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怡萱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地方高校音樂課程結構及教學模式評價
——以曲靖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為例
杜怡萱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音樂課程體系的設置對學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完整的教學體制是音樂學科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音樂教育方向的重要導向。除了專業性音樂高校外,地方高校的音樂舞蹈學院近年來也處于蓬勃發展的趨勢。本文以2010年到2014年為時間區間,以云南省地方院校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為例,淺析地方院校音樂課程的結構及教學模式。
音樂課程;體系;模式
云南省曲靖市曲靖師范學院源于1907年創辦的師范院校及1912年創辦的云南省第三師范學校,1956年設置為云南省曲靖師范學校。1978年改制為曲靖師范專科學校,1993年更名為曲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0年經教育部批準,曲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曲靖教育學院和曲靖師范學校合并組建曲靖師范學院。學院現有音樂學、舞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播音與主持藝術(航空服務方向)四個本科專業,學院與曲靖市政府共同建設了“曲靖市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傳承推廣基地”。音樂舞蹈學院音樂學(師范類)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發展潛能大,能適應國家基礎教育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專業化音樂師資,以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音樂人才,并為學生提高學歷層次奠定基礎。
(一)音樂學基礎課程
2010年至2014年,音樂學專業主干課程:基礎樂理、視唱練耳、鋼琴(輔修)合唱與指揮、基礎和聲、中西方音樂史、播音主持、表演基礎課、電子音樂、滇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概論、中國民族音樂、舞劇鑒賞、音樂劇賞析、歌曲即興伴奏、作品分析、交響樂賞析、器樂伴奏編配與寫作、多聲部作品演器樂重奏與協奏、舞臺表演常識、民族民間音樂概論、音樂鑒賞。通過整理表明,課程設置多方面、多層次最大面積輻射所涵蓋的音樂課程,使得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同時也表明地方高校的音樂基礎課程也在不斷的提升。但由于部分課程僅僅只有一學期的課程,難免不夠精細,造成只懂皮毛,不求深入的效果。 “滇東北民族民間概論”的課程設置最具特色,它立足曲靖,輻射整個云南省東北部,將“爨文化”最大化的詮釋在課程中,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也進一步得到提升。比起其他高校的民族民間音樂概論,更具特色。稍有不足的是,學校所聘用的教師為地方性的藝人,上課所講的曲靖方言使得部分的外省同學難以完全聽懂,這也是地方性方言教學的缺憾。“在大學音樂教育中傳承鄉土音樂文化,需要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融入鄉土文化的教學內容,強化鄉土音樂文化的實踐,并使這些教育常態化,成為大學音樂專業教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1]
(二)音樂教育基礎課程設置
書寫與書面表達技能、教育技術學、器樂教學法、音樂教學論、班主任工作技能、多媒體課件制作、電腦音樂制作。音樂教育基礎課程的設定,有利于構建教師角色,將自身融入教師氛圍中,提前打好基礎。有利于音樂人才基本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一)聲樂方向
聲樂方向通常分為聲樂教育與聲樂演唱。二者在學校的培養方式上大同小異,通常為個人專業素質的提升與細化。音樂表演課程的設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不但能提升單項藝術的培養,同時兼顧學科間的交流與融合,使學生具備準確表達音樂的能力。音樂劇目的排練能有效的將表演與演唱有機整合為一體,部分與整體的統一性、連續性。不再是個性的唯一表達方式。部分與整體有機結合,音樂與情感的最好詮釋。
(二)鋼琴方向
鋼琴方向通常是指學習鋼琴為主要的課程,其他為輔修的音樂課。鋼琴方向學生除了專業化的一對一指導,提升學生的鋼琴技巧與素養。還設置重奏與協奏以及即興伴奏。有利于培養整體和部分的意識以及團隊意識。
(一)三獨比賽
“三獨比賽”即“獨唱”“獨奏”“獨舞”。根據不同專業而定制的比賽,以個人為中心的比賽。通過初賽、復賽、決賽的方式分別以美聲組、民族組、器樂組、舞蹈組為組別,以學校的專業老師和學校領導作為賽場的評委。音樂組的比賽模仿“青歌賽”的比賽方式,有基本演唱得分與基礎知識問答環節。基礎知識問答分為問答、選擇與視聽題目,盡可能的圍繞“青歌賽”的模板,目的為了讓學生適應現代比賽的范式,盡快進入角色,為走入更高的賽事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期匯報展演
“小學期”匯報展演,是指每一個學期末,以班級為單位的一場匯報。向學院領導、老師、同學對一學期的學習進行一個總結。表演分為獨奏、重奏、獨唱、重演等,結合班級相關專業的匯報。小學期的展演不僅是對自己能力的提升、更是班級和班級之間建立友誼、取長補短、交流學習的一個平臺。使得每個專業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彌補不足,從而更加勤奮上進。小學期匯報展演是課程設置的重要環節,能夠使學生走出狹隘的視線,汲取更多的養分去彌補不足。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小學期匯報展演是十分必要的課程。
(三)“三下鄉”校外展演
“三下鄉”是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 上世紀八十年代,團中央號召全國大學生在暑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曲靖師范學院積極響應號召,每年暑假學校部分老師和學生無償三下鄉。音樂學院主要負責文化藝術下鄉活動。廣大的農村需要大學生去發揮聰明才智、運用科學文化知識的廣闊天地;大學生也需要到農村去,在服務農民群眾的實踐中可以進一步地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提高全面素質,走正確的成長成才道路。開展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活動,通過青年學生的下鄉服務,體現出黨和政府對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關心。這在當前形勢下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曲靖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學期末采用師生互評體制,學生可登陸教務管理系統對本學期所有老師進行評價,完成這一評價即可獲得相應學分。評價完成是匿名制,既不用顧慮老師會對學生產生不良情緒,也方便學生客觀的寫出評價,是對音樂教學提升的一種良好的推動。
曲靖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年輕學院,通過對音樂課程結構的探索,能夠進一步根據學生發展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養,這也是高等教育學科評價的標準之一。課程設置整體與部分的有機結合,課程之間多樣化、系統化、多方位的設置,能夠更好的拓展學生的視覺范圍,從而為提升自己與走向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1]姚三軍.地方院校音樂專業教育中的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