法,能夠揚長避短?!叭Y合”思想還將戲曲的唱法與美聲、民族唱法融入到一起,使得我國傳統的、歷史悠久的戲曲唱法能夠在今天的聲樂教育中發揮作用?!叭Y合”聲樂教育教育思想真正地做到了中西結合、融古貫今,這一理念具有創新性,推動了我國的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我國的聲樂教學中,如何使演唱水平有質的提高一直是眾多音樂研究者關心的話題,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嗓子的機能,如何使演唱者對于呼吸深淺、聲音的真假混合比例、共鳴腔的大小、力度的強弱有很好的把控也是眾多音樂學者研究的問題。而要想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就必須得找到一個很好的訓練方法。武秀之教授的“三結合”唱法聲樂教學理論的核心就是“假聲位置真聲唱法”,所謂“假聲位置真聲唱法”實際上就是在欲發假聲的狀態下,運用真聲去歌唱的一種方法。這一方法是武秀之教授在借鑒美聲技巧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傳統民族唱法和戲曲唱法的基礎上提出的,用“假聲位置真聲唱法”進行嗓音系統訓練,可以提高歌曲演唱的質量,有利于解決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所遭遇的很多問題。“假聲位置”——是一種欲發假聲的歌唱狀態,這種狀態要求在深呼吸的支持下,用欲發假聲的意念引起胸、咽、口、鼻等腔體打開的反應。這個狀態酷似在陌生人面前不好意思張大嘴打哈欠而偷偷向下吞咽哈欠,尚未咽下時的剎那間的‘內開’狀態。這個狀態分別引起鼻腔、下巴、軟腭、喉頭、咽壁、胸腔、腰腹七個部位的聯合動作,分別是:(1)鼻腔因欲咽哈欠的感覺,仿佛鼻子上端向軟硬腭交接處拉緊、靠攏而引起的軟腭提起、鼻腔打開;(2)因欲咽哈欠像掉了下來似的;(3)軟腭因欲咽哈欠而繃緊提起;(4)喉頭因欲咽哈欠而穩定落下;(5)咽壁因欲咽哈欠而張力加強,向后擴展,向下繃緊;(6)胸腔因欲咽哈欠而自然挺起;(7)腰腹因欲咽哈欠呈前后左右對抗撐開狀。這七點所描述的狀態就是我們所提到的“假聲位置”?!罢媛暢辈皇俏覀兤胀ㄉ钪兴f的真實的說話的聲音,而指的是一種較為透亮、高亢的聲音。要想做到“真聲唱”,就要在保持偷咽哈欠的前提下,憋住氣,用向里向下輕微的空咳辦法,找到心口處發聲的力點。在這個點的牽引下喉頭向下做空咳狀,每空咳一次心口處就有一個集中的點兒向外向下發緊、發沉,這個點兒就是發出真聲的力點。而“假聲位置真聲唱”這一訓練體系,則需要演唱者始終保持自己欲將發出假聲時的狀態,使得聲門能夠擋住氣流,以此達到咽管內產生共鳴的效果。當然,這一技術不是輕易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演唱者長時間地做科學的訓練。武秀之教授為了使更多的人掌握“假聲位置真聲唱”這一技術,特意制定了一套訓練方法,在這一訓練方法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扒鼻子和憋氣的技術要領。武秀之教授提出的這一新的聲樂技術,使困擾著眾多演唱者的演唱技術這一問題能夠得以解決,他提出的這一新的技術,對于我國聲樂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實踐對于一個新理論的意義無疑是重大的,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發現該理論的缺陷,并糾正缺陷,完善這一理論。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知道這一新理論對于這一領域的作用有多大,并推廣這一新理論。武秀之教授的“三結合”聲樂理論,在一開始提出時絕不是受到大多關注和追捧的?!叭Y合”聲樂理論之所以被我國聲樂教育運用并加以推廣,是武秀之教授在一系列實踐中,不斷磨合不斷提升后證明這一理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結果。所以武秀之教授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去證明去驗證了“三結合”理論可以被我國聲樂教育采用。這一實踐是一段很長的時間,武秀之教授在1988年后的近20幾年的時間內,指導排練了《第一百個新娘》、《葉子》等歌劇,編排了像是《走出一片天》這樣的戲曲,同時也編排了取材于中國古代“梁?!惫适碌摹吨袊愤@一音樂劇,也親自指導了《卡門》、《茶花女》、《江姐》、等中外經典作品,這在現在看來也是一段相當長時間的,并且繁復的實踐。但在這漫長的時間里,武秀之教授通過排演這一系列音樂作品,使“三結合”理論從中得到證實,使得“三結合”思想能夠被我國聲樂教育吸收運用,使得演唱者能夠學習“三結合”理論,并在學習中提升自身的水準。
武秀之教授的“三結合”理論在后來的時間中,不斷融入新的內容,不斷增添新的觀點。這一思想理論不是停滯不前的,武秀之教授在不斷的研究、學習的過程中,豐富了“三結合”思想理論,使得這一理論能夠與時俱進,具有先進性,使得“三結合”的領域不斷得到擴展。在上個世紀,武秀之教授的“三結合”主要是將西方的美聲和中國民族唱法、戲曲唱法融合起來,這在當時絕對可以說是開創了我國聲樂教育的新模式,它顯得大膽而先進。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聲樂的發展速度也是非??斓?,如果“三結合”思想理論的內容不能與時俱進,那么就會被淘汰。但武秀之教授在不斷的實踐和教學以及與世界音樂的交流學習中,不斷豐富“三結合”理論。在后來的時間里,他還將說唱、流行、舞蹈等等一系列元素融入到“三結合”中,使得“三結合”能夠一直走在時代的發展潮流的前端。不斷融入新元素的“三結合”顯示出了極強的活力,它使得我國聲樂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武秀之教授的“三結合”聲樂教學思想有很強的創新性,這一創新性對于推動我國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叭Y合”思想在不斷地完善,我國的聲樂事業也會有新的發展空間。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能夠出現越來越多的像是“三結合”這樣具有創新性的音樂思想,使得我國的聲樂事業能夠大步向前邁進。
[參考文獻]
[1] 李建民.試論“三結合”聲樂教學思想的創新特色[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8,06:159-162.
[2] 暢東云.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結合”聲樂教育教學方法研究[D].河南大學,2011.
[3] 洪雅楠.武秀之教授“三女合一”唱法之剖析[D].廣西藝術學院,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