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
(赤峰市群眾藝術館,內蒙古 赤峰 024000)
?
基于民族音樂與群眾文化的淵源及發展的探索
李文靜
(赤峰市群眾藝術館,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群眾文化是民族音樂產生的背景,民族音樂是群眾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同時,民族音樂對群眾文化的建設也有著重大意義,要建設積極的群眾文化,需要運用民族音樂的親和性,通過調節民族音樂中的表達思想,引導群眾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因此本文就將針對民族音樂與群眾文化的淵源進行探究,從而對其未來發展進行展望,以期促進我國民族音樂與群眾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民族音樂;群眾文化;淵源;發展
群眾文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指人們在職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它以滿足群眾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在人類社會活動中自然產生。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后,就會開始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而隨著對這種追求的普遍化,群眾文化的內容也逐漸分為了多個分支,民族音樂就是群眾文化在不斷地拓展中被普遍接受并發展的一個文化載體。群眾文化是民族音樂產生的背景,民族音樂是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兩者相互促進彼此的發展,相輔相成。
(一)群眾文化是民族音樂產生的背景。所謂群眾文化,是指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滿足群眾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人們自遠古時期就存在著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一旦滿足了生存繁衍所必須的物質需要,人們就會將其他精力用于實現自身對于娛樂的渴望。早在石器時代,還沒有系統的語言文字產生的時期,人們就已通過肢體語言表達自身的情感、通過用物體刻畫來表達自身的想法,這就分別是舞蹈和繪畫的前身。隨著經驗的逐漸積累,人們誕生了智慧,在這之后,文字的產生促進了交流,科技的發展讓人們在生存上基本沒有問題,群眾文化的迸發也在這時達到了一個高潮。人們擊打樹木使之發出聲音的娛樂導致了鼓這類樂器的產生,人們在情緒高漲時發出的呼喊轉變成了山歌的形式,人們在各種紀念日時總是伴隨著歌唱舞蹈,所以說,民族音樂的產生與發展總是建立在群眾文化的興起之上。
(二)民族音樂是群眾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民族音樂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凝聚了我國特有風俗、民間民情的我國勞動人民的文化成果。民族音樂的主要功能是娛樂大眾、促進社會和諧,隨著社會的發展,國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升,對精神文化的追求直接促進了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展,及至現在,民樂在表現形式與內容上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征。就拿民謠來說,它從古時的朗朗上口、音調單一到現在融合了其他音樂形式的折轉起伏,民族音樂時刻處于流動與發展中。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民群眾的娛樂活動種類也越來越多,民族音樂更是成為了群眾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民族音樂的親和力十分強,畢竟當代人都是在民族音樂的熏陶下成長的,在眾多的社會活動中,都遍布著民族音樂的存在,例如說風靡整個中國的廣場舞,所用的音樂幾乎都是民族音樂,另外在年輕人群體中,喜愛民謠的人群也是占據了不小的數目,更有一些音樂人熱愛用民謠表達自己的生活與思想。民族音樂能起到調節群眾精神、宣傳傳統文化、普及民俗知識、團結人心凝結、推動群眾文明建設等等作用,民族音樂維系與凝結著群眾文化,兩者共同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加美好向上的精神享受。
(一)民族音樂的發展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民族音樂起源于民間,是一種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富含民族精神特點的音樂表現形式,民族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自古傳承與群眾生活密不可分。民族音樂對群眾文化的建設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還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民族音樂的誕生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必然,它是應人們內心對娛樂的需求產生的,用于填補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缺稀,無論是最初的音調單一的山歌,還是現在曲調嚴謹的民謠,其作用都是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了人們單一的文化生活。人們在民族音樂的演奏中往往喜歡按照自己的喜好對其進行改變,并在改編中融入自己地區風俗民情的特色,提高民族音樂在本地地區的融入度,這樣不僅可以讓對音樂感興趣的人們參與到音樂的創作中來,還可以豐富民族音樂的多樣化,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建設起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文化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享有的,同時也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創造的。不同的地區文化會導致不同地區的人們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念,所以說群眾文化對人們的思想具有導向性。民族音樂作為群眾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中蘊含的思想與價值觀念對群眾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與此同時群眾文化對民族音樂形成的影響也是同樣的。人們聽見北方的音樂多是磅礴大氣,就會發現北方人民多是驍勇豪放;人們見到江南小鎮的人們都是溫柔嬌俏,就聽得到江南水鎮中的婉轉小調。利用起民族音樂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可以更好地創造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二)群眾文化中的民族音樂審美。民族音樂審美是指對民族音樂進行評判,通過自己的價值觀念與對音樂的感受,對民族音樂進行判斷,即認可或排斥的過程,它是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的重要方式。審美是具有私人性的,不僅是區別于時代、民族、地域,即使是同一個地域的人,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教育背景導致的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讓人們具有不一樣的審美。但有些東西是相通的。民族音樂是包含了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藝術表現形式,表達了主流的群眾文化的觀點,通過了人們共通的審美認知,至少是大多數人的審美認知。所以通過欣賞民族音樂,就可以了解到當地的群眾文化,而一旦民族音樂獲得了別的地域人們的認可,也可以間接表明兩地的文化具有共同點,或者表明兩地對彼此的群眾文化持以認可態度。
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民族音樂中涵蓋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與價值觀念,也是群眾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兩者互相推動彼此的發展,從古至今,一直如此,彼此之間的淵源深遠且綿長。
[參考文獻]
[1] 姜于暄.淺談群眾文化與民族音樂的淵源[J].大眾文藝,2012,19: 200-201.
[2] 林珠萍.民族音樂與群眾文化的淵源及發展思考[J].科學中國人, 2015,3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