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大連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
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
高 爽
(大連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摘要】在音樂表演藝術實踐中,表演家的藝術個性是區分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這時就需要正確認識個性與共性的內涵,做到將二者有機結合,全面提升音樂表演的藝術價值。文章主要針對“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關系”展開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音樂表演技術;個性;共性;關系;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進而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音樂表演藝術的要求。而音樂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個性與共性之間決定表演藝術的高度和內涵,要求在音樂表演藝術中,創造出更高藝術價值的作品,真正滿足人們對藝術的熱愛。
經過科學研究表明,個性是一種人體感官系統,它可以決定人的行為和思想,進而做出特有的反應,發揮了其自身主觀能動性。這個感官系統主要包括性格,氣質和能力。其中性格是人對現實生活的態度,如依賴性和盲目性,自覺性和沖動性,這些對現實的態度在音樂表演藝術中多為積極性和散漫性,之間決定音樂表演藝術的高低。而氣質則是指心理活動的特點,主要包括心理外向型和內向型等,不同氣質的音樂表演藝術者所創作的作品是大不相同的。最后一個是能力,是指完成某項活動的本領,包括準確度,概括,理解和想象能力等等,這些元素組成一起,形成個性,這些元素隨機組合,相互滲透和融合,給音樂表演主體形成一股創造能力,并成功運用到表演藝術中,為人們創造出更加優秀的作品,提高人們的欣賞水平。
而所謂音樂表演藝術的共性是指音樂表演藝術家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和認識能力,在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之后,把握好音樂藝術的表演規律。由此可見,只有把握好音樂藝術的主流規律和方法之后,音樂表演藝術水平則會不斷提升。音樂演奏的方法和表演規律是規定死的,不受人的影響,只要認真學習好音樂表演藝術演奏技術和規律,就可以將優美的音樂展現給觀眾,提升大眾的音樂鑒賞能力。在共性中,我們發現音樂發展除去音樂家對作品本身的情感之外,還需要演奏者具有很強的表現能力,可以在完全領悟的基礎上將作者的情感世界展現出來,這樣的音樂表演才是最優秀。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都是共性與個性統一存在的,由于每一個事物都存在獨特的個性,這種鮮明的個性特點是事物本身與生俱來的,無法更改。在音樂表演藝術中,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考慮表演者的個性來決定演出的好壞,那就會導致原有的音樂藝術表演失去本身的魅力。而事物的個性與共性同時存在,相互磨合,但是最終不會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它會既滿足人們對音樂作品的統一性要求,又需要全面表現出音樂表演藝術的個性,充分發揮音樂作品的獨特內涵。由此可見,共性與個性是相互聯系的,相互作用的,二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音樂表演藝術者只有準確把握好音樂作品的個性與共性,更好的將音樂內涵和意義體現出來,進而推動音樂表演藝術水平不斷提升,真正創造出人們更加喜愛的音樂表演作品。
(一)有助于正確認識音樂表演藝術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音樂表演藝術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時表演者就需要充分了解聽眾的需求,結合音樂作曲家和聽眾的需求來改進演奏技巧,多聽聽觀眾和作曲家的意見,在滿足大眾對音樂審美的要求,還可以不斷豐富音樂表演藝術水平。當然,音樂表演不僅僅一種傳達作曲家的藝術,更是一種賦予創造性的藝術,演奏者可以適當的加以創新技術表演,更加傳神的將音樂作品的精髓傳遞給觀眾,讓觀眾更加喜愛音樂作品。與此同時,對演奏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演奏者完美演出和再現音樂表演技能,還需要將音樂作品中的情感細膩的表現出來。可想而知,演奏者不僅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作品的內涵,還需要更好的抓住觀眾的需求,進而將優美的旋律展示給聽眾,讓他們與作曲家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真正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在正確認識音樂表演藝術的最高境界,給觀眾展示最美的音樂表演。
(二)有利于規范發展表演藝術個性
在音樂表演藝術中,藝術家是連接音樂與觀眾的橋梁,因此,不僅尊重藝術家的創造,更需要關注聽眾對音樂作品的審美心理。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表演者的個性,讓觀眾更加熱愛音樂。同時,時代的發展也對音樂表演藝術提出更多要求,這時就需要演奏者多關注音樂的發展過程,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由此可見,個性與共性的存在不僅可以促進音樂的發展,還可以不斷給音樂注入新鮮血液,拓寬聽眾對音樂的審美水平。在表演藝術中,音樂的個性發展需要保留,只有基于音樂表演者們個性發展,才能將作曲家的情感更加形象直觀的傳達出來,讓觀眾感受到音樂的優美之處,提升觀眾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由此可見,我們發現在音樂表演藝術中,個性是在共性范疇內的個性,而共性則是個性基礎上的共性,二者之間緊密聯系,缺一不可,只有表演者正確處理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才能給觀眾帶來優秀的音樂盛宴。同時,還要求表演者具有歷史的高度,對音樂作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有個清醒的認識,學會用觀眾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音樂的境界,進而在原有的演奏基礎上,不斷加以創新和改革,提升演奏技能和水平,推動音樂表演藝術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余樂.如何把握音樂作品“文本”存在的特殊性——以《十面埋伏》作品為個案研究[J].大眾文藝. 2010(24).
[2]鄒微.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以三位演奏家演奏《暴風雨》為例[J].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10(02).
[3]張曉陽.個性與共性在音樂表演中的地位和作用[J].大眾文藝. 2013(22).
作者簡介:高爽(1992—),女,漢族,黑龍江省大慶市人,大連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